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傳統音樂的樂器種類非常豐富,而打擊樂器在非洲樂器中起著核心作用,其中,“非洲鼓”是非洲打擊樂器的杰出代表。非洲鼓因其獨特的音樂魅力,不僅在當地盛行,也在全世界廣為流傳。近年來,在全球化的推動下,同時伴隨著中非友好關系的不斷加深,非洲鼓大量傳入中國。本文通過對資料的查找和收集,在介紹非洲鼓的基礎上,探討非洲鼓樂文化在我國的發展與傳播,分析其在華流行的獨特意義。同時,筆者反思了我國傳統民族鼓樂的傳播與傳承,旨在為我國傳統民族樂器的傳播提供借鑒,使我國鼓樂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
一、非洲鼓介紹
(一)非洲鼓的獨特含義
“非洲鼓”作為非洲音樂的靈魂,以其獨特的意義被世界廣為熟知。非洲鼓起源于13世紀建立的馬利王朝。它最初是由鐵匠制造的,有著沙漏形狀,用山羊皮包住較大的開口端,用雙手擊拍發聲。鼓樂作為非洲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歌舞中不可或缺。鼓作為非洲音樂文化的重要元素,是歌曲和舞蹈必不可少的存在。在非洲,不管是王者貴族還是普通民眾的婚喪嫁娶、農耕豐收等活動,都會用鼓來慶祝。在非洲,古代戰爭會用到鼓,而且祭祀也會用到鼓,寄托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崇拜。
(二)歷史特點
15世紀以后,大批黑人被販賣到美洲,非洲的音樂文化隨著“三角貿易”傳到了美洲。20世紀上半葉,各國政治、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激烈碰撞,非洲音樂文化一時影響了整個世界。其中,非洲手鼓作為非洲音樂文化的靈魂,對世界的影響較大。新時期,中國與非洲各國聯系日益密切,雙邊關系擴展到文化領域,非洲鼓在我國廣泛流行,流行最廣泛的便是“金貝鼓”。
二、非洲手鼓在中國的傳播
(一)流行的原因
非洲鼓因為攜帶方便、簡單易學,在我國廣為流行。非洲鼓擊打形式不固定,隨意性較大,上手極其容易,具備簡單易學、短時速成的特點。非洲鼓擊打出的音色渾厚粗狂、強勁激昂,連續性及節奏性強,備受人們歡迎。
隨著西方流行音樂的傳播,非洲音樂文化元素通過這種途徑傳入中國。大眾審美的需求,大眾對異國情調的喜歡與追求,也是非洲手鼓在中國廣為流行的原因。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們購買能力的顯著提高,不少人競相購買非洲鼓。
(二)傳播與發展演變
2006年,“非洲鼓網”在中國成立,2008黏成立了大量的非洲鼓俱樂部和學生社團。從2010年至今,非洲手鼓在中國呈穩健發展之勢,新鼓團逐漸在中小型城市產生。以云南麗江、大理與湖南鳳凰為首的景區也是非洲手鼓愛好者的聚集之地。在華流行的“鼓聚”現象,完全可以展示出非洲手鼓在我國的流行程度以及它的影響力。
三、非洲鼓在華的影響
(一)流行音樂
隨著非洲手鼓的日益流行,流行歌曲開始加入非洲鼓的元素,這也是文藝青年所熱衷的。我國民謠歌曲也被改編為多種形式,其中加入了許多非洲元素,如非洲手鼓,使得廣大民眾更為喜歡。非洲手鼓具有與生俱來的大眾化特征:簡單易操作,節奏感強,具有強烈的代入感,沒有學過音樂的人也能被其節奏感帶入。在流行的過程中,非洲鼓常被冠以“民謠”的頭銜,為我國流行音樂添加了新元素,為我國流行音樂的發展增添了新的生命力。非洲手鼓的在華流行、鼓樂的日益興盛以及頻繁的曝光率,使我國音樂元素、音樂形式和音樂文化日新月異。
(二)旅游業
非洲手鼓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也影響了我國的旅游業。非洲手鼓的在華傳播,多集中在以旅游業為經濟支柱的地區,如麗江古城、平遙古城、鳳凰古城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在麗江,非洲鼓主要與一些有節奏的音樂合作,如著名的本地歌手小倩的《小寶貝》等歌曲。麗江到處可見非洲手鼓店。因為非洲手鼓的流行,麗江形成了非洲鼓的“麗江打法”,可見非洲手鼓的影響程度。
四、對中國傳統鼓的反思
(一)中國傳統鼓的發展
中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其民族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傳統音樂作為中國人揮之不去的民族記憶,人們不能忽視它的存在,反而更應該珍惜先輩留存的這份厚禮,去研究它的現實意義。
提到非洲手鼓,人們會想到,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國也有傳統的鼓類樂器。山西是鼓樂的故鄉,襄汾縣陶寺村出土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土鼓,據推測,6000多年前就有原始鼓樂。山西的鼓樂文化十分豐富,有“威風鑼鼓”“翼城花鼓”,陜西有“安塞腰鼓”,安徽有“鳳陽花鼓”,在少數民族中,佤族有木鼓,新疆有手鼓等。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固有的民俗文化和活動不斷減少甚至消亡,我國鼓文化也逐漸被淡化,在傳播與發展方面更是不盡如人意,并沒有像非洲鼓那樣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傳。
(二)傳承方式
1.民俗傳承
鼓樂是當地文化的藝術再現,是中國民間音樂的典范。鼓色彩豐富,其依附著千古民俗,不斷積累,蘊含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在中國,由廣大人民創造的各種民間文化代代相傳。鼓源于民間宗教活動,民俗活動仍然依靠宗教民俗來傳承,如廟會儀式。民俗活動起源于農村,繼承于農村,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隱藏在人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在鼓傳承過程中,民俗傳承方式應貫穿其中。
2.政府傳承
政府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體,擁有大量社會資源,政府的有效參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政府應制定好政策法規,引導和鼓勵人們參與鼓文化的傳承。除此之外,政府要做好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工作,積極發展和傳承鼓文化,使其能夠在國內、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促進中國鼓的對外傳播。
3.學校傳承
隨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深入,學校已成為鼓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場所。學校應該肩負責任,積極傳播鼓文化。學校應極倡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課堂,將鼓納入學校課程,保證課程的正常發展并制定考核標準。學校應根據實際情況建立鼓興趣小組,組織鼓比賽等,引導學生參與鼓的學習與傳承,促進我國鼓文化的蓬勃發展。
五、結語
非洲鼓作為跨文化交際的一個成功案例,為中國傳統樂器的跨文化交際提供了很好的借鑒。隨著文明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隨著社會生產和組織方式的深刻變化,傳統民間藝術的繼承和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人們要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以鼓樂為代表,既注重繼承,又要重視發展,并按時代的需要進行民族音樂文化的創新發展,使各民族傳統音樂文化蓬勃發展,進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中華民族擁有5000年的燦爛文明,中國傳統音樂、樂器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只要人們高度重視,注重傳承與保護,中國傳統樂器也可以遍布世界各地。這是當代中國人的責任,人們要肩負起這個責任,把我國傳統文化傳播到世界。
(山西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李同(1995-),女,山西長治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聲樂表演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