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摘 要] 當前,我國社會經濟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改革,經濟產業領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國家領導人對此開始實施工匠戰略,意圖化解產業間的結構矛盾。而技能大師工作室作為其中研發的新型項目,也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融入工匠精神,發揮技能大師的示范作用,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專業性技能人才,推動社會發展。圍繞“依托技能大師工作室,以‘工匠精神鍛造高技能人才”這一主題展開探討。
[關 鍵 詞] 技能大師;工匠精神;高技能人才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4-0212-01
縱觀世界工業和制造業強國,都有一支數量充足的高素質技能性人才給予支撐,也兼有適合的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培養制度。但回到國內來看,對技能性人才的培養主要集中在職校教學中。在諸多機遇和挑戰中,想要培養出更多社會所需要的專業性人才,就需要工匠精神的引領。具體而言,就是需要用“慢”的精神培養職業信念,“專”的精神提升職業能力,“德”的秉性塑造師生關系,將工匠精神滲透到教學的整個過程中。
一、追求精致,樹立職業信念
俗話說:“慢工出細活。”指的正是工匠精神中追求完美的精神屬性,即在反復修改和完善中實現對完美目標的追求。但是現代社會節奏較快,很多職業學校和專業培訓機構沒有這種“等待”的耐心,在現代大部分教師和學生的觀念中,效率放在第一位,質量已退居其次,這種觀念與我們提倡的工匠精神出入較大,會導致在后期出現更多的問題。因此,職校教師應當首先轉變教學理念和觀念,認識到質量的重要性,進而培養學生追求完美的精神,讓學生能夠體會到工作的真正價值,免于被利益沖昏頭腦,使其制造出的產品質量和工藝能夠滿足企業升級和轉型的需求。進而教師在教學時才能用自己的精神去感染學生,使得學生能夠擺脫以往應試教學的束縛,思想真正得到解放,感受專業的魅力,體驗工匠精神的精髓所在。
二、理實結合,提升職業能力
在教育過程中,不僅要教會學習者應學的理論知識,更應當從實際出發,幫助學習者掌握對應的實操技能,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陶行知曾經說過“唯有知行合一才能提升教學效果”。而工匠操作機器、制作器物和傳授技藝的過程就是知行合一的過程。一方面,在技能大師工作室中,技能導師引導學徒盡可能多地掌握“知”的內容,保證學徒除了像師傅學習各種工具的使用和技能之外,還需要對師傅傳授的技藝心得做出深刻反思,并從中啟發自己的思維,經過揣摩和領悟,體會到更多的意境,持之以恒,感受工匠的專業。另一方面,在“行”的實際操作中,師傅需要引導學徒對自己所制作的器皿和產品做出反復對比,并在實踐中做出總結和改進,運用已學的知識結合自身思維發展,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改革。另外,對教授者而言,除了正常傳授顯性知識外,還需要將那些只可意會的隱形知識運用在各項實際操作和工作場景中。總的來說,教師需要將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扎根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在長期實踐訓練中提升學生的反思習慣,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在工作和合作中不斷提升自己。
三、言傳身教,重塑師生關系
教師是學生技術職業生涯中的引路人,對學生的發展和未來工作規劃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的教學水平也直接影響到教學的質量和學生對技能的掌握情況,更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職場,完成相關工作。因而想要振興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工匠精神,必須培養出更多理實兼備的教師。俗話說,名師出高徒,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師傅不僅要將技藝傳授給學徒,更要承擔長輩的責任,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加強與學徒之間的互動,與徒弟之間建立良好的關系,重視“默會知識”和情感態度對教育的影響,尊重每一個學徒,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學徒,正確對待不同學徒之間存在的差異,讓學徒能夠感受到師傅的熱情和關愛,促進他們身心健康成長,以德感化學生,激發他們對社會工作的向往之情。
總而言之,在職業教育中引用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形式,能夠深化工作室成員的專業技能,促進隱形知識和技能的傳播和發展,提升高素質專業性人才培養的有效性和價值性,引導學生對工匠精神起到足夠的重視,并在學習中除了學會專業技能外,更能學會如何做人處事,學會多方面思考問題,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升工匠精神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李進.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及培育路徑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7).
[2]徐偉.工匠精神引領下的高職教育教學研究[J].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