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麗
[摘 要] 隨著浙江省選擇性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社會上各行業對人才有著越來越高的要求,不但要求中職生具備較高的職業技能,同時要求其具備一定的核心素養,伴隨著工匠精神的再次發掘,中職教育通過選擇性課程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對打造職校英才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基于中職教育工匠精神的提出背景和內涵,通過結合××中職學校的實際案例,闡述以學校所開設的社團為載體來提升中職學生的藝術素養,旨在通過課程學習實踐培養中職生藝術素養進而培養職校英才。
[關 鍵 詞] 中職教育;中職生;藝術素養 ;工匠精神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4-0208-02
一、中職教育工匠精神的背景分析
(一)“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中職教育需重拾“工匠精神”
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關于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戰略,對我國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建設現代職業教育具有重要意義。發展中職教育能夠滿足社會需求,是經濟發展和促進就業的需要,發展中職教育能夠滿足個性需求,它是保證教育公平和促進教育協調發展的需要。中職教育是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的要素,承載著滿足社會需求的重任,是培養為社會直接創造價值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專門人才的教育。中職教育承載著滿足個性需求的重任,是促進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另類智力特點的青少年成才的教育。
面對“中國制造2025”,第一核心戰略仍是人才戰略。制造業的主體不是高端人才,而是數以億計的一線高技能型人才。 因此,推進“中國制造2025”,改革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制造業一線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是制造業人才戰略的重中之重。要想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現代中職教育必須重拾“工匠精神”。
(二)我國發展需要中職教育培養“大國工匠”的職業人
2016年3月5日,國家領導人在做政府工作報告時說“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薄肮そ尘瘛笔状纬霈F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讓人耳目一新?!肮そ尘瘛钡膬群褪蔷媲缶?,嚴謹專注,精致專一。這不僅體現了對產品的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深刻理念和執著追求,更是要不斷吸收最前沿的技術,創造出新的優良成果,不僅提高了產品質量,還提升了國家制造整體實力。
2016年4月16日,國家領導人在視察清華大學時指出,“教育應該注重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培育工匠精神,踐行知行合一”。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提起“工匠精神”。在2016年的“兩會”工作報告中,已經大聲疾呼“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職業教育面向生產、管理、服務一線,與企業發展、科技進步、民生改善、社會繁榮緊密相連,中職學校需要迫切重拾“工匠精神”,培養“大國工匠”的職業人,促進國家和社會跨越發展。需要中職學校大力弘揚和踐行工匠精神;需要職校肩負起時代的使命;需要職校人注重增強自身的實踐能力,培育工匠精神,踐行知行合一。
二、中職教育工匠精神之內涵解讀
作為“中國制造2025”戰略前沿的見證者和擔當者,身為職教人,努力弘揚和踐行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作為職業教育的精神引領,內在涵蓋著“技、術、心”,牽引著職業教育文化的動向。
(一)要“匠于心”
核心是態度,要成為真正的工匠,不僅要掌握過硬的技能,還要樹立高度的擔當意識,樹立對工作執著、對手藝珍視、對名譽尊重的責任擔當意識。要有獨特的精神境界、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強烈的專業追求和堅定的職業操守,中職生通過在技能實訓中學和向技能導師學來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只要態度積極,就能主動成長,不斷追求更高超的技能和職業理想,完善個人職業規劃。
(二)要“精于工”
我們要在所學習和從事的專業學科中力爭成為掌握著高超技能、技藝和技術的人才。例如××中職學校物聯網專業的學生在課程實踐中,(1)要立足本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夯實“項目化”技能學習基礎。(2)要以物聯網研發中心為平臺,以教學項目為載體,以工作任務為驅動,開展理實一體化學習。(3)參與晚間技能課等多元平臺,在“師徒制”下強化應用程序設計,自主拓展專業基礎知識,優化個人技能,備戰技能大賽。最后通過參與學校的“校企合作,產教對接”活動來頂崗實習,培養和檢驗自身的技能水平和職業素養。從而提升今后在自身的職業崗位上服務企業、發展企業的能力。
(三)要“品于行”
工匠要有高尚的品行,我們要將自身培養為兼具技術理性和價值理性的職業人,培養為具有專業精神、職業態度、人文素養的職業人,我們要通過參與技能大賽和頂崗實習等事件活動來總結和反思自身的不足,不斷培養和完善自身的職業素養、職業精神、職業能力及可持續終身發展能力。真正的“工匠精神”應該是專業精神、職業態度、人文素養三者的統一。
“工匠精神”應該成為中職教育的靈魂,成為每一個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所努力向往的一種境界。對“工匠精神”要有一個系統的把握和理解,首先,工匠自身的技能、技藝和技術是他們的物質載體和最根本的職業生涯的追求;其次,他們與之相稱的獨特精神表現為他們對自己專業獨特的職業態度;最后,也是更重要的,工匠要有可持續發展能力,要有創新能力,要有最終的社會人文關懷。工匠應該有更高的要求,就是人文素養的培育,如果沒有人文素質,就不可能有職業態度的端正和專業技能的提升,就不可能有可持續的發展能力和專業上不懈的創新動力。因此,我們中職學校可以通過建立精品社團課或以選修課為載體,通過藝術教育的實踐活動,可以不斷完善個性,使學生獲得更加綜合的學科知識,并發展自身的學術文化興趣,提高實踐能力,學會解決復雜問題,增強創新能力和社會適應性。通過藝術素養進而鑄造成職校匠人。
三、以社團選修課為載體提升中職生藝術素養的途徑
職業素養是職業人在從事職業中盡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工作做好的素質和能力,它不是以這件事做了會對個人帶來什么利益和造成什么影響為衡量標準的,而是以這件事與工作目標的關系為衡量標準的。更多時候,良好的職業素養應該是衡量一個職業人成熟度的重要指標。因此職業教育有責任將藝術素養的培育融合到課程中。那么怎樣以社團選修課為載體來提升中職生的藝術素養呢?
(一)深入推進“替換學分”制度,提升才能素養
學校成立專門的學分認證機構,制訂學分認定、替換方案。將“學科競賽”“技能競賽”“特長才藝”“體育運動”“社團活動”等成績納入“替代學分”的范疇,形成“學生主動提出申請—班主任網上審核交專業學部—專業學部網上審核交學分認證機構—審核并認證”的工作機制。
(二)培養中職學生的自信力,提升品質素養
首先,學生自信地成為校園的管理者。學生踴躍參與學校護校隊、綠色家園等學生組織,在護校愛校、自覺自為中成長鍛煉,提升管理能力,收獲心智的成熟;其次,學生自信地賽出自身風采。以××中職學校為例,2015學年,學校新近成立的木球隊參加了全國錦標賽,并獲得了青少年組男子團體第三名、女子團體第三名、混合雙人第一名,男子個人第一名的好成績。在9月10日閉幕的第六屆木球世界杯(三亞)暨木球國際公開賽上,榮獲女子團體賽第二名,男子個人賽第七名;木球國際公開賽中獲得男子團體第一,男子個人單打第一名,女子個人單打第三名、混雙比賽中獲得第三名;最后,學生自信地開展創業創新實踐。學校完善創業教育內容,拓展創業實踐活動項目,讓更多學生自信地開展創業創新實踐,創業教育呈現“塔型”結構:塔基——堅實穩固,全員教育,100%全員性創業教育覆蓋,培養“人人可創業”的創新意識;塔身——層次清晰,分類實踐,50%左右學生參與創業計劃書比賽以及創業三市、校園跳蚤市場等實踐;塔尖——精英選拔,創業孵化,每學期孵化幫扶一批創業小老板。
(三)根據學生主體“參與—活動—體驗—發展”思路,開展體育、藝術活動
通過卓有成效的藝術教育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自信、學會求知、學會審美、學會創造、學會發展潛能、學會共同生活。本學年大型體育活動包括體育節、籃球賽、排球賽、足球賽,藝術類活動包括社團文化節、十佳歌手、舞林大會等;各學部承辦全校性體育活動有拔河比賽、跳長繩等,藝術類活動有綠植美化活動、藝術創想活動,插花大賽等;社團活動中體育類籃球隊、足球隊、乒乓球隊、木球隊、網球隊、跆拳道協會、太極社,藝術類的有書畫社、校合唱隊、校禮儀隊、葫蘆絲小組、校廣播站、電視臺、籃球寶貝拉拉隊、街舞社、吉他社。以××中職學校為例,由5名學生組隊作為唯一一支國家代表隊參賽,獲得2017年吉隆坡第五屆國際獨木舟錦標賽“最具潛力新人獎”;獲得2016年深圳木球國際邀請賽男團第四名、女團第三名;2016年市中學生運動會團體第三名。藝術類榮譽有2017年獲浙江省中小學合唱比賽二等獎,“陽光學生獎”和“最佳人氣獎”,2016年市中小學生合唱比賽高中組一等獎等。2015年市中小學器樂合奏比賽二等獎,2015年市中職學校校歌展演金獎。
(四)學校制訂“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活動方案,提升文體素養
學校以體育課、晨跑、廣播操、課間跑、課外活動、選修課、晚間活動課以及團課等形式來保證學生每天鍛煉1小時,結合定期的各類活動和比賽,營造良好的體育鍛煉氛圍,激勵學生參與體育鍛煉。課余和節假日體育場館向學生開放。
總之,中職院校要將“工匠精神”的培育貫穿于教育教學改革全過程,可以通過必要的社團選修課程的學習,必要的藝術實踐活動,使中職教育整個教學過程包含良好的綜合素質教育和學生能力持續發展教育的內容。加強“工匠精神”的養成教育、體驗教育和實踐教育,使“工匠精神”與藝術活動、技能培育有機結合起來,并內化于學生的精神之中。
中職院校通過以社團選修課為載體提升中職生的藝術素養,培養學生認真踏實、恪盡職守、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強化品質的工作態度,力求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努力成為本行業的專家,并以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規劃和調整職業行為,將對職業的熱愛轉化為對工作的精益求精,進而升華為工匠精神,將自己鍛造成職校英才。實現“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育人目標,讓每一個中職生在為實現“中國夢”的奮斗中爭取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參考文獻:
[1]李小魯.“工匠精神”,職業教育和靈魂[N].中國教育報,2016-05-13.
[2]王新宇.“中國制造”視域下培養高職學生“工匠精神”探析[J].職業教育研究,2016(2):14-17.
[3]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22):66-69.
[4]鐘弦.關于藝術類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途徑的思考[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