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艷
[摘 要] 我國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在教育領域中得到了良好應用,為提高教學水平作出了較大貢獻。作為教育模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微課的翻轉教學模式不僅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具有重要影響,而且也促進了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從四個方面對基于微課的翻轉教學模式在成人網絡教育中的應用策略進行分析與探討。
[關 鍵 詞] 微課;翻轉教學模式;成人網絡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4-0174-01
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學習不再需要像傳統的教育方式按時按地的上課,這就特別適合成人學生利用閑暇時間或者是碎片化的時間進行學習。他們只要上院校的網絡平臺系統、移動平臺就可以隨時隨地打開網絡課程或是微課課件進行自主學習、互相討論。傳統的教育組織形式也因此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以先學后教為特征的“翻轉課堂”真正成為現實。
一、基于微課的翻轉教學模式在成人網絡教育中的應用優勢
對基于微課的翻轉教學模式在成人網絡教育中應用的分析,主要優勢如下:(1)該種教學模式能在極大程度上滿足成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成人學生學習常在地點、時間、空間等方面具有不確定性和不統一性,導致線下的成人網絡教育難以開展,而利用微課這種教學模式就能夠在極大程度上對成人學生的時間、環境進行協調,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2)在該種教學模式中,幾分鐘或十幾分鐘的微課可以由成人學生針對自身的實際需求或亟須解決的某個問題進行自主選擇、自主學習。(3)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課前在線學習與集中討論,再借助網絡技術及掌握的學生個別化學習情況進行差異化教學和指導,同時還能通過這種形式督促學生學習。
二、基于微課的翻轉教學模式在成人網絡教育中的應用策略
(一)建立多樣化的高質教學平臺
在該種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過程中,主要以互聯網為實施應用的載體,需要應用線上的教學服務系統進行技術支撐。在教學模式的應用過程中應對成人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重點調查,建立起適宜成人網絡教育的、多樣化的、高質的教育教學平臺,以保障在平臺學習的過程中成人學生能夠滿足自身需求。除了通過院校的教學平臺外,還可以結合微信與微信公眾號交互功能模塊搭建翻轉教學模式的教學平臺,創造出一種啟發思考、信息獲取、資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的教學環境。
(二)設計創新性的微課翻轉教學課堂
基于微課的翻轉教學模式,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對課堂的實際內容要進行創新性的設計。微課課程時間短,在錄制的過程中教師應對自身語言的簡潔性、層次性著重注意,避免枯燥的講授,可利用創新性的課程設計,增加課程的趣味性,提升成人學生學習的興趣。在保障以上兩方面特性的同時還應適當增加教師授課內容的深度以及廣度,教學內容應以成人學生易懂的形式呈現,在課程學習中促使成人學生實際能力提升。
(三)微課課題及翻轉課堂應注重實用性
成人網絡教育的學生基本是在職人員,他們的年齡不同、工作環境不同、學習要求也不一致,教學應以能力培養為主。因此在設計微課時應注重內容的實用性,教學過程的直觀性、趣味性及自我操作性,同時還要加強新知識、新技能與新工藝的教學與傳授。翻轉課堂上也可通過網絡上通用的社交平臺組織學生進行“群聊”“私聊”,形成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從而解決學生學習、工作中與該微課有關的具體問題與實際困難。
(四)充分利用現有網絡資源輔助翻轉課堂教學
移動互聯、物聯網、云計算、云存儲等新一代的信息技術,使微課、慕課那些優質的教學資源能被人們共享,所以除了自制微課外,我們也可以共享這些資源并將它們很好地運用到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解決課前學習的問題。而師生學習后的討論與指導更應利用網絡化的環境來進行,充分發揮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勢,極大地改善和提高學習討論的效率與質量,為教師掌握成人學生的個別化學習情況進行差異性教學和指導。
翻轉課堂這種教學模式是將傳統教育流程的“先教后學”顛倒為“先學后教”,微課是按知識點或教學環境用簡短的時間在視頻中展示出來,二者在網絡化教學環境下相得益彰,為成人學生利用碎片時間自主學習,提供差異化、個性化的教育服務,真正為實現因材施教提供可能。但未來基于微課的翻轉教學模式在新的網絡環境下進一步磨合還需要探討與研究,它必將為培養更多的實用型人才作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瓊,井曉磊,李于波,等.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在成人《護理心理學》繼續教育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8,15(2):121-123.
[2]宋曉慧.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式在成人高等教育醫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J].大陸橋視野,2016,15(24):168-169.
[3]葉璟,劉超男.基于微信及微信公眾平臺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大學教育,2016(3):33-34.
[4]王彥易.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在成人英語教學中的可行性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6,13(10):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