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然
在百花齊放的藝術領域,“藝術真實”是一個司空見慣的術語名詞。在藝術評價標準愈加多元化的背景下,真實性是其亙古不變的評價標準之一,同時對于藝術創作和藝術評價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將結合馬克思文藝理論觀,基于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意在說明“藝術真實”的真正含義,并聯系“生活真實”和“歷史真實”,探索它們與“藝術真實”之間的關系,希望對“藝術真實”做更加深入的理解。
一、“藝術真實”的概述
何為“藝術真實”?這就要源于最初的西方古典主義文學理論。眾所周知,古典主義把現實生活視為藝術的范本,從繪畫藝術角度來看,每一幅古典主義的繪畫都講求真實生活,還原度越高,意味著藝術作品越具有藝術真實性。當然,從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角度來說,這樣的真實性不能僅停留在視覺的相似度上,而是透過表面現象挖掘生活本質。也就是說,通過表面現象,發現其內在精神,以合理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真實生活,從而達到“藝術真實”。隨著時間的發展,這一思想演變成現實主義中“典型”的理論,因而“藝術真實”與“藝術典型”趨于同體。只有在真實的前提條件下,觀者才能領略藝術作品內在的思想內涵,發揮其認識功能,實現藝術品的價值。典型化成為藝術真實的一種基本途徑,因此,藝術的真實就是忠于表現生活的本質。
現實主義文學理論對于“藝術真實”的詮述,從根本上避免了藝術脫離生活、妄加臆想的創作趨向。但是,如果從知識論的角度來說,僅僅從與客觀現實一致程度的層面來衡量和評價“藝術真實”難免會有以偏概全的嫌疑,難以服眾。
馬克思曾提出了著名的“莎士比亞化”,也就是說應該嚴格從客觀實際生活出發,按現實面貌再現現實,依據豐富的情節、真實的細節、特定的社會背景來表現主觀的思想感情,展示現實生活某些本質方面。直到18、19世紀浪漫主義興起,藝術家們認為現實主義文學理論對于“藝術真實”的理解過于片面,缺乏主觀因素,也就是說,忽視了藝術家主觀思想的真實表達。浪漫主義認為“歷史處理的是大量的事跡”,而詩所表達的則是“人心的思想感情”。由此可以看出,浪漫主義的主張側重于藝術來源,存在于人的內心思想。馬克思在強調現實性的同時,也注重作家的主觀傾向,要求二者要完美地融合統一。人存在于社會生活中,通過對現實生活的感知從而進行心理活動,產生主觀思想,并加以表現,通過表現理想世界來反映現實。與現實主義相關觀點相比,浪漫主義將“藝術真實”從外在的客觀現實本質轉向了內在的主觀世界,雙方觀點無關對錯,從馬克思文藝理論的角度出發,其美學思想的主旨內容與核心,是建立在唯物史觀基礎上的。因此,不管現實主義還是浪漫主義都主張藝術來源于一個存在的“本體”,這一本體性的存在,是一個客觀的真實存在抑或者是主觀思想情感的真實存在。應該說,針對“藝術真實”的概述,浪漫主義的觀點是對現實主義的補充。兩者分別從主客觀的角度共同完善了對于“藝術真實”的詮釋。
“藝術真實”這一思想的提出,追根溯源不得不提及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他認為寫詩比寫歷史更富于哲學意味,因為詩所描述的事帶有普遍性,歷史則敘述個別的事。這里的“普遍性”實際就可以理解為一種典型化。典型化的方法能使藝術作品創造出“第二自然”比實際生活更強烈、更集中、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更深刻地揭示生活的多方面真理,因此,藝術相對于歷史和現實更具有真實性。
藝術“真實性”在藝術中占據重要地位。“真實性”是每一件藝術品都應具備的基礎原則,缺乏真實性的藝術作品是不完整的,更無從談起其作品的思想內涵和社會功能。
二、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
所謂生活真實,就是實際生活中客觀存在的真人真事。它是藝術家進行創作時所依據的原始材料。所謂藝術創作是對粗糙的生活素材去粗取精,選取其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現象,再加以處理,最終轉化為藝術的真實。
被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的王桂英,其剪紙藝術技藝高超,吸引了大量人的眼球。以其作品《攤煎餅》為例,從題目上,觀者很容易讀懂作品內容,作者以剪紙的形式再現了“攤煎餅”的畫面,生活中的情景很直觀地展現,不做作地呈現于觀者面前。傳統剪紙的題材固然十分廣泛,但最常見的還是“鴛鴦荷花”“麒麟送子”等賦予吉語、托物寄意的小品。現實題材雖有涉及,但比之王桂英的作品,人們便感覺其缺了些對生活的全方位關注。王桂英的剪紙藝術更具有生活氣息。她為觀者提供一個“在場”的視角來了解自己的生活情景,一系列再現農村生活的畫面,不僅揭示了自己真實的生活狀態,同時也是中國農民真實生活的寫照。當然,王桂英手中的剪紙作品不是照抄生活常態,而是將其進行主觀上的優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創造出更能體現農民樸素生活的作品。為了突出體現這一思想內涵,王桂英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將上述作品中每一個形象的塑造都盡可能地樸拙,寧方匆圓,寧拙匆巧,令黑白關系大開大合,對兩棵樹的關系處理,信手拈來,游刃有余。畫面右側,一頭豬的位置擺放違反生活常識,但王桂英這樣的主觀處理,是為表明位于遠處的豬,徐州的漢畫像石也有類似空間處理方法。從素材的選取到獨到的表現方式,無不體現在現實的基礎上經主觀處理,反映出真實的“第二現實”,這種”第二現實”不僅滿足客觀存在的真實,同時也是內心世界的真實反映。因此,王桂英的作品之所以能夠被大眾所接受,原因之一就是其具有“藝術真實性”。
赫茲里特說,“詩是自然的摹仿”;雪萊說,“詩是摹仿的藝術”。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生活真實是藝術真實的基礎,藝術真實又是生活真實的上層反應,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從“生活真實”轉為“藝術真實”是以真情實感打動人心,使人產生共鳴。在這一點上,王桂英就做到了。
三、藝術真實與歷史真實
“生活真實”是“藝術真實”的基礎,然而“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系更加微妙,同樣需要人們認真拿捏與揣測。
眾所周知,拿破侖是一位很有名的軍事家,其戲劇性的人生成為很多作家的創作素材。其中,最著名的有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和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托爾斯泰的側重點在拿破侖的對手,因而注重描寫本民族的失敗。而雨果非常喜愛拿破侖,因此他在描寫滑鐵盧戰役時用了大量的“假使是”,目的是為了讓人們相信,戰爭的失敗是一種偶然。但不管如何加以潤色,他筆下的拿破侖最終還是個失敗者。這兩位作家都很成功地塑造了歷史上真實的人物形象,其成功要歸結于他們都沒有按照個人的主觀偏好扭曲歷史,而是以歷史客觀事實為范本,嚴謹地把握自己的主觀思想傾向,創作出與歷史事實一致的藝術作品。
歷史題材的作品應該滿足“藝術真實”與“歷史真實”的有機統一。首先,要學會尊重歷史,作品中所反映的歷史背景、歷史事件以及歷史人物都要有史可依,抓住其中的內在精神,讓歷史說話。其次,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作為一門藝術,要有別于歷史教科書,它不是一味地陳述歷史,而是在歷史背景下合理地設計人物形象和安排歷史事件。最后,人們要把握好虛構的功能和效果。虛構是有目的性的,它是為了迎合一些藝術性的表達,讓一些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使觀者身臨其境。這種充分尊重歷史事實的具有高超藝術虛構的手法成就了大批成功的藝術作品。
四、結語
“生活真實”“歷史真實”為藝術提供真實性的基礎,從而更好地實現藝術真實。拿捏好它們之間的關系,有助于人們創造更好的藝術作品。
(江蘇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