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蔣志僑
[摘 要] 結合當前中職教育的新形勢,通過分析中職學校行企校深度融合協同育人的具體做法,探討提高辦學質量,培養優秀一線技能人才的途徑。
[關 鍵 詞] 中職;校企;育人;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4-0021-01
深入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國務院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最為關鍵的是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牢把握立德樹人總要求,堅持服務宗旨,把握需求導向,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
目前,中職學校所培養的人才不能完全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是專業教學領域存在著專業教學標準與企業職業能力標準不對接、人才培養目標與行業對人才的要求不對接、專業課程標準與企業人才質量標準不對接等諸多瓶頸問題,嚴重地制約著專業的發展。基于上述背景,我校攜手行業、企業以求聚力解決,把校企合作共同育人融入專業改革和專業教學的全過程,使老專業煥發了活力,走上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育人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
一、行業引領制訂專業教學標準
(一)深化合作,完善制度
為使校企深度合作落到實處,在行業引領下,學校加入了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全國化工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中職儀電教學指導委員會,全國機械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中職電氣自動化教學指導委員會(任主任單位),牽頭組建了由行業、企業專家組成的儀表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修訂了《校企合作工作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工作考核辦法》等制度,不斷完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保障校企深度合作順利開展。
(二)修訂專業教學標準,成為國家標準
行企校三方共同針對典型工作任務與職業崗位能力進行調研和研究分析,提煉崗位能力要求,開發工學結合的課程,將職業崗位能力要求融入課程中。修訂了專業教學標準成為國家標準,適應職業能力發展的要求,有效地解決了專業教學標準與職業崗位能力標準不對接的問題。
(三)開發儀器儀表制造工崗位職業標準,填補國家空白
行企校三方共同分析崗位能力群的要求,開發了儀器儀表制造工(工業自動化儀表裝調工)國家職業標準。
二、行企校聯動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一)開展人才需求與課程改革調研
在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委員的統籌下,校企雙方人員對20家企業、20所中高職學校、229位畢業生、199人在校師生進行了調研,對26位企業專家進行了訪談。深入了解我國和重慶市工業自動化儀表生產與應用行業現狀和發展趨勢,掌握生產與應用企業對初、中級技能人才的需求情況及典型崗位能力要求,形成《工業自動化儀表及應用專業人才需求與課程改革調研報告》《工業自動化儀表及應用專業崗位能力分析報告》,為專業建設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二)形成基于崗位能力的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案
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分析我校工業自動化儀表及應用專業建設情況,對照企業人才要求,找出儀表專業建設和發展的方向、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路和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中應該注意的關鍵問題,構建了基于崗位能力的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在行業、企業、職業教育專家的反復論證和指導下,形成了教學內容與生產內容相結合的“基于崗位能力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方案,實現教育理念與企業理念的相互滲透,體現培養目標、課程建設的職業導向性。
(三)實施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基于崗位能力的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案在2012、2013、2014級儀表專業進行實施和檢驗,并根據反饋情況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完善。該專業畢業生職業崗位能力得到明顯提高,受到合作企業的一致好評。
三、校企共同制訂專業課程標準
校企共同制訂《儀器儀表裝調與維修》等5門課程教學標準和課程教材,將企業人才質量標準轉化為專業課程標準,將工業生產常用和典型的智能壓力變送器等產品引入課程,使專業教學內容與企業產品對應,將崗位核心要求融入教學內容,突出了以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為主的職業教育特點,有效地解決了專業課程標準與企業人才質量標準不對接的問題。同時學校與中國四聯儀器儀表集團公司共建校內1個儀表裝調技能實訓室、1個自動化儀表實訓中心,為專業課程標準的實施搭建了平臺。
通過倡導行業引領,行校企緊密結合,以促發展為核心特色的“行企校聯動”,深挖校企合作的“動力源”,通過成果應用使我校儀表專業成為重慶市首批重點專業、市級示范專業、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有效促進了專業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孫善學.產教融合的理論內涵與實踐要點[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34):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