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蕾蕾
[摘 要] 采用大學生人格問卷,對6922名大一新生進行樣本研究,深入分析家庭因素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發現,家庭因素作為基礎性和根源性因素,對高職生的心理健康有深刻的影響。是否是獨生子女,是否有童年寄養經歷,不同的家庭經濟狀況,不同家庭結構,不同的家庭氛圍,這些因素使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顯著差異,童年寄養和家庭氛圍存在交互作用。
[關 鍵 詞] UPI;心理健康;家庭因素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4-0010-02
一、研究背景
高職生作為社會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其心理健康狀況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特別是近幾年由于心理問題而發生學生危機事件增多,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探討和研究高職生的心理問題。家庭因素是影響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例如,家庭的氛圍,家庭的結構,家庭的經濟狀況等,這些因素都是影響學生人格形成的重要部分。例如,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癥的學生,她的母親一直對該生有強烈的控制欲望,母親一直控制著該生的思想和行為,并對該生有過多的要求和埋怨。從2014年開始,浙江省教育廳在對大學新生的心理普查中,對各個學校硬性規定了要搜集學生的家庭因素信息。那么,到底是哪些家庭因素會對高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產生影響?每個因素之間有無交互作用?在家庭因素中,是否有哪些可變因素可以彌補不可變因素?本研究花了兩年時間,通過大樣本深入探討家庭因素對高職新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二、研究對象及方法
(一)研究對象
選取溫州市某職業院校大一新生,2016級大一新生3226人,2017級大一新生3696人,一共6922人,分兩年進行,2016級新生在2016年秋季施測,2017級新生在2017年秋季施測。
(二)研究工具
運用UPI進行施測,UPI是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直譯:大學生人格問卷)的簡稱。
(三)研究方法
以班級為單位,團體電腦測試。使用統一的指導語,實測的過程盡量做到標準化。
(四)數據處理
采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16.0進行數據處理。
三、研究結果
(一)高職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狀況
按照UPI的評分標準,總分大于或高于25分,第25題做肯定選擇的屬于A類,表明該類學生可能存在嚴重心理問題;總分在20~24分之間,第8、16、26三題中有一題作肯定選擇的,屬于B類,表明該類學生可能存在一般程度的心理問題;均不符合上述條件的屬于C類,表明心理處于健康水平。
按照這個標準,2016級學生,篩選出A類學生397人,占總人數的12.3%,B類學生239人,占總人數的7.4%,C類學生2590人,占總人數的80.3%;2017級學生,篩選出A類學生454人,占總人數的12.3%,B類學生260人,占總人數的7.0%,C類學生2982,占總人數的80.7%。從數據上看,高職生的心理健康總體情況還算良好,但是也有個別學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而且2016級新生和2017級新生心理問題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差異不顯著。
(二)高職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差異性分析
1.考察家庭因素對高職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差異情況
分別以是否是獨生子女,是否有童年寄養經歷,家庭是否貧困,家庭結構是否完整,家庭是否和睦為獨立變量作差異的顯著性檢驗,結果顯示:不管是2016年還是2017年,非獨生子女的得分顯著高于獨生子女的得分;有童年寄養經歷的得分顯著高于無童年寄養經歷的得分;2016級學生家庭經濟貧困學生的得分顯著高于家庭經濟不貧困學生的得分,2017級學生不同家庭經濟狀況的高職生在心理健康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家庭不和睦的得分顯著高于家庭和睦學生的總分;家庭結構不完整的得分顯著高于家庭結構完整的總分。
2.家庭因素交互作用的分析
為了進一步了解家庭因素中不同變量的相互作用,把家庭因素中隨機兩個因素為自變量,以量表總分因變量進行兩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發現其他因素之間都不存在交互作用,但是童年寄養和家庭和睦中存在交互作用。通過簡單效應分析,如果有童年寄養經歷,家庭和睦與不和睦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01)。這說明,如果有童年寄養經歷的家庭,小時候的經歷無法改變了,但是現實的環境中形成和睦的家庭氛圍,可以適當彌補童年寄養造成的心理困惑。
四、討論與策略
(一)高職生總體健康水平的討論
通過數據分析發現,A類學生占到12.3%,而且2016級和2017級的數據是一樣的。這個研究的結果和前人的研究結果大致符合,姜伏蓮[1]對全國14所高校的新生進行調查發現,絕大部分學校的第一類學生檢出率在10%左右。從這個結果上看,高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基本符合常態分布。雖然從總體上看,大部分學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是還是有少部分學生有心理問題,需要引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二)關于不同家庭因素對心理健康狀況影響的討論
1.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的高職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差異
前人的研究也發現獨生子女在大部分維度上的得分顯著低于非獨生子女。這個研究結果打破了傳統的觀點認為獨生子女從小受到父母的溺愛,心理適應性差,依賴性強等。其實,從家庭的角度出發,獨生子女可能比非獨生子女的家庭成長環境更加優越,他們受到了父母更多的關愛,更好的教育,更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種種家庭優勢,讓他們更加活潑開朗,樂觀自信。
2.童年寄養經歷的高職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差異
童年寄養經歷是指小時候曾經有一段時間沒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親生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外出打工等,被安置在親戚朋友家連續生活三個月以上的情況。張陽陽[2]的研究表明:寄養經歷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具有隱蔽性和長期性,寄養經歷通過親子關系影響個體心理健康。有童年寄養經歷的大學生缺乏安全感,不自信,人際敏感,有退縮行為,他們一般情況下存在抑郁情緒,人際關系敏感也會特別突出。
3.是否家庭經濟困難的高職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差異
從數據上分析,2016級學生家庭經濟優越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優于家庭經濟貧困的學生,2017級學生中兩者沒有顯著性差異。結合前人的研究,吳敏[3]等人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狀況隨著父母月收入的增加而有逐漸降低的趨勢,即學生的家庭人均收入越低,心理健康水平也越低。貧困學生更容易出現自我認知的偏差,他們更加容易走向敏感、自卑、抑郁、焦慮等心理誤區。但是我們的研究發現2017級學生并沒有差異,可能學生對貧困的理解上有一定的差異,所以會形成不一致的結果,這一因素在今后的研究中還要繼續探討。
4.家庭環境是否和睦的高職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差異
在和睦的家庭環境中,孩子容易把自己在學習生活上碰到的問題、積壓的消極情緒盡情地宣泄表達出來,從而減輕心理上的壓力。相反,如果家庭環境是不和睦的情況下,家庭成員缺乏相互的支持和幫助,孩子的愛和歸屬感都得不到基本的滿足,從而會產生各種負面的情緒,而且在家庭中形成的不恰當的處世方式,也會遷移到家庭以外的各種情境中,孩子的人際關系等各方面就會出現問題。
5.家庭結構是否完整的高職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差異
從數據上分析,完整家庭結構的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優于不完整家庭結構的學生,家庭結構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起著重要影響。單親、重組等特殊家庭的大學生,他們的心理更為脆弱和敏感,例如,人際關系,來自這些家庭的學生在親密關系認同上有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問題,因此他們在處理同伴關系上就會出現問題。在日常的工作中,經常會碰到一些家庭不完整的學生個案,這些學生敏感、脆弱,情緒容易極端化,他們覺得父母不愛自己,甚至覺得自己沒有家并渴望有一個完整的家。
6.童年寄養與家庭和睦的交互作用分析
本研究表明童年寄養與家庭和睦存在交互作用,有童年寄養經歷的學生,如果目前的環境改變了,可以適當彌補童年寄養造成的心理問題。根據數據研究結果,找了數名被試學生進行個案訪談,訪談的結果和數據的分析是一致的。同樣有童年寄養經歷的學生,如果現實的家庭環境中,家庭氛圍是比較良好的,他們能夠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一個有寄養經歷的學生自述,雖然小時候沒有和父母一起生活,和父母的關系也不是特別的親密,但是現在長大了,家庭關系比較和睦,父母也表示出對自己更多的關心,自己也會慢慢去接納和理解父母之前的行為,性格上也會發生一些變化,更加接納自己,更加理解之前父母不在身邊并不是父母不愛自己。
(三)加強家庭教育的策略
1.建立家校合作
加強家庭對高職生心理健康的關注,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首先要加強對家長心理健康知識的培訓,從認識上強調家庭因素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職責和意義;其次,加強家校合作,加強家長與學校的聯系,建立溝通機制,當學生有心理問題,可以與家長溝通,例如家訪,詳細了解學生家庭情況,也讓家長知道自己孩子的問題是與自己有關,督促家長做自我改變。
2.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使孩子能夠充分體會家庭的溫暖和民主
夫妻之間,親子關系之間的相互關愛,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和諧、溫暖、民主的,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會充滿樂觀、自信,幸福感也會相應加強。即使小時候由于各種因素導致的童年寄養兒童,如果現在的家庭能夠提供和諧的氛圍,也會相應的彌補之前童年寄養經歷對孩子的傷害。
3.根據孩子的心理需要使用正面引導的教育方法
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正確引導孩子。總是受批評的孩子會由不安變成煩躁,因此,批評教育要有講究,家庭教育要以正向的引導和鼓勵為主。正面引導的教育方法,孩子和家長才能形成良性的互動,這樣親子之間的關系會變好,孩子碰到心理問題會主動和家長溝通。
4.父母盡量維持夫妻關系和睦,慎重對待婚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體諒會影響孩子,并使孩子受到熏陶。
參考文獻:
[1]姜伏蓮.地方高校新生UPI調查結果的比較與分析[J].心理科學,2004,27(2):483-486.
[2]張陽陽.兒童期寄養經歷對成年個體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研究[J].社會福利(理論版),2016(12):32-35.
[3]吳敏,時送和,楊翠萍.父母文化程度、職業、期望值以及教育方式等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J].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07(6):1184-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