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
[摘 要]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人們受到多方面的壓力與挑戰,影響著人們的情緒,并對身心健康造成威脅。中職生正處于世界觀與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面對各種現實問題會出現較大的情緒波動,對其心理健康造成很大影響。將對如何在基礎醫學教學中培養中職生情緒調節能力進行分析。
[關 鍵 詞] 醫學教學;中職生;情緒調節能力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4-0232-01
中職生年齡通常在15至18歲之間,心理上正發生劇烈的變化。在中職學校中面臨生活、學習、人際關系、就業前景等問題時,中職生容易出現諸多情感問題和情緒困擾。情緒調節能力對中職生的身心健康與未來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通過一定的情緒調節,能保持中職生的心理健康,促進中職生的社會行為發展。
一、基礎醫學教學對中職生情緒調節能力的意義
當前中職學校開設的學科多種多樣,有很多學科可以用于中職生的情緒調節方面。例如,在醫學教學基礎課程的正常人體學中,有很多情緒調節方面的內容。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對醫學課程加以利用會產生很好的效果。中樞神經系統中的下丘腦視上區包含視上核與室旁核兩個核團,能夠分泌出抗利尿激素與催產素,這兩種激素能影響學生的情緒調節能力,進而調整學生的社會行為。而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過多會影響學生的注意力,令學生出現煩躁不安、喜怒無常、過敏多疑等狀況,嚴重影響到學生的情緒調節能力。又如,在醫學教學基礎課程的疾病學中,缺氧會導致學生出現注意力渙散、煩躁不安、精神憂郁等狀況,對學生的情緒調節能力也有較大影響。另外,其他學科和公共應用學科也包含大量資源幫助學生調節情緒。例如,在語文教學中,教材文章的選材多數源自生活、歷史典故、人物畫像,都體現了作者的情緒變化。這些教學內容能夠給學生提供一個思考的空間和一個調節情緒的平臺。在數學教學中,嚴謹的邏輯思維和對自然的探索認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提高情緒調節能力。因此,教師能夠通過基礎醫學教學,有效培養中職生的情緒調節能力。
二、如何在基礎醫學教學中培養中職生的情緒調節能力
(一)設定目標
教師在培養中職生的情緒調節能力時,應根據中職生的心理變化來調整培養內容,并為中職生設定情緒調節能力培養的目標,應遵循兩點原則:一是內在規范性,教師在通過各種學科設置情緒調節能力教學內容時,應考慮當前學科教材中包含的情緒調節相關內容,并通過一個最佳切入點進行滲透。二是客觀實際性,教師在設置情緒調節能力培養的目標時,應根據每個中職生的心理特征,客觀、科學地設定培養目標,區分學生個體間的差別,不能采用完全相同的培養方式。為了使情緒調節能力的培養更加客觀,教師必須根據學校具體情況、學生情緒調節狀況與情緒典型事例,重視學生情緒上的變化與波動,全面掌握學校發生的學生情緒典型事例,結合相關學科教學,幫助學生擺脫不良情緒的困擾,提高其情緒調節能力。
(二)限定范圍
相關調查結論表明,培養學生情緒調節能力需要從六個方面入手,分別為情緒理解能力、情緒覺知能力、目標定向能力、沖動行為控制能力、情緒調節策略應對能力以及移情能力。因此,教師在對學生的情緒調節能力培養過程中,需要圍繞以上幾點內容來展開,設定具體培養目標,組織相應培養內容,注重學生情緒調節策略、情緒理解能力與沖動行為控制能力的培養,最大限度地利用情緒調節相關教學資源與內容。
(三)基礎醫學教學中的課程滲透
教師通過進行基礎醫學知識備課,充分利用病理學基礎、生理學基礎及解剖學基礎等課程中包含的情緒調節能力相關內容,積極實踐,對中職生情緒調節能力培養提供幫助。首先,身體健康是基礎,健康與否和情緒有著重要關系,身體健康通常表現在心情開朗、精力充沛等,如果人長期患有疾病,會讓心情變得憂郁、沉重,中醫所說的“因病致郁”就是形容這種長期患病而精神抑郁的情況。因此,教師應教導學生加強鍛煉,合理安排時間,提高睡眠質量,讓學生情緒安定而飽滿。其次,善于控制情緒才能成為情緒的主人,學生的情緒受到意志與意識的控制,學會主動控制情緒,加強對情緒的駕馭能力。如果放任情緒而不加以控制,使消極情緒滋生,時常發怒,久而久之會使情緒失控,引發各種身體或心理疾病。另外,樂觀的心態是最好的生活向導,一個樂觀的人,通常情緒比較穩定,熱愛工作,富有事業心,完成有意義的事情后會獲得很大的滿足感。而對生活失去興趣的人,每天郁郁寡歡、患得患失,會對身心健康產生很大影響。教師應努力培養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增強學生幽默感的培養,幫助學生學會調節緊張的情緒,減少不安情緒,適應環境,使學生情緒得到放松。
總而言之,教師通過對基礎醫學教學的滲透,培養中職生的情緒調節能力是可行的。對受到社會、心理等因素困擾的中職生而言,教師應積極對其進行基礎醫學教學滲透,加強基礎醫學教學引導,努力培養中職生的情緒調節能力,促進中職生心理素質的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容鈺珊.中職生情緒調節策略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好家長,2018(7):199-200.
[2]陳真海.在中職學生中開展勵志教育的意義及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7(4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