張力
這就是加拿大,一個地廣人稀,平和而不喧囂,一樣有著其自身弊端的國度。
加拿大是個地廣人稀的國家,土地面積世界第二,僅次于俄羅斯,但是人口卻僅約3500萬。加國總人口中超過1/5出生于海外,即使那些本土出生的人口,其父母是上一代移民的比例也非常高。可想而知,加拿大是個非常典型的移民國家。
這個國家最早的土著人口,是自1.4萬年前從北亞跨越白令海峽(古時候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大陸沒有分離)遷徙至美洲大陸。很多加國的原住民后代喜歡去蒙古尋根,他們中還有很多人是黑頭發、黑眼睛、黃皮膚,和我們中國人外貌頗相似,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變成和歐洲移民混血的后代。
筆者在加拿大生活過4年,感覺當地的環境和在美國北部差不多。從加拿大開車到美國,除了限速路牌從英里變成公里之外,沿途景致沒什么分別。很多零售機構如COSTCO、沃爾瑪等都一樣,快餐店一樣是麥當勞、星巴克、WENDYS、SUBWAY等。
美加通婚現象很普遍,白人家庭中很多夫妻或子女中一方持美國國籍。加拿大城市的機場里,一半都是飛美國的航班。美國海關也是設在加拿大各大機場里,進了海關飛到美國可以直接出站,非常便利。
加美兩國少數族裔的區別是,加拿大的亞裔居民比例很高,美國是墨西哥裔和非裔居民比例高。美國槍支泛濫,加拿大槍支管理嚴格:個人可以買槍,但是需要經歷警局長達一個月的審核過程;買來的槍支需要嚴格限制在自家保險柜和靶場這兩個地方,槍支從家攜帶到靶場也得通知警察,不像在美國可以隨意帶著上街。
伴隨16世紀以來歐洲人持續的殖民行為,加拿大自然形成了一個白人為主的社會。只是當今加拿大社會也和歐洲一樣在快速老齡化,為了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轉和經濟的持續增長,移民成了加拿大的基本國策。現今執政的自由黨政府,計劃在未來三年內接納100萬移民。
加拿大的華人移民已經超過180萬。最早來加拿大的一批華人,是被雇來修太平洋鐵路的。鐵路修完了,很多華人卻受盡歧視和欺負,為了將妻兒移民過來團聚,還得交給政府人頭稅,生活非常艱辛。
第二批華人移民高峰,是在香港1997年回歸中國前。很多港人聽信謠言,辭掉工作,賣掉房子,舉家移民。這批港人不是個個都適應加拿大的新生活,很多人只能從事薪水低廉的苦力工作。在看到香港回歸后經濟發展得更好后,相當比例的港人又踏上了回歸之路。這也就是在香港竟然有30萬擁有加拿大公民身份的港人的奇特現象。
1990年代以前加拿大的華裔移民,主要來源于1970年代開始受越南政府驅逐和迫害的華僑,以及臺灣人和香港人。
中國大陸移民潮源自1990年代后期,當時的中國政府為了加入WTO以及為了融入世界潮流,開放了移民輸出政策,從而中國人也可以和世界其他國家居民一樣,享有同等的按照加拿大移民評分政策“競爭加拿大每年約20多萬人的移民配額”的機會。中國人曾經多年榮登榜首。
隨著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經濟飛速發展,很多富人也開始進行投資移民。那時候的投資移民門檻很低,只要花費10萬加元投資加國債券,根本不需要英語技能要求,因此又引得一大批投資類移民進入加拿大。
華裔族群在加拿大快速增長,自然而然會引起加拿大移民部的警覺。加拿大倡導文化多元化,不希望單一族裔快速暴增。自2013年開始,一系列的政策抬高技術移民和投資移民的門檻,限制了中國人每年移民的數量(2017年度已不敵印度人和菲律賓人),但是對中國留學生和華人親屬團聚移民,大門一直是敞開的。
大溫哥華地區以及溫哥華島,因背靠落基山脈免受北極寒流侵襲,又得益于太平洋暖流的影響,冬天氣溫很少在冰點以下,下雪結冰的天數不多;倒是長達半年淅淅瀝瀝的小雨下個不停,天空連續數周難得見到太陽,和相距兩小時車程的美國西雅圖氣候一樣。
由于全球氣候持續暖化的影響,每年夏天加西三省(即加拿大西部的3個省份)和美國加州一樣均爆發大面積森林火災。2018年夏天,僅BC省(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山林火災就超過560處,加西城市上空的嚴重霧霾現象持續數周。不過整體來說,加西夏天無炎熱氣候,是避暑的理想地方;加東夏天會遇到熱浪,但炎熱天數不多。
中部草原三省冬天非常寒冷,零下20到40度很常見,延續數月。長達半年的大雪,造成非常多的交通事故,給人們生活帶來很多困難。
加東的安大略省,除了緯度較低的多倫多及其南部地區冬天氣溫稍好以外,其他地區,外加魁北克省、大西洋省份,均是冬天異常寒冷。大西洋省份的暴雪,有時候竟能達到2米之高。正是因為氣候寒冷和就業機會少,移民去加拿大的人多,走的人也一樣多。很多年輕的大學畢業生,一有機會就奔美國去了,還有一些人因耐不住寒冷和寂寞,又回到自己的母國。所以,政府的移民工作一刻不能消停。
加拿大從太平洋沿岸城市溫哥華到大西洋沿岸地區紐芬蘭省,時差4.5小時。人口主要集中在美加邊境線一帶。一是因為加拿大北部靠北極,絕大部分地區都是森林和凍土,只有靠近美國邊境的南部地區相對宜居。沿著美國邊境線,人口又主要集中在加東的安大略省、魁北克省,以及加西的BC省和阿爾伯塔省,其他省份人口相對較少。
全國第一大都市區為多倫多地區,約有600萬人口;其次是同樣在加東的大蒙特利爾地區,約400萬人口;第三為加西的溫哥華都市區,約250萬人口;加西的卡爾加里地區約120萬人口;加西的埃德蒙頓,加東的首都渥太華,大西洋省份的哈利法克斯,以及中部薩省、曼省都市區,人口均不足百萬。
在《經濟學人》雜志發布的世界宜居城市排行榜上,加拿大三座城市(溫哥華、多倫多、卡爾加里)一直名列前十。
相比歐洲絕大部分城市以及澳洲大都市,加拿大的公交系統和美國絕大多數城市一樣很不發達。加拿大市中心人口密度相對很低,很多城市CBD一到周末,就像鬼城一樣。加拿大人口集中居住在以木結構的獨立屋為主的周邊郊區。
兩大人口密集的都市區—多倫多和溫哥華,房價近年暴漲。這兩個地方也是外來移民安家落戶的首選地方,通往中國的航班幾乎全部集中在這兩大城市。其他城市的房價相比10年前不漲反跌。房價在這里完全取決于供求關系,人口密集的大都會里房子都會是香餑餑,加拿大媒體片面指責中國人炒高了房價有失偏頗。
加拿大經濟主要依靠石油天然氣、森林木業造紙、小麥菜籽油、畜牧業、礦業、鉀肥、教育、旅游、航空汽車產業等。制造業主要集中在安大略省以多倫多為中心的地帶,石油天然氣主要集中在中部阿爾伯塔省。
石油在加拿大主要以油砂形式存在,開采時從地面露天挖礦,再耗費巨量的蒸汽將石油從砂土中蒸發出來,由于造成巨大的碳排放,一直受到世界上多個環保組織的抗議。
加拿大現有的石油管道,只能輸送到美國這一單一市場,被迫折價銷售。為配合產能不斷增長而設想的KEYSTONE XL擴建計劃,在奧巴馬主政美國時期一直被否決,直到特朗普上臺才得到有限制性的批準。
因為美國頁巖油的興起和繁榮,同時為了擺脫對美國單一市場的依賴所造成的現階段的折價銷售,加拿大聯邦政府批準了從阿省通往太平洋城市溫哥華BURNABY港口的Trans Mountain管線,以便對東亞市場出口石油。可惜,這條管線遭到BC省府和當地一些居民的強烈反對,BC省長威脅說要利用一切當地法規來阻止此線路的建設,逼得聯邦政府出手將整個項目從業主美國Kinder Morgan公司全盤買下,才得以掃除BC省府設置的路障。
迄今為止,這兩條管線均沒有實質性的動工跡象。日益增長的油砂產能,面對非常有限的管線輸送能力,只能花高價通過火車運往美國,大大增加了運輸成本。
雖然阿省的油砂儲量達到1740億桶,然而因近幾年來的能源價格暴跌,曾經引得全世界油氣巨頭瘋狂豪賭的油砂產業又被瘋狂拋盤。外國油氣巨頭基本將原有的油田悉數轉賣給加拿大本土SUNCOR、CNRL兩家油砂巨頭,撤離油砂行業。加元號稱油元,澳元號稱鐵元,這也是加元匯率近幾年暴跌的根源。
2017年中國原計劃和加拿大談判簽署中加自由貿易協定。盡管加國權威經濟學家指出,世界上經濟小國和大國簽署自由貿易,從來都是小國經濟受惠多,然而新執政的自由黨首領特魯多卻以中國的勞工權益等不能和加拿大相提并論,會損害加國工人的就業機會而推諉。
加拿大號稱是英法雙語國家,其實法語只是在魁北克地區通用。魁北克居民多數為法國后裔,也因此多次鬧過獨立事件。加拿大政府為了安撫魁北克省法裔居民的人心,立法設定法語和英語享有同等地位,這樣政府所有部門的文件和講話均得雙語制,公共場所標示也是如此。政府部門以及航空公司招聘員工,都有雙語要求。
雖然除魁省以外,其他9個省和3個地區均為英語地區,但是以法語為母語的小學校還是特別多,因為英語系的家長都明白孩子從小就接受法語教育,長大了就可以應聘公務員工作。加拿大公務員工作和美國一樣,也是除了醫生、律師以外最體面最穩定,待遇也最為豐厚的工作。
如今加拿大的制造業和其他商業機構,都因世界貿易一體化,競爭非常激烈,就是那些世界500強公司一樣隔三岔五裁員滾滾。加拿大過去擁有的世界一流的北方電訊、黑莓手機等公司均破產。位于蒙特利爾的“火車和航空飛機巨頭”龐巴迪也一樣陷入困局,依靠政府救助才能生存。
因為英語已經成為世界上商業貿易和科技領域里具有壟斷地位的語言,加拿大自然和其他幾個英語系國家如英國、美國、澳大利亞一起,成為世界上售賣教育獲利豐厚的國家。每年世界上大學排行榜的發布機構均由英國協會機構把持著,自然這4個英語國家的大學占盡了天時地利的優勢,牢牢地占據著排行榜的前排位置。
加拿大采取全民免費醫療制度,和美國以購買保險公司保單為主的醫療制度完全不同。免費醫療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免費,像在移民集中的多倫多和溫哥華,需要每月繳費參保,對貧困線以下的居民采取先收后退的措施。
醫藥分家是西方國家為了避免醫院以藥養醫的弊端而采取的普遍措施。藥品也是不屬于免費醫療范圍,患者通過雇主請保險公司買或者自費購買。政府對低收入人群有很多救助項目,個人即使沒有保險又屬于低收入或者無收入人群,也一樣通過政府的救助項目吃得起藥,包括一些昂貴的抗癌藥等。
澳大利亞是采用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并存的制度,加拿大卻嚴格禁止私立醫院。政府擔心私立醫院的出現將吸引大批優秀的公立醫院醫生跳槽,破壞加拿大引以為豪的公平公正原則。然而,完全指望公立醫院,就造成了低效和排隊過長的問題。通常,非急診的B超要等候3個月,CT和腸鏡要等6個月,一個膝蓋手術全國各地醫院平均等候時間均為6到8個月。當然,疾病危及生命時,醫院也會立馬診斷和進行手術,看病完全靠危及程度來決定排隊時間。
和澳洲、北歐一樣,加拿大是個高稅收高福利的國家。年輕力壯的時候,你的收入可能近一半納稅了,但是當你意外喪失勞動能力或者年老體衰的時候,政府還是通過其完善的福利制度,履行承諾回報其每一位能力有高有低的公民。隨著老齡化人口日益增加,未來政府能否維持這樣的福利系統,要打個大問號。
現階段加拿大法定退休年齡為65歲,居民達到這個年紀,即使生前一分錢存款沒有,政府也會投入救助。加拿大各大城市,均建立了設施完善的公立和私立并存的養老院,但因為老齡化日趨嚴重,養老院床位遠遠不夠用,有的排隊需要幾年之久。目前政府鼓勵老人居家養老,社會上有專業服務機構定期上門,開著特制的可以升降輪椅的護理大巴,將老人送往各大醫療檢查中心、診所、醫院、超市等。
游客們能在街頭看到的乞丐,基本上都是吸毒、嗜酒、精神有問題的流浪者,他們拒絕參加政府的救助項目。其實政府有廉租房制度,無論你收入多少,只要繳納20%月收入即可申請排隊入住,而交的那點錢,連普通水電費或物業費都不夠。
加拿大的最低工資,已經逐步過渡到15加元每小時,能工作的維持生活不難,有疾病或傷殘的可以申請補助—政府根據標準發放補貼,每月從幾百到幾千加元不等。低收入家庭每養育一名孩子,均可以取得政府每年6000多加元的牛奶金,直到孩子18歲。
但是,千萬不要忽略這個國度也有其自身問題,例如毒品猖獗、大麻合法化。國會議員甚至倡議海洛因合法化,年輕人因吸食化學毒品芬太尼而喪命的報道比比皆是。
高福利制度造就了一批懶人,挫傷了人們積極工作的激情,對經濟結構的損害日趨嚴重。經濟上嚴重依賴大宗商品出口,導致加拿大喪失了制造業和高科技領域的創新能力,GDP增速隨著大宗商品國際行情變化,像過山車那樣上下波動。
這就是加拿大,一個地廣人稀,平和而不喧囂,一樣有著其自身弊端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