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摘 要] 在“互聯網+”時代,傳統(tǒng)教材受到極大的挑戰(zhàn),電子教材已然完全顛覆了以書本為主的“教材”形象,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更為廣闊。面對互聯網上豐富的知識與海量的信息,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如何教會學生快速閱讀,并加以辨別、甄選與使用呢?“教教材”必須成為過去式,取而代之的是“用教材教”,用“互聯網”教。語文教師要“樹立大語文教材觀”,進行角色轉變,提高個人修養(yǎng),在信息化時代下,不斷改進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
[關 鍵 詞] 語文教材觀;信息化;語文
[中圖分類號] G71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4-0031-01
葉圣陶的語文教材觀產生于特定的歷史時期,他一生豐富的教學經驗、編輯教材的實踐、對教育理論的深入研究,形成了他獨特的語文教材觀。
在“互聯網+”的時代,傳統(tǒng)教材受到極大的挑戰(zhàn),事實上,已然完全顛覆了以書本為主的“教材”形象,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更為廣闊。從此處看,葉老關于語文教材“工具性”的論說在新時代下更具強大的生命力。互聯網時代對人們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這種要求已經高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面對互聯網豐富的知識與海量的信息,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如何教會學生快速閱讀,并加以辨別、甄選與使用?當一系列問題擺在眼前時,我們發(fā)現以前要求教師的“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已經無法滿足目前教育教學的現狀了,在信息爆炸時代,教育勢必要向“要給學生一杯水,不僅自己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教給他如何挖到一口井”的方向去努力,“教教材”必須成為過去式,取而代之的是“用教材教”,用“互聯網”教。同時,新形勢下,要求語文教師“樹立大語文教材觀”,并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進行角色轉變,提高個人修養(yǎng),在信息化時代下,不斷改進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
一、立足信息化時代,樹立“大語文教材觀”
早在1922年葉圣陶就提出:“國文課的教材,將成非常大的范圍,環(huán)繞于兒童四周的,無可不成為國文教材”“凡事我國文字寫成的東西都是國文科的材料”“教師的說話絕無錯誤,使他們于不自覺中得到浸染”。葉圣陶的這種大語文教材觀在今天不僅顯示了其超前性,也反映了其觀念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如今各種傳媒的普及,互聯網的廣泛運用,文字與非文字的口頭語言,都理所當然地成為學生的語文教材,是學生聽說讀寫的范本了。教師只有樹立了大語文教材觀,才會跳出教材看教材,才會以全新態(tài)度去處理教材,理解教材不僅是課堂教學的憑借,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學材,將自己從研究課文內容中解脫出來,并活用生活中的各類資料來組織課堂教學,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二、轉變角色,由知識的傳授者、權威者轉向參與者,促進和指導學生學習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提出:“教學生學習任何科目,決不是對學生心靈中灌輸固定的知識,而是啟發(fā)學生主動去求取知識與組織知識。”借助教材這個“工具”,教師要教會學生閱讀的技巧和寫作的法則,從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最終目的,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使之逐漸形成新能力。在教師的主導、示范下,葉圣陶也充分強調了兒童的主觀能動性,這就需要教師放下權威,放下師長的架子,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探究性學習,指導學生從生活中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教師針對實際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并針對不同的教材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有個性;老師與學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討教學中的各種問題,使學生勇于挑戰(zhàn)、勇于質疑,形成自學能力,最終實現生命的超越。
三、注重科研與信息化技術運用,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向專家型、學者型、科研型努力,這實際上是新時代國家對教師提出的要求。其實,縱觀葉圣陶一生的經歷,他本身就是一名“專家型、科研型、創(chuàng)新型”教師,他在教學、編輯方面的探索、研究和實踐也為我們一線教師指明了自我發(fā)展、自我成長的途徑和方式。的確,要想成為一名真正優(yōu)秀的教師,就必須學習教育先進理論,讓自己獲得強有力的理論指導;同學要善于思考,主動研究教育教學中的問題,通過發(fā)現問題、研究問題,來解決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困惑,變被動為主動,使自己成為一名具有教育自覺意識的現代教師。
另外,對于教師如何使用教材,葉圣陶先生主張教師應該活用教材,通過適當的教法,使學生借助教材中的例子,掌握知識,得到啟示,學到方法。這與現代教學要求教師樹立特色意識、向教學模式個性化發(fā)展、形成個性化教學的提法是一致的。因為要形成個人化教學,首先要吃透教材,遵循教學規(guī)律,創(chuàng)造性地處理教材,形成富有個性的教學風格;其次教師不能墨守成規(guī),要勇于創(chuàng)新、積累、總結和提高,適應時代發(fā)展,利用互聯網上豐富的教學資源,采取信息化手段不斷拓展自己的課堂教學,但同時要注意合理使用,最終用自己個性化的教學贏得學生的喜愛。
參考文獻
[1]董菊初.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概論[M].北京:開明出版社,1998.
[2]顧黃初.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研究[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
[3]葉圣陶.葉圣陶集(第十三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