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濱
[摘 要] 目的:研究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基礎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6年入學的錦州市衛生學校護理學專業的學生154名,在抽簽法下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77名學生。在學習基礎護理學中,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觀察組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比較兩組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滿意程度。結果:觀察組學生的理論知識成績(90.21±2.87)分高于對照組學生的(88.69±2.45)分;觀察組學生的實踐能力成績得分(75.69±1.89)分高于對照組學生的(75.21±2.69)分,兩組對比呈現(P<0.05)的差異性,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學生對課堂的總滿意度97.40%高于對照組學生的課堂總滿意度80.52%,兩組對比呈現(P<0.05)的差異性,有統計學意義。結論: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基礎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顯著,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滿意程度,可以推廣使用。
[關 鍵 詞] 任務驅動教學法;基礎護理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4-0145-01
為了研究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基礎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選擇2016年入學的我校護理學專業的154學生名進行分析研究。
一、資料和方法
(一)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入學的我校護理學專業的154名學生,在抽簽法下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77名學生。對照組學生中,男性學生5例,女性學生72例;學生的年齡最小16歲,年齡最大18歲,學生的平均年齡為(15.21±2.02)歲。觀察組學生中,男性學生6例,女性學生71例;學生的年齡最小16歲,年齡最大18歲,學生的平均年齡為(14.59±1.89)歲。兩組學生的資料對比,呈現為(P>0.05)的差異性,無統計學意義,資料具有可比性。
(二)一般方法
在學習基礎護理學中,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觀察組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用理論結合實際的方法進行講解,以護理任務為導向將77名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并布置任務,要求學生收集資料,研究資料,然后進行集體討論,最后由指導老師進行統一點評。在基礎護理學學習中遇到不懂的護理問題和醫學知識,培養學生自行查找資料的能力,老師負責指導說明。
(三)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滿意程度。學習效果的評價標準:學生的基礎知識成績和實踐能力成績,通過答題測試的形式和統一的操作考核進行,滿分各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學生掌握情況越好,操作技能越高。學生對課堂教學效果的滿意程度主要分為不滿意、基本滿意和非常滿意。
(四)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20.0軟件對本文154名護理學生進行數據分析,兩組學生的實踐能力成績和基礎知識成績以(χ±s)形式,使用t檢驗,學生的滿意程度以n(%)形式,使用卡方檢驗,兩組組間差異顯著,存在統計學意義,以P<0.05展開。
二、結果
(一)比較兩組的學習效果
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在理論知識成績上,觀察組(90.21±2.87)分高于對照組(75.69±1.89)分,兩組比較(T=37.0770,P=0.0000),存在統計學意義;在實踐能力管理成績上,觀察組(88.69±2.45)分高于對照組(75.21±2.69)分,兩組比較,(T=32.5098,P=0.0000),存在統計學意義,觀察組學生的學習效果優于對照組學生。
(二)比較兩組學生的滿意程度
經過不同的教學方式,觀察組34例非常滿意、41例基本滿意、2例不滿意;對照組23例非常滿意、39例基本滿意、15例不滿意。觀察組學生對課堂的總滿意度97.40%優于對照組學生80.52%,兩組對比差異顯著(χ2=11.1748,P=0.0008),存在統計學意義。
三、討論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教師提出具體問題,并且介紹解決問題的方式,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可以提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可以增強師生間的互動效果,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基礎護理學是護理專業的重要內容,在基礎護理學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根據本文的調查顯示,觀察組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滿意程度均優于對照組學生,說明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基礎護理學教學中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方法,可以在教學中推廣使用。綜上所述,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基礎護理學教學中的教學效果顯著,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基礎能力和實踐能力,還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可以通過該教學法為臨床護理提供更多的實用性人才。
參考文獻:
[1]徐嬌.在護理學基礎實踐教學中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8,36(2):73-75.
[2]姜瑩潔,王慶華,王偉.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基礎護理學》實驗操作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13):113-115.
[3]覃穎莉.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基礎護理學教學中的運用[J].全科護理,2016,14(5):516-517.
[4]路愛玲.探討在《基礎護理學》教學中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方法[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