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 要] 隨著現代教育體制的轉變,醫藥學領域中人體解剖學教學體系、教學模式也不斷在尋求突破,以期能夠培養出更多高素質、高技能的醫藥學人才,“三段五自”教學法也應運而生。重點對人體解剖學教學中“三段五自”教學法的應用進行詳細分析,從而不斷提高我國醫藥學領域的教學水平,促進醫藥學專業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關 鍵 詞] 三段五自;人體解剖學;醫藥學領域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4-0144-01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國醫療事業也大舉步邁向了新的臺階,使得醫藥學人才的培養模式隨之發生改變,這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我國醫藥學教育的創新發展。根據實踐驗證表明,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合理應用“三段五自”教學法,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有利于人體解剖學教學體系的完善,對我國醫藥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推進作用。
一、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三段”教學法
在人體解剖學教學體系中,“三段”主要包含理論教學—尸體解剖—學習報告。第一階段是理論教學,可以安排54課時,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搭建和完善解剖學知識框架;第二階段是尸體解剖的實踐學習,可以安排60課時,通過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自學能力,從而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第三階段是學習報告,可以安排30課時,學生針對前兩個階段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自主探索,并進行總結分析,形成報告在課堂進行演講。
二、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五自”教學法
(一)自讀
在醫藥學領域人體解剖學教學中,涉及的知識結構較為復雜,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存在一定的困難。為了讓學生的知識體系更加完善,不斷提高人體解剖學教學質量,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所設計的問題要有針對性,不同的知識點所提出的問題必然是不同的,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對解剖學教材進行自主研究,獲得相關的學科知識,從而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當前,我國教育領域所涵蓋的人體解剖學教學資源非常豐富,為學生的自讀提供了資源保障。
(二)自剖
這里所談的自剖,是為學生提供更多尸體解剖的機會,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通常情況下,自剖教學是以小組為單位,每小組以3~4人為宜,根據部位解剖來進行分工。首先由各小組合作討論寫出解剖預案,然后仔細觀察解剖操作錄像,最后由教師對解剖中的注意事項進行點撥,使學生對解剖部位的結構有大致的了解,并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必須將課堂知識與實踐操作充分結合起來,從而不斷鞏固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以便今后在臨床實際中能夠對解剖學知識進行靈活運用。
(三)自查
自查教學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手段,對于提升學生醫藥學素養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學生要規范填寫實驗報告,對各種現象、操作結果、數據進行詳細的記錄。同時,各小組之間可以進行交叉檢查,以此促進學生在自查過程中發現問題、總結問題,從而更好地解決問題。此外,在對尸體解剖操作結束后,開展自評活動,能夠讓學生對人體結構知識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有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體系。
(四)自結
自結就是自我總結,學生通過自讀、自剖、自查等環節后,對尸體解剖結果以及自查所發現的問題,結合相關臨床參考資料,根據《局部解剖學重點學習討論題》的要求進行自我總結,對此過程中的心得體會以及經驗教訓進行反思,并制作成多媒體課件,以供學生之間進行相互交流,最后由學生和教師共同對課件進行打分,并作為課題研究進一步的修改。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有利于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從而促進自身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五)自講
何謂自講?就是說學生將整個教學環節中所遇到和發現的問題進行匯總,以探討問題的解決為核心內容,在課堂上進行專題演講。這一環節,需要學生在課前進行充分的準備,針對問題進行自主探索,通過翻閱相關教材,分析解剖錄像,制作成為PPT,在課堂上進行10min左右的演講。在學生演講結束后,教師一定要根據教學目標對學生的講解進行科學化的評價,對于學生通過自主探索依然無法解決的問題要進行補充講解,既要肯定學生的學習,同時也要指出不足之處,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
三、結語
總而言之,“三段五自”教學法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對知識掌握的實效性,強化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因此,大力開展“三段五自”教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當然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地進行探索和挖掘,從而促進人體解剖學更好的發展,培養出更多優質、專業的醫藥學人才。
參考文獻:
[1]馮成安,葉頻,鄒智榮,等.基于人體解剖學微課程的翻轉課堂教學研究[J].基礎醫學教育,2016(4):321-324.
[2]徐莉.淺談人體解剖學教學方法探索與實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6(3):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