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廣惠
摘 要:當前,隨著環境問題的不斷產生,公眾參與成為一個熱點問題。但是,公眾在環境議題中的知與行出現了斷裂,表現出知易行難的參與難題。深入探究造成公眾參與知行斷裂的原因發現,公眾脫離勞動生產實踐不利于激發自覺的行動,公眾基于風險的考量很少采取行動,媒體界定的角色意識并不鼓勵行動參與,個人主義張揚的時尚深刻影響知行合一。因此,環境議題傳播中知行斷裂的公眾參與難題,可以通過糾正消費主義傳播、落實知情權、進行公德教育等對策來改善。
關鍵詞:知行合一;網絡傳播;公眾參與;娛樂化
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8)05-0168-05
當前,隨著環境問題的不斷產生,公眾參與成為一個熱點問題。霧霾頻發等問題刺激著公眾,使其更加活躍地參與環境議題,但是,這種公眾參與仍然存在難題。“中國當前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總體現狀是,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度高,但參與程度低。”①公眾的環境意識和行動之間的巨大落差值得反思:一方面,政府多方制定環保政策,公眾環保意識得到較大提升;另一方面,公眾的環保意識尚未轉化為有效的環保行為②,對環境問題要求別人較多,嚴肅的理性討論稀少,自覺落實于行動的更鮮見。可見,環境議題傳播中,公眾參與言行不一導致的知行斷裂是值得深究的問題,所謂的“斷裂”表現在知而不行、言而不行。基于此,筆者擬以公眾在霧霾傳播這一環境議題中的知行斷裂問題做出深入考察,以期提出破解公眾參與難題的有效路徑。
一、概念界定與理論視角
公眾參與是從西方引入的政治學意義上、被包含于公民社會中的概念。1969年,美國學者謝里·安斯坦(Sherry Arnstein)發表了論文《市民參與的階梯》(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提出了公眾參與的十個方法和技術,也是較早對此概念做出界定的學者。到了20世紀90年代,公眾參與被引入我國。俞可平認為:“公眾參與就是公民試圖影響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動。”③賈西津、王錫鋅、蔡定劍等研究公民社會的知名學者認為,公眾參與首先是政治性的參與,如對立法、決策的投票、辯論等多種形式的介入;其次是在社會生活中主動參與公共事務,主要是各種表達及直接行動。根據以上闡述可以看出,中外學者更為關心政治學意義上的參與,忽略了利用媒體傳播和行動這種參與方式;從一些論述來看,他們也是多將公眾參與局限于“坐而論道”的層次,把網絡發聲當作公眾參與。
如今,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公民表達的自由度提高,參與對象、參與形式都得到了擴展,公眾參與更多地在網絡范疇中展開。在網絡傳播背景下,公眾參與較多地集中在語言表達這種形式上。但網絡時代的公眾參與,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語言參與,還應該有行動上的參與。這就涉及中國本土的“知行合一”的概念。知行合一主要指向獲知、發聲與行動的有機統一,是更高層次的參與。這一概念最初來自《大學》的格物致知,完善于明代哲學家王陽明。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主要針對心學的內省式提升,特別是基于道德情懷的“致良知”,靠良知做到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后來,孫中山以及受到杜威影響的陶行知都發展了這個概念,都重視獲得知識之后的親身參與。但進入現代社會以來,人們獲取知識信息不再局限于書本,而主要依靠大眾媒體完成,發聲也是如此。在今天網絡傳播視野中,“知行合一”應該自覺地通過媒體的表達延伸出具體行動,言行如一,并且勇于落實。基于此,知行合一在霧霾議題的指標中應該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見表1)。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與“社會”分離步伐加快,隨之大量公共事務出現,除了由政府大包大攬的民生事項之外,“陌生人社會”也催生出越來越多的公共事務需要解決,如交通擁堵、霧霾頻發、水土污染、資源浪費,甚至如廣場舞之類的公共事務,都反映出化解沖突的急迫要求。政府應對面廣量大的公共事務力不從心,媒體也專注于制造熱點,推出層出不窮的議題,以熱點刺激受眾關注。公共事務不會因為暫時報道傳播就會有效解決,反而在積累中逐漸發展,這就需要民間力量介入。在這樣背景下,盡管有學者提出加大公共參與的呼吁,但是沒能進一步引領實際行動。在媒體傳播中,公眾參與的重要表現應該走向知行合一。但實際情況是,公眾在公共議題中的知與行出現了斷裂,表現出知易行難的參與難題。“從環境意識的已有調查研究來看,我國公眾包括大學生、城鄉居民等社會群體的環境意識整體水平較低。”④不少公眾在媒體上光說不練,言行不一,缺少具體行動,知與行是斷裂的。
二、公眾參與知行斷裂的表現
公眾參與中知與行斷裂的主要表現為多言而少行。布爾迪厄指出:“社會實踐不只是反映社會關系,還有助于建構這些關系,因此,在一定限度內,人們就可以通過改變世界的表象來改變這個世界。”⑤正如他所說,只要人們積極地參與社會關系的建構,就會有效地改變世界,使之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知行合一的重點是“行”,它多是行動,指在參與公共議題中開展的具體行動。所以,發聲是一種“知”,更為重要的是落實于行動。公眾參與是一種社會關系的積極建構。但當前公眾利用媒體傳播多表現在對環境問題以偏于娛樂的方式發泄不滿,如對霧霾問題的吐槽、對交通擁堵的指責,并且是基于個人利益的發聲,淡漠了對公共利益維護。
1.公眾傾向娛樂化而淡漠行動
娛樂化是近年來新聞傳播過程的一個突出現象,而這與后現代主義的輸入傳播有關。后現代主義消解權威、去中心化,在打破傳統禁錮的過程中,娛樂化精神通過大眾媒體開始張揚。巴赫金的狂歡理論認為,人們生活在兩個世界,擁有兩種生活:第一世界是官方的、嚴肅的、等級森嚴的秩序世界,平民大眾則過著常規的、謹小慎微的日常生活,對權威、權力、真理、教條充滿屈從、崇敬與恐懼。第二世界則是狂歡廣場式生活,打破了階級、財產、門第、職位、等級、年齡、身份的區分與界限,人們盡情狂歡,對一切神圣物和日常生活的正常邏輯予以顛倒、褻瀆、嘲弄、戲耍、貶低、歪曲與戲仿⑥。當媒體能被個人使用之后,話語權越來越朝著公眾開放,那些對主流話語的顛覆、嘲諷、消解、惡搞都趁機而起。借助于霧霾議題,公眾可以輕松自由地發泄,從而獲得一種宣泄的愉悅感。快樂意味著滿足,而滿足之后公眾很難再認真對待公共議題。
2.公眾營造消費環境議題的氛圍而冷落行動
霧霾傳播會帶來感官與心理上的不適、逃避。本來這種負面體驗與消費關系不大,且環境議題的內容是不好刻意消費的,由于環境污染直接傷害到了人類自身,而環境傷害的心理體驗促使人們反思和進一步的行動干預。但此類公共議題卻在網絡傳播中被改造扭曲,制造出刻意消費的誘因。
具體看,霧霾議題在媒體傳播中被以下幾種改造方式消費:一是改造傳統詞語,如“霾頭苦干,再創灰黃”“厚德載污”。二是改編惡搞詩詞歌曲,如《沁園春·霾》《北京,北京》。三是自行加工新說法,如“牽著你的手,面對面卻看不見你”。四是創作段子。這些對霧霾議題的另類加工,確實收到了戲謔諷刺的戲劇效果,也有促進問題解決的作用,但其主要目的在于制造消費快感。霧霾議題被處理成一次性的、“用過即扔”的消費,公眾笑過之后很少再去關注,去自覺行動,受眾不需要為之負責。同時,公眾也被引入關心物欲滿足方面,消費主義流行,對物的欲望一直在攀升,在日常生活中過度消費的熱情高漲,霧霾問題該由誰負責最終被冷落。
3.公眾在環境議題中揚私抑公而疏離行動
近年來,消費主義盛行,公眾以耗費資源以及破壞環境為代價,進行的消費結果很多與霧霾有關,對此應承擔一定的責任。尤其當霧霾頻繁出現時,公眾應該關心這一議題,而不是大量傳播抱怨,交流預防、躲避的經驗,很少觸及該如何去行動、如何改變。每當重霾頻現之際,媒體討論較多集中于上述的個人私利,而對于自覺減少諸如過度開車、過度消費、奢侈浪費等,對于推動政府環境治理、組織污染清查監督等維護公共利益的內容,很少反映。在這一亟待解決的議題上,由于一種“各私其私”的狀態,導致治理霧霾的環境共同體認知難以形成。
在諸如霧霾類環境議題中,政府成為環境治理的主導者,但公眾主動介入的很少。政府通過媒體發布環境議題,但是公眾感興趣而自覺參與并行動的不多。這種行動包括提出建議并幫助促進的行為、自覺監督和落實環保行為、組織團體開展環境治理等。基于媒體傳播、線上線下互動的公眾行動較為稀少,即使有政府動員也收效不大,從這個層面看,知行斷裂也很明顯。
三、公眾參與知行斷裂的原因探究
依據以上分析,深入探究造成公眾參與知行斷裂的原因非常有必要。隨著公共領域的快速發展,環境議題凸顯,公眾參與也隨之出現。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以下因素卻在消解公眾參與。
1.公眾脫離勞動生產實踐,不利于激發自覺的行動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的工作強度和工作時間逐漸降低,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和城市化的推進,導致體力勞動機會的減少,同時休閑開始盛行。擺脫繁重的勞動對人是一種解放,一種進步,但是利弊并存。近年來,由于脫離生產勞動,很多人也變得越來越懶散無為,對公共事務缺少積極行動的熱情與驅動。同時,節假日越來越多,人們自主支配時間愈加豐富,閑暇時間的增多解放了個人。個人可支配時間的增多,導致娛樂增長迅速,自娛自樂開始風行,利用休閑時間開展公益行動就不太容易。所以,人們閑暇時間增多,而參與社會服務方面的時間并沒有明顯增加。如面對環境問題,明明知道應該去參與解決,可是真要去行動還是缺乏熱情,往往處于“有心無力”狀態。可以說,休閑在解放個人的同時又讓人疏遠了公益行動。
2.公眾基于風險的考量很少采取行動
現代社會是一個風險多發的社會,公眾面臨著諸多不可預知的風險。德國社會學家貝克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風險社會”的概念,針對工業化導致的環境風險問題做出了揭示,警示全球關注環境污染的代價。媒體傳播的各種天災人禍的危害讓人感到生存的環境并不樂觀。既然風險如此多,那么在行動前就需要多估量風險,盡量回避風險。21世紀以來,人們的行為更多是基于個人的風險做出選擇,對高風險的事情更加容易回避,加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教訓(如扶老人被訛詐),公眾不參與就是很自然的結果。
3.媒體界定的角色意識并不鼓勵行動參與
每個人都有相對固定的角色,媒體也是按照角色反映個人成就的。但唯獨主動介入公共事務的積極角色不好定位,也與“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傳統定位相沖突。按照媒體對個人的定位,當今社會的模范是符合主流意識形態和傳統價值觀的既有模式的那種人,如要做一個好丈夫(家庭)、一個好員工(企業)、一個好老師(學校)、一個好醫生(醫院)等。而在公共領域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角色不好界定,反而有“不務正業”之嫌。現代社會個人獲得充分的自由,但是角色意識仍然具有難以撼動的地位,大多數人都被嵌入既定的角色中去,不可隨意“犯規”,這也是媒體很少提及、很少鼓動的“角色遷移”。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公眾的知行合一,往往局限于“知”——獲知與談論,很少關心“行”——參與各種具體行動。這種潛移默化使之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
4.個人主義張揚的時尚深刻影響知行合一
個人主義自古有之,但是從古至今多處于被批判和壓抑的地位,它被賦予自私、冷漠、無情無義等不光彩的標識。但是西風東漸的一個結果是個人主義抬頭,它鼓勵支持個人的優先滿足,甚至鼓吹個人利益超越于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張揚個人主義有其積極意義,但其消極的后果也不能忽視。對公眾而言,當前在環境領域維護個人利益的被動式參與、事到臨頭的抗爭式參與,擺脫不了個人主義的狹隘性。從近年來城市居民反對化工項目和垃圾處理項目等行為的結果看,反對污染項目更關注眼前利益,呈現出典型的“鄰避效應”。
總之,目前公眾已經有了積極主動的媒體參與,表達活躍,但是真正的公眾參與行動仍然不多。公眾受到媒體的消極暗示,可能退回網絡發泄情緒,還會繼續過度消費,制造浪費與污染,這需要引起各方重視并努力做出改變。
四、破解公眾參與知行斷裂難題的路徑
當前,公眾參與較多停留于知的層面,受限于風險與傳統心理,即使有實際參與也很膚淺、短暫,明顯知行不合一。就此,需要做出很多改變,其中重要的是控制消費性傳播,落實知情權,培育公德,借此提升公眾參與的能力,走向知行合一。
1.控制消費性傳播
媒體需要引導綠色消費。市場化條件下,媒體追求商業利益在所難免,但是應有適度的界限,需要減少誘導性消費內容,進一步遏制消費主義物欲,引導公眾逐步關注公共事務,在公共議題的范疇內討論問題,促進問題解決。新聞的傳播可采用娛樂形式,但在內容方面仍要重視理性、建設性的討論與交流。例如,對于霧霾議題,需要設置長期的可參與性話題,引導公眾關注成因、事項、治理、責任、建議等方面,讓公眾能夠借助媒體互動,也能夠借此將各類建議反映到政府部門,進一步提升公眾的參與程度。
2.落實知情權(Right to know)
知行合一中“知”排在第一位,首先要滿足這個條件,才能有效參與。知情權是指知悉、獲取信息的自由與權利,包括從官方或非官方知悉、獲取相關信息。知情權既有公法權利的屬性,也有民事權利的屬性。知情權是公民的四大權利之一,此外還有表達權、監督權、參與權。環境領域的公眾參與前提是知情,知情權要落到實處。誰來落實呢?一是地方政府,主動落實信息公開;二是傳統媒體,本著自己的義務為公眾保障知情權;三是公眾自己,不能等著恩賜權利,而要主動爭取,包括利用新媒體監督、建議、反映等。從實際來看,公眾是最為關鍵的因素,要爭取主動。這需要傳統媒體、文化精英和網絡輿論領袖等的引導和培育,引導公眾從環境問題切入,關注公共議題,培育公眾的權利意識,在虛擬空間依據公共議題組織起來,爭取合法的知情權。
3.媒體傳播促進基于公共利益的行動
如前文所述,公眾參與只見發泄情緒、編造轉發段子卻少有行動。要以典型引導改變公眾的觀念,引導公眾以行動為主的參與。除了傳統媒體可以發起號召之外,基于網絡的自組織、自管理也應該成為一個趨勢。以微博、微信作為平臺,個人或者團體組建新的團隊參與具體行動。如新老媒體互動激發的“光盤行動”公益項目,引導人們就餐減少浪費,節約糧食,就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通過越來越多的行動培育成熟而自覺的公民,是非常必要的。環境領域是最具參與性的空間,環境問題涉及絕大多數人的利益,應該能夠借助于各類媒體逐漸擴大行動,這種行動可以是個體的,也可以是群體的。前者只要維護公共利益,如減少開車為削減霧霾做貢獻,就是一種公眾參與;后者表現為群體的、有組織的行為,如開展“綠色物流”項目——為包裝垃圾減量,也是一種典型的公眾參與。除了媒體,民間環保組織也是重要的組織者和行動引領者,一些地方社團多年來已經深耕環保與生態文明多個領域,其與媒體合作引領公眾參與,展示出無限廣闊的美好前景。
4.培育公德,落實知行合一
按照王陽明的解釋,伴隨知行合一始終的是“致良知”,其中就含有培育公德心的內容。公德是一種維護公共利益的公共道德,而傳統社會中國人的公共生活中相對缺乏公德。正如梁啟超所批評的那樣:中國人私德發達而公德缺乏⑦。“我國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公德者何?人群之所以為群,國家之所以為國,賴此德焉以成立者也。”⑧他進一步解釋說:“人人獨善其身者謂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謂之公德。”⑨環境公德主要包括熱愛自然,傳播愛護自然的言行,愛護動植物,保護生態平衡,參與治理環境污染,推廣低碳消費,等等。例如,被稱為“淮河衛士”的霍岱珊,為了促進淮河污染治理,辭去報社公職,全力投入拍攝污染與聯系救助沿岸百姓的行動中,堅持二十多年至今也沒有停止。遼寧省盤錦市黑嘴鷗保護協會會長劉德天,為了保護黑嘴鷗,多年向地方政府呼吁加強保護,并且堅守在鳥類棲息地,趕走了很多捕鳥人。他們都曾被評為“綠色中國年度人物”,是環保行為的宣傳者與行動者,是環保方面的輿論領袖,具有廣泛的號召力。輿論領袖要激發公眾的公德,需要借助于更多的環境議題,通過具體的公共參與行動去培育是比較合適的途徑。
五、結語
當前,隨著霧霾與光化學煙霧等環境污染的公共問題突出,環境議題急切呼喚公眾加大參與力度,走向知行合一,因此,公眾行動層面的參與顯得更為重要。以上研究發現,公眾面對環境問題表現出不應有的知行斷裂難題,行動參與不足。公眾通過媒體獲得的環境知識很多,但僅停留于發泄、消費等狹隘層面,而行動過少。因此,公共議題如環境問題的解決,需要限制消費性內容,公眾要爭取知情權,積極參與行動,改變目前的知行斷裂現狀;還需要通過微博微信的平臺組織合作,借助具體環境問題開展公眾參與行動,以此帶動更多的人去改變,逐步改善公眾參與不足的困局。
注釋
①李會霞:《影響群眾文明素質提升的外部環境和內在因素分析》,《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3年第5期。
②俞哲旻:《環境智庫:中國公眾環保意識強 參與度低》,新浪財經,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50910/234923214236.shtml,2015年9月10日。
③俞可平、賈西津主編:《中國公民參與——案例與模式》,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第2頁。
④陳占江:《中國經驗的環境之維:向度及其限度——對中國環境社會學研究的回顧與反思》,《社會學研究》2011年第6期。
⑤Pierre Bourdieu, Loc J. D. Wacquant. An Invitation to Refiexive Sociology. Polity Press, 1992, p.14.
⑥胡春陽:《網絡、自由及其想象——以巴赫金狂歡理論為視角》,《復旦學報》2006年第1期。
⑦孟曉妍:《梁啟超論公德與私德》,《前線》2014年第2期。
⑧⑨梁啟超:《新民說 論公德》,《飲冰室合集》第6冊,中華書局,1996年,第121、123頁。
責任編輯:沐 紫
Abstract:At present, with the continuous emergence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public participation has become a hot topic. However, public awareness and behavior in environmental issues have partition, displaying the participation problems of being easy to know but hard to act. Deeply exploring the causes of the partition between knowing and acting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finds that public disengagement from labor production practices is not conducive to public participation, that the public takes little action based on risk considerations, that the role consciousness defined by the media does not encourage action participation, and that the fashion widely publicizing individualism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Therefore,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problem of the partition between knowing and action in environmental issue communication can be corrected by such measures as correcting the spread of consumerism, implementing the rights to know and conducting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unity of knowing and action; network communication; public participation; entertai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