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摘 要] 近年來,MOOC、微課、混合學習等新興教學模式不斷涌現,并迅速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實踐重點。這些新興教學模式的落地實施,需要新型教學信息化環境的支持,更需要教師教學能力水平的提升和創新。通過對高校目前環境和教師能力現狀的分析,就如何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展開探討。
[關 鍵 詞] 互聯網;信息化;教學能力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4-0202-02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互聯網+”未知遠大于已知,未來空間無限。這意味著互聯網和信息化時代將勢如破竹地對各行各業產生愈來愈大的沖擊。在此形勢下,高校教師的教學理念與手段也將隨之重構,教師需將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提上日程。
一、互聯網、信息化時代高校教育的變化
“互聯網+教育”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模式,互聯網時代打破了傳統封閉教室模式的培養環境,在互聯網、信息化時代的浪潮中,培養對象的思想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都是高校和教師面臨的嚴峻問題。
(一)培養環境的改變
加拿大學者喬治·西蒙斯將互聯網時代的知識比喻成河流。河流豐沛,但仍有許多無名且細碎的分支河流流入河道。互聯網時代的“知識流”可以被任何人傳遞和貢獻,形成雜亂、支離破碎、甚至是正確與錯誤并存的知識流。高校教師如何利用“知識流”對學生進行高效、正確、及時的疏導,培養其去偽存真、主動學習與自主創新的能力,都是互聯網、信息化時代的新課題。
電腦和多媒體豐富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數字終端和互聯網成為推動教學創新與教學變革的強大外力。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特別是網絡技術與移動通訊技術成熟廣泛地應用,大大拓展了教學的空間,延長了教學時間,信息密集、快捷方便的遠程教學、虛擬學校使教學不再受時間、地點的約束,學習環境更加自由,教師教學靈活性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意識不斷增強。
(二)教育對象的變化
美國著名學習軟件設計家馬克·普連斯基于2001年在《數字原住民,數字移民》一文中按人類信息技術接受與應用程度將學習者分為“數字原住民”“數字移民”“數字難民”三大類。數字原住民是指隨數字時代一同成長發展的年青一代,他們能輕而易舉地應用數字軟件和移動終端。數字移民指社會里年紀較大的成年學習者,他們成長過程中沒有機會接觸到數字技術工具,成年后才開始接觸互聯網和信息化,所以需要經歷較為長久的學習過程才能適應嶄新的信息化環境,才能與身邊的“數字原住民”減少代溝、順利溝通。數字難民則是指生活中不但不愿接觸網絡媒介,反而還會選擇回避,甚至有反感數字化情緒的老年學習者。
根據這種分類方式,當代的高等教育所培養的學生堪稱完全意義上的“數字原住民”。大學生往往思維活躍,喜歡獨立認識和思考問題,看待事物的標準更多的是采用現實的物質標準而非傳統道德和精神層面的標準。他們熱愛上網、風靡移動終端、追求新鮮和刺激感。對于知識學習,也涉獵廣泛,不再拘泥于原有的課本,向往學到最新的理論、最先進的技術和最實用的方法,這些特征都與傳統的教學對象大相徑庭。與之對應地,部分教師則屬于“數字移民”或者“數字難民”,如何縮小兩者之間的差距,這也是一個棘手的難題。
二、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現狀分析
為了了解互聯網、信息化時代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現狀,本文對江蘇省數所高校開展網絡問卷,問卷內容涉及信息化的認知、學校信息化硬件配置、信息化應用熟練程度、高校對信息化的重視程度以及信息化培訓力度等內容。問卷發出200份,收回152份,有效數130份。通過對有效問卷的分析和統計,發現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存在一些問題。
(一)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觀念存在偏差
調查顯示,目前的課堂教學中,較為低端的信息化教學手段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大部分教師認為將傳統的教學板書內容轉成PPT的呈現方式,再運用多媒體投影儀加入一些圖片、動畫或視頻就是信息化教學了。其次,在信息化教學資源的開發使用方面,教師在需要使用信息化教學資源時,都傾向于在網絡上搜尋現成的視頻、圖片等,以期找到合適的資源。這類方式雖能獲取大量的資料,但質量往往不盡如人意,對教學效果難以有提升作用。但若教師根據自身授課的實際需求,自己動手制作和設計信息化項目,則可能得到更適合本課程的資源,但由于教師精力、能力等方面的限制,這樣做的并不多,也很難實現資源的交流和共享。
(二)高校軟硬件投入力度不足
調查結果顯示,高校普遍對信息化基礎硬件設備使用率較高,但互聯網、校園網在教室教學設備聯網功能使用率較低,對互聯網在教師信息化教學中的推廣不夠積極,原因是一旦開通校園網后,學校擔心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容易分散和轉移。而軟件方面,學校鼓勵教師參加省市級的網絡精品課程、微課比賽、觀摩翻轉課堂展示等,接近一半的教師參加過學校組織的信息化培訓課程和會議,但也僅止于此,沒有后續的繼續學習和提升。
(三)教師缺少互聯網、信息化的相關知識與技能
在當前快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最擅長的教學手段仍然是PPT,輔之微信公眾號或者QQ群文件。諸多教師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信息化和大數據思維,對于技術含量較高的網頁設計、錄頻軟件、慕課等的制作,不僅理論知識欠缺,而且操作水平非常生疏。通常都是為了完成高校下達的比賽任務,臨時補習軟件操作規則,結果肯定不盡如人意。
三、提升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建議
(一)培養教師的信息化意識和大數據思維
在“互聯網+”時代,隨著互聯網、物聯網和云計算的應用,教學領域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高校教師應當注意培養自身的大數據思維,緊跟時代前進的腳步,學習各種對教學有價值的新技術和新方法,用信息化手段對教學過程、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行為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評估課堂的教學效果,發現隱藏的問題并進行有效的教學改進。
當然,不論信息化的應用程度如何,教學的根本目標仍是讓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這一教育方針不可撼動。信息化是一種教學手段和呈現方式,不能“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也不可為了“蹭熱點”“應對任務”而生搬硬套,盲目“信息化”。信息化教學技術的應用應當以對課堂教學有積極的影響、提高教學質量為評價標準,切不可舍本逐末,為了搭上“信息化教學”的順風車,罔顧教育教學的規律,犧牲教學質量。
(二)加強政策扶持,改善軟硬件環境
高校規章制度應當緊密結合國家教育政策,針對當前互聯網和信息化的時代特色,加強建設和發展教育信息化,改善高校軟硬件的環境,從資源、資金、時間和空間等方面支持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養,為教師提供強有力的硬件背景和保證。另外,構建完善的信息化教學環境,還可以搭建教師交流平臺,激發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創新熱情。高校各專業特點各不相同,應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鼓勵交流和分享行之有效的優秀信息化教學手段,加強各高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三)完善信息化培訓機制,提升教學能力
信息化教學技術應用的主體是教師,教師需要對這類工具有足夠的熟練度,才能在教學中融會貫通。因此應完善信息化培訓機制,對教師進行相對系統的信息化教學技能的培訓,讓每位教師都有接觸和學習信息化技術的機會。但同時也要充分考慮教師的時間、精力和接受能力,促進一部分教師優先在教學中將信息化技術融入線上和線下,課堂和課后,并鼓勵教師開發優質的信息化教學資源予以共享。再采用以優帶優的模式,逐步幫助其他教師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同時,高校可以設置相應的激勵政策和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以帶動全體教師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
參考文獻:
[1]毛姣艷.“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研究[J].科技廣場,2016(3).
[2]張瑩,吳素超,胡永翔.“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的調查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6(17).
[3]劉剛,李佳,梁晗.“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學創新的思考與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7(2).
[4]張杰夫.互聯網給教育帶來五大革命性影響[J].思想者,2015(13).
[5]王俊,賈風珍.“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師案例教學能力提升的對策研究[J].科技導刊,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