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安 程愛蘭
[摘 要] 教育信息化與農村教師專業發展關系緊密。教師專業發展關系到教師、學生、學校和社會的和諧發展,而教育信息化為農村教師專業發展提供資源與技術支持,促進了農村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的更新及技能素養的提升。
[關 鍵 詞] 教育信息化;資源共享;教師專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4-0084-02
一、教師專業發展
“理論是行動的觀念形態,理論活動是把握在人的思維中的物質運動以觀念形態在人的頭腦中預演,而在思維形式背后蘊含著豐富的現實內容。”[1]教師專業發展理論是一種感性的、經驗性的認識,它源于經驗,又超越經驗,對教育實踐活動具有前瞻性、解釋力和指導性的作用。因此,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按照科學理論所從事的教育實踐往往是高效的、正確的。
(一)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
從人類教育發展的歷史來看待教師專業發展,其歷程是曲折的,其內涵是豐富的。它不僅關注教師的社會地位、經濟待遇和權利分配,更注重教師需要根據自身的專業發展狀況,結合課程改革的實際和信息化的背景,必須時時更新、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主動地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可見,教師專業發展具有發展的能動性與自主性、發展的階段性與動態性、發展的連續性等特征,即主要有兩層含義:教師的專業成長過程和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過程[2]。
(二)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意義
1.教師專業發展關系到教師個人人生價值的實現
教師的人生價值主要通過職業和生活兩方面體現出來,但能否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則與其專業發展呈正相關關系。首先,教師專業發展關系到教師職業理想和抱負的實現。一般而言,專業發展較好的教師,專業能力較強,樂于樹立自己的職業理想和抱負,且多數比較遠大。而職業理想和抱負能否實現,依賴于教師本人的專業能力及其發揮。其次,教師專業發展關系到教師個人生活質量的提高。教師職業成為專門職業之后,教師的經濟待遇、社會地位等生活相關因素均與其專業發展及其專業化程度密切相關,專業化程度高、專業能力強的教師,其生活質量也相對較高。
2.教師專業發展關系到學生的健康成長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為人服務的,是為學生終身的發展而奠基的。學生的健康成長是學校教育的永恒主題,它既包括生理方面健康發展,也包括心理方面健康成長,但教師專業發展對學生這兩方面無疑都產生很大影響。一方面,教師專業發展關系到學生生理方面的健康發展。引導學生對人的生理發育規律形成正確認知,并積極利用這個規律促進自身的生理健康發展,這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教師專業發展關系到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主要涉及對周圍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會)的認知與關系處理。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工作方式與運用的教學方法等,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內容。
3.教師專業發展關系到學校教育發展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是構成學校教育的三個核心要素,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教育者,而教育者群體的核心是教師,所以學校教育的發展,關鍵在教師的發展,即主導學校教育的發展是教師這個群體的專業發展。通過教師專業發展,教師的整體專業素質得以提升,具備專業的教育教學理念,掌握科學、合理的教育教學技能,教育教學行為科學、合情、合理,自然會產生較好的教育影響,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最終使學校教育的三個構成要素向同一方向積極努力,共同促進學校教育的發展。
4.教師專業發展關系到社會發展
社會的發展主要取決于其核心要素——社會成員的發展,即社會的發展需要數量眾多、素質較高的社會成員。但社會成員的素質并非天生就高,而是通過后天學習獲得,其學習渠道主要有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兩個方面,其中社會教育起支持作用,學校教育起奠基作用。質量高的學校教育能促進社會發展,質量不高的學校教育可能會延緩社會發展。從本質而言,教師專業發展關系社會發展。教師專業發展,不僅是社會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教師自身的人生價值實現、學生健康成長、學校教育發展,還能對社會系統的良性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即促進社會發展。
二、教育信息化對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
(一)教育信息化促進農村教師教育教學觀念養成與更新
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是在一定的觀念指導下進行的,有什么樣的教育教學觀念便有相應的教育教學行為。但人的觀念產生及變化與其所接觸的環境密切相關,長期接觸或生活在積極環境之中的人,其思想觀念一般都比較積極向上;反之,則消極、怠慢。通過教育信息化建設,運用搭建、改善學校教育網絡等措施,農村教師可以超越時空界限,接觸學校以外的環境,及時吸收外在信息,尤其是教育方面的動態,如兄弟學校的改革動態,甚至是國外的教育教學觀念等,都利于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的更新。
教學作為一種雙邊活動,包括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教育信息化促進了教師更新“教”的觀念。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權威”角色,以互聯網絡為平臺,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打破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平等地與學生進行對話和交流,是教學中平等的“首席”。教育信息化也促進教師更新“學”的理念,即“以生為本”的理念。教育信息化的落腳點是對傳統教學的改造,在如今的互聯網背景下,將信息化教學作為自己的追求和實踐。教師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對象,以學生自主學習作為主線來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引導學生借助互聯網絡搜索學習資料,進行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等,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個性化服務,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教育信息化除了更新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還促進教師對教育媒介的全新認識與熟練操作。教學工具和教學內容稱為教育媒介。在如今“網行天下”的教學活動中,教學工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室已經是數字教室了,教師必須學會駕馭電子白板、投影儀,熟練操作電腦、公放和麥克風等信息技術設備。教學內容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包括教材在內的多方面、多形式、多元化的知識內容。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非常寬泛,既可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獲得,還可以從生活中、互聯網上獲得。
(二)教育信息化促進農村教師教育教學技能素養的全面提升
教師的教育教學技能素養的養成或提升,一方面是自己在實踐中摸索、總結而來,帶有較強的個性特征;另一方面是通過學習、交流而獲得,具有一定的共性。至于后者,則與教師本人所能共享的平臺有關。一般而言,教師通過學習、交流獲得和提升教學技能水平的共享平臺有兩個:(1)校內平臺,即同伴之間的交流、學習;(2)校外平臺,即教師與本校同事之外的人之間的交流、學習。第一個平臺是基礎性平臺,為其所屬教師的專業發展奠定必要的基礎,特點是方便、快捷、適用。但其有兩個單靠自身無法解決的缺陷:(1)時空限制,共享人必須在同一時空內出現,交流才有可能;(2)基礎性平臺也是限制,農村教師所在學校本身基礎就比較差,教師的專業發展勢必受到消極影響。第二個平臺則是提升性平臺,它可以超越學校甚至地區之間的時空障礙,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了解、學習其他學校的先進教育教學技能,進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技能,同時該平臺還可以改進校內平臺,突破校內平臺的時空限制。而教育信息化主要是通過建設教育領域內的信息化,搭建無時空限制的平臺,尤其為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資源與條件支持。如,教師可以在課前根據教學對象的學段目標、主體單元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利用豐富的信息資源進行材料收集、教學設計、PPT制作,根據教學內容擬定預習提綱安排學生預習,學生根據提綱在網絡上自主探索,尋求同伴,交流問題解決的辦法或答案。課上,教師檢查學生的預習并根據預習情況完成新的課堂任務,學生根據自己對任務的理解和疑惑,和教師一起探討問題解決的辦法或答案,讓每個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到學習過程之中,調動了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教學效率也隨之提高。
(三)教育信息化為農村教師專業發展提供資源與技術支持[3]
人是第一生產力。在當今時代,教育信息化正滲透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響著教育教學的發展,而教師的信息化是推動教育信息化的關鍵。因此,只有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教師實現了專業化,才能跟上教育教學時代日新月異的高速發展。與傳統的教育教學不同,現代教育教學不能單純依靠教材、課本,而是需要更多支持性資源,為教師教育教學理念的實現、教育教學技能的運用提供載體。沒有相應的資源,縱然教師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科學合理的教育教學技能,也難為無米之炊。
通過教育信息化建設,為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更為優化的教育資源與最新的技術支持,從而進一步促進了教師專業發展。教師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辦公室里,信息技術已經不知不覺地融入教師的教育生活之中。如,教師利用信息網絡開發信息資源,進行教學設計、課程開發、教學資源管理、學生管理;教師運用網絡資源進行備課,研發課件,重組教材,豐富學科的教學內容;教師以“網”為媒,查找資料、網上教研、建立“博客”等,自由地表達觀點,發表作品,有效地拓寬教學的界限。信息技術為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有力的技術支持,促成了教師教育教學現代化的發展、實現,帶給教師工作和學習上的挑戰,改變了教師原有的教育生活,更帶給教師專業成長的快樂。
參考文獻:
[1]劉旭.論教師專業實踐品行[J].教育研究,2009(2).
[2]徐學福,艾興,周先進.反思教學[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3]程愛蘭.教育信息化對農村小學教師人才培養的補償機制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