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玲
[摘 要] 語文學科教學是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關鍵所在。在中職院校的語文學科教學中,為實現學生為主的重要目標正積極實施相應的改革。就教學過程中如何實施以生為本理念的相關措施進行探究,首先概述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內涵,其次就現階段中職院校語文教學的現狀進行全面分析,最后就具體的改革措施進行總結。
[關 鍵 詞] 中職教育;以生為本;改革實踐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4-0246-01
目前,我國的教育質量已經有了顯著提升,人才的職業類型更具多元化。由此可見,教育改革舉措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國的中職院校旨在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在社會不斷進步發展的背景下,各中職院校應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目標。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難以發揮,故而導致教學效率低下。因此在中職院校進行改革的過程中,各教師應積極認識到學生主體性發揮的現實作用。
一、概述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內涵
由于學生的個性有所不同,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切實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而且,教師應對學生的獨立人格有所尊重,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以知識灌輸的形式進行授課,使學生的主體性難以得到體現。所謂的以學生為本,就是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認知水平,允許學生之間具有一定的差異。教學的過程中應為學生營造民主、平等的學習環境,適度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盡可能為學生的學習提供積極的幫助,使其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專業知識體系。
若要實現學生為本的重要理念,需要將學生的三維目標得以提升,即為知識技能、價值觀以及情感態度等。也就是說,教師在講授語文知識的過程中需對知識目標、能力目標進行審核,使其與學生的認知相符。在教學方式領域,需確保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在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的過程中,要采用激勵性為主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二、現階段我國中職語文教學的現狀
首先,中職語文課程能夠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推動的作用,其富有顯著的人文性、職業性。通過語文教學,可使得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得以增強,甚至有助于學生的人文素養得以提升,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目前的中職語文教學中,其人文性、職業性以及工具性落實還不到位,需要不斷得改進與加強。其次,目前的語文教學成效還有待提升,教學效率比較低下。語文能力基礎對于教學效率具有重要的影響,但是與之相關的因素會影響到教學效率的呈現。例如,中職院校學生的學習態度不夠端正,并且部分學生的學習習慣未養成,導致其學習能力有待提升。
三、落實學生為本理念的有效舉措
(一)構建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
在民主、平等的教學環境下,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有所增加,有助于學生將其主觀能動性得以發揮。語文教師應在授課之前進行教學氛圍的營造,為學生提供課文相關的文化知識,增強學生的人文意識。課前輕松的學習氛圍,學生能夠及時融入課堂且主動進行探索學習。和諧的師生關系創建,需要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并對其認知能力以及學習習慣進行一定了解。在問題創設的時候,需采用具有趣味性的簡單問題展開提問,循序漸進、逐層深入。
(二)積極豐富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設置應簡單、實用,其教學目標不宜過于難實現。講授的基礎是傳統的知識內容,教師可依據學生的語文功底進行適當調整,確保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能力發展,并且具有多樣性的特點。當語文教師在講授國學經典的同時,應適當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與拓展,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在講授古詩詞內容時,應鼓勵學生結合多種教學資源了解古詩詞的深層含義,借此增強學生的文化修養。
(三)轉變傳統的教學手段
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無法將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出來,并且不利于學生掌握更加豐富、多元化的語文知識,甚至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常中職院校的學生學習能力還有待提升,基礎文化知識儲備不足,對傳統的教學形式興趣不濃。由此可見,教師應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增強教學的現實效果。語文教師應及時了解學校特色或者專業特色,及時開展案例教學法。同時,還可積極開展實踐教學活動,鼓勵學生在實踐探索的過程中主動提問、主動探究。
通過對中職院校語文現狀的分析可知,現階段中職院校語文教學的教學方式還比較滯后、教學內容過于單一,因此各教師應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切實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與此同時,應該全面結合學校特點以及實際情況豐富教學內容,從而真正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能夠主動學習、主動思考,有所思、有所學。
參考文獻:
[1]曾廷琴.以學生為本的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速讀(中旬),2017(12):228.
[2]楊玉花.以學生為本的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讀與寫,2017(3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