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海文
【摘 要】本文以橫縣職業教育中心為例探討縣級中專辦學機制和體制改革的困境和發展路向,在分析縣級中專辦學機制和體制改革現狀與困境的基礎上,從建立和完善教師隊伍建設新機制、建立健全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辦學的長效機制、合理地布局各功能室、深化改革學校育人管理制度四方面對縣級中專辦學機制和體制改革的發展路向進行分析。
【關鍵詞】縣級中專 辦學機制 體制 困境 發展路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6B-0006-02
橫縣職業教育中心作為國家示范校的縣級中專,近年來,按照國家辦學標準和要求,基本形成“具備農村特色、工學交替、產教融合、適應需求”的辦學新格局。但是在辦學機制和體制創新方面依然存在諸多不足,主要體現在教師隊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及學校布局構建、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要改變這一現狀,必須引入用人新機制,進一步深化和拓寬校企合作,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
當前,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成為社會共識,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自 2014 年以來,在全面啟動縣級中等專業學校綜合改革后,橫縣職業教育中心的招生規模明顯擴大,辦學體制和機制改革取得一定的突破。到 2017 年,按照國家辦學標準和要求,基本形成“具備農村特色、工學交替、產教融合、適應需求”的縣級中等專業學校辦學格局。到 2020 年,要將縣級中等專業學校建設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支撐力量,通過改革創新,使其符合服務當地產業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要求,因地制宜做好學校的發展規劃,合理確定辦學規模,科學設置專業,優化教師配置。
橫縣作為南寧市轄的大縣,橫縣職業教育中心又作為橫縣唯一的一所職業中專,承擔著全縣農村職業教育和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自國家示范校建設以來,學校致力于職業教育新體制、新機制的建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教學質量有了一定的提高,學校改革發展成效明顯,辦學吸引力增強,但是在學校辦學機制和體制的改革過程中,卻遇到以下困境。
(一)師資隊伍建設緩慢
作為縣級農村中職學校,近幾年來學生人數增長加快,而專業教師招聘工作卻跟不上,實訓管理人員缺乏,教師隊伍的建設緩慢。
(二)校企合作不夠深入
經過國家示范校的建設,汽車運用與維修等幾個示范性專業與企業建立了產學研相結合、互惠共贏的合作機制,但校企合作不夠深入,仍停留在解決實習、就業等淺層次上。學校專業課程的設置沒能與企業工作崗位真正掛鉤,學校為企業開展員工培訓也流于形式。專業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的學校布局和專業機構尚未真正形成,導致畢業生就業趨于低端化。
(三)校園文化建設亟待加強
主要體現在學校整體布局的不協調,專業實訓區域與課堂理論教室設置的不合理,專業與專業之間功能室混合,相當一部分功能室形同虛設。
(四)學校管理育人制度落后
學生人數逐年上升,但流失生數量也不少。原因是學生的學習目標不明確、課堂學習紀律欠佳、學生認為在專業技能的掌握上沒有達到期望值。
筆者認為,要發展縣級中專職業教育,必須從源頭抓起,大膽改革和創新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提高職業教育的管理水平和效能。
(一)建立和完善教師隊伍建設新機制
針對專業教師缺乏的情況,建立新機制。上級主管部門要把招聘權下放,并從資金上給予支持。由學校結合實際擬定招聘標準:針對行業和企業專家或專業技能人才適當放寬招聘條件,如在學歷的要求方面不一定必須大專以上學歷;在實訓室人員的聘用方面,可返聘離退休的專業教師兼任或聘用比較優秀的畢業生擔任。同時通過國培、區培等多種培訓,提高專業教師的素質,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專業課教師,繼續定期派送專業教師到企業實踐、學習培訓,及時了解企業行業發展及崗位需求的變化,以便于及時調整專業課程設置。
(二)建立和健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辦學的長效機制
在縣級中專建設過程中,要實現學校與企業產學研相結合、互惠共贏,必須建立和健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辦學的長效機制。
1.整合學校自身資源,優化合作機制。具體如下。
(1)整合專業設置,實行專業對接產業鏈。進一步明確專業定位,如把原來的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定位為汽車工程部,下設的汽車修理廠、汽車美容工作室,不再局限于學生的校內實訓場所,而是面向社會開放,接納社區人員的汽車維修、維護與汽車美容,從而使專業教育更貼近群眾,學生也獲得更多的實訓與實踐機會。
(2)校企共同滲透,培養融入式職業素養。從第一學期的企業見習開始,逐步將企業文化和職業素養融入學生的思想,讓學生在“工”與“學”的交替中,明白自己“學生”和“員工”的雙重身份,在學校里,自己是主體,在企業中,自己是主人,建立企業認同感,達到“準員工”的素質。學生通過階段性的工學交替,通過與企業員工的接觸,能很快地找準自己的定位,確立自己的發展目標。
(3)實行競爭上崗、以職定責、多勞多得、優質優酬措施。聘請行業和企業專家擔任兼職教師,彌補師資不足;同時,通過滾動式的工學交替,讓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有更多時間去企業參加實踐,促進教師操作技能的提升。
2.充分利用優秀畢業生的榜樣效應。即每個學期邀請優秀畢業生返校開座談會、做報告,激發新生的學習興趣,并學會規劃自我職業生涯;優秀畢業生回校尋求合作時,學校盡可能地給予他們合作機會,這樣既可以使優秀畢業生起到榜樣激勵作用,又可以為學生的實訓實操提供更多的機會。
3.學校主動提供場所,邀請企業讓生產設備、技術精英進駐學校,允許企業按照生產實際進行運作。企業把設備和師傅投入學校教學中,將生產計劃和教學計劃結合起來,和學校教師共同實施計劃和改進教學。學生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不但能領會到企業的管理模式,而且理解了企業文化,為以后的就業奠定了基礎;企業也可及早發現企業崗位所需的人才,為企業培養后備人才提供依據,讓學生進入企業即可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每年備戰技能大賽時,請行業或企業專家指導參賽學生,或把學生派往合作企業,學校與企業共同培訓,可以更好地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應變能力,更好地適應技能大賽。
4.建立民主透明的運行機制,保障校企合作的有效性。校企雙方形成明確、可操作的機制,并在運行中予以不斷完善。學校、教學、學生與企業、生產、員工間的利益關系、責權利要明晰,制訂產權協議、各方責任書,從而保障校企合作有效地進行。
(三)構建合理的布局,充分發揮各功能室的作用
校園文化重在建設,它包括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這三個方面全面、協調地發展,將為學校樹立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園物質文化,屬于校園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校園物質文化的每一個實體以及各實體之間的關系,無不反映了某種教育價值觀。
盡管學校是富有農村特色的中專,但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要盡可能地因地制宜,在現有的基礎建筑上進行合理的統籌布局。專業區域的劃分與布置要合理協調,專業實訓區域與課堂理論教室應盡可能地相近,同一幢樓中不能安排兩個完全不一樣的專業,且應各自為營,以便更好地管理。
另外,要真正發揮學校圖書館的功能。自從 2008 年職教攻堅以來,學校圖書館的館舍面積、藏書量有了較大的發展,但圖書借閱量小、使用率低,圖書館形同虛設。要真正發揮圖書館的功能,一是閱覽室、圖書室的布置要合理,盡可能地設置在低樓層(如閱覽室在一樓),方便師生課余借閱;二是充分利用教室前面空曠的地方,擺上休閑椅和書架,學生課間 10 分鐘可以在這些地方下下棋、看看書;三是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天,除了引導各專業的新生認識各自的專業實訓室之外,還要請圖書館負責人向全校新生介紹學校的圖書館,并告訴他們如何借閱圖書、如何進行資料索引等,培養新生查找文獻資料的技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真正發揮圖書館的實用性。
(四)進一步深化改革學校育人管理制度
1.適當改革學校管理制度,取消現行的行政班班主任制度,采用“導師制”。作為農村中職學校,學生素質差,班主任“壓力山大”,而酬勞又低,所以絕大部分教師不愿意擔任班主任。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可以適當改革,實行“導師制”。也就是所有任課教師均須擔任學生的成長導師,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成長導師,有力推動學生個性化學習和多元發展;讓每一位教師都擁有受導學生,導師要指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參與學生綜合素質評估與測定、班級日常管理與班級活動的組織,還要定期進行家校溝通、輔導學生的專業課學習等。與此同時,導師的薪酬也要適當提高,在評優等方面要優先考慮導師。
2.把國學教育真正納入學科教育。農村學校的中職生素質差,學習能力大大落后于城市學校的中職學生;同時他們普遍存在的特點是不自信且相當一部分學生缺乏廉恥心,所以很有必要在學科中融入國學教育。如以專業為單位開展國學教育,每周開設 2 節國學教育課。學校社團在早晚讀安排學生在校園內分小組誦讀國學重要篇目,內容主要以立身做人方面(如三字經等)為主。通過多種方式滲透國學知識,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在思想、行動上慢慢改變,成為德才兼備的中職生。
總之,縣級中專要發展要壯大,必須要大膽改革,銳意進取。作為農村中職學校,要適應 21 世紀企業行業發展趨勢,培養適合新世紀社會所需的優秀技能型人才,任重而道遠,需各方支持與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理論部.破解:中國發展進程中亟待解決的若干命題[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8
[2]高 楓.廣西教育發展報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