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巧
[摘 要] 據調查發現: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教育實習存在諸多問題,如教育實習時間偏少、教育實習形式單一等,很不利于新形勢下幼兒教師的培養。針對問題,提出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全程化教育實習模式的構想,并詳細闡述了該模式的優勢、階段劃分及構建原則。
[關 鍵 詞] 學前教育專業;全程化;教育實習模式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4-0038-01
隨著《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辦法》(教職成〔2007〕4號)以及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國發〔2010〕41號)等相關政策的出臺,關于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教育實習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是由于此類研究起步較晚,到目前還沒有形成成熟的模式。針對這一情況,本文從當前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教育實習模式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入手,通過調研和分析,試圖探索出一套科學、合理的學前教育專業全程化教育實習模式,以促進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發展和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
一、當前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教育實習模式的現狀
目前,多數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教育實習模式都是單科定點教育實習模式,即按實習生的專業分為若干實習小組,由專業指導教師帶隊,集中在一個或幾個實習基地進行教育實習模式。該教育實習模式雖然具有實習時間集中、管理方便的優點,但卻存在科目單一、管理機械的缺點,不利于新形勢下幼兒教師的培養。
針對單科定點教育實習模式存在的弊端,有些中職院校又探索出一些新型的教育實習模式,如“混合編隊定點教育實習”“分散自主教育實習”“頂崗教育實習”等。這些實習模式對推動實習工作具有積極的意義,并且存在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把所有實習時間集中安排在一起,一次性完成實習任務,因此這些實習模式又簡稱為“一次性”教育實習模式。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則一貫倡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要有機統一,提倡將學習知識與培養實際工作能力融為一體。他批判“先理論而后實習,把一件事分作兩截”,提出“要把理論與實習合為一爐而治之”。為此,本文提出了學前教育專業全程化教育實習模式的構想。
二、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全程化實習模式及其優勢
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全程化教育實習模式就是從學生入學到畢業,三年中分階段完成教育實習任務,達到教育實習目標,使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自始至終關注自身的職業發展,朝著職業定位的目標自發學習、自我成才。相對于“一次性”教育實習模式,全程化教育實習模式還具有以下優勢。
首先,增加了教育實習時間。傳統的教育實習模式普遍存在實習時間偏少的問題,而全程化教育實習模式在前兩個學年會根據每學期的教學內容安排1~2周的教育實習時間,在第三學年安排一年的頂崗實習,實習時間明顯增多,不僅增加了學生實習的機會,還有利于理論知識與教學實踐的融合。
其次,實習目標明確化。全程化教育實習模式中的每個階段都規定了明確、清晰的實習目標,學生根據實習目標和要求,順利完成每一階段的實習任務。
最后,實習內容具體化。在全程化實習模式中,每個實習階段都根據該階段所規定的實習目標確定了具體的實習內容,這不僅有利于實習的組織和管理,還有利于教師對學生實習情況的評價,也有利于實習任務的順利完成。
三、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全程化實習模式的構建原則
(一)系統階段性原則
根據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特點和教學計劃,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全程化實習模式細分為角色感受、保育實習、游戲實習、教學實習和頂崗實習五個階段,這五個階段雖然在時間上是獨立的,但作為一個系統的不同階段,之間必然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前一階段的實習為后續的學習和實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后一階段的實習再次鞏固了前一階段的學習和實習內容。
(二)系統整體性原則
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全程化教育實習模式劃分的五個階段, 只有放在全程化教育實習模式中,才能顯示出各階段的價值和生命力;每個階段只有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使全程化教育實習模式發揮最佳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三)系統順序性原則
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加和智力的發展,學生在不同的學期表現出不同的年齡特征和階段性特征,并呈現出一定的順序性,所以全程化教育實習模式在不同的學期,應采用不同的實習形式和方法,提出不同的實習任務和目標,循序漸進地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開展實習教育。
全程化教育實習模式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一個新興實習模式,既有優勢,也存在很多局限。例如,由于增加了實習時間,從而增大了學校管理和教學上的擔子,這就需要中職學校在學生的實習管理上加大力度,協調好各方的關系。總而言之,全程化教育實習模式有利于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成長,有利于指導教師的繼續教育,也有利于中職學校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宋衛民,李霞.構建全程動態的高等師范教育實習模式[J].宜春學院學報,2007(10).
[2]梁周全.??茖哟螌W前教育專業全程實踐教學的模式構建[J].學前教育研究,2011(5).
[3]余明遠.構建全程、全面化的教育實習機制[J].當代教育論壇,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