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衛蓮
[摘 要] 新課程理念下的職高體育教學模式指出體育教學的目的和最終目標既包含職高學生提升自身體育素質,又包含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充分尊重職高學生自身的個體差異。新課程理念下職高體育教學模式將職高學生被動參與體育課程轉變為主動學習體育課程,對職高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健康理念的習得和養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嘗試對新課程理念下職高體育教學模式進行初探,希望對職高體育教學模式的開展具有一定的借鑒和參考意義。
[關 鍵 詞] 新課程理念;職高體育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4-0249-01
一、引言
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出臺為職高體育教學課程的開展指出明確的實施要求和授課標準。新課程理念下的職高體育教學模式不僅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變革和創新,還是對職高學生如何適應社會需求的重要環節和步驟。新課程理念下的職高體育教學模式指出體育教學的目的和最終目標既包含職高學生提升自身體育素質,又包含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充分尊重職高學生自身的個體差異。新課程理念下職高體育教學模式將職高學生被動參與體育課程轉變為主動學習體育課程,對職高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健康理念的習得和養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本文嘗試對新課程理念下職高體育教學模式進行初探,希望對職高體育教學模式的開展具有一定的借鑒和參考意義。
二、新課程理念下職高體育教學模式實施的必要性
(一)學生對體育課缺乏興趣,參與度較低
通過對四所職高體育課教學的深入觀察,我們發現學生,尤其是女學生上課的出勤率較低,通過實地調研發現這四所職高學校體育教學模式存在千篇一律的現象,體育教師授課的模式和步驟基本相似,從直觀上感覺到體育教學模式較為枯燥單一,沒有多樣性和豐富性的教學模式,這種情況會使學生學習體育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大降低,體育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也難以得到應有效果。較低的參與度難使學生從體育運動中獲取快樂、樂趣、堅持、專注等積極因素,相反的是,對體育課程的反感、厭惡等消極因素的產生,一些職高學生甚至對體育課程產生了嚴重的心理負擔,這對高職學生身心發展極為不利,違背了體育教學的初衷。
(二)傳統職高體育教學評價體系不科學、不完善
訪談中,在提及體育課程如何測評時,不僅職高學生顯得無所適從,體育授課老師也感覺到有些茫然。有的學校以學生的出勤率作為對職高學生體育課程的測評,有的則是無測評全部通過。目前,一些學校的體育教師仍然采用“獨角戲”式的教學,對教學內容的選擇也具有很大的隨意性,教學方式的適用不夠創新,這些都導致難以形成科學完善的體育教學評價體系,最終影響職高體育課程的開展和實施,使職高學生學習體育課程的積極性受到嚴重挫傷,與新課程理念下職高體育教學宗旨和意圖相違背。
三、新課程理念下職高體育教學模式創新的路徑
(一)設置適合職高學生需求的體育課程,提高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現在的職高學生基本是“00后”,“00后”所具有的時代標簽不同于之前任何一個年代的學生。“00后”職高學生的特有時代標簽也需要職高學校根據學生的需求和興趣設置適合職高學生需求的體育課程,使學生對體育課程產生一種積極的認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提高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參與度,使職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為職高學生健康理念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對于籃球項目教學的開展,體育授課教師首先將男同學與女同學進行分組,根據不同的水平進行組內劃分,在組內劃分的基礎上實施不同的教授方法和教授技巧,因人施教,滿足不同水平的學生需求,提高學生的參與感,獲得感,最終形成一種對體育課程的積極參與性。
(二)增加體育情景教學,提高職高學生體育學習的樂趣
學生對體育課參與度較低,這不利于職高體育教學的開展和進行,也使職高體育教學的質量和學生滿意度大打折扣,學生和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均存在一種應付的思想,對職高體育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在與高職學生訪談中發現一些學生尤其是女學生對體育教學更多的是一種應付和被動,甚至不情愿或逃課。究其深層原因是體育教學內容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需要在創新體育教學,增加體育情景教學,使職高學生學習體育的樂趣提升。例如,體育賽事,尤其是一些大型體育賽事可以當做情景教學的教學素材,將體育賽事融入教學中不僅可以提高職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愛國情懷和集體榮譽感。乒乓球便是較為切合實際的情景教學,通過對奧運會、全運會、世錦賽等大型賽事的關注,讓學生觀看一些精彩的比賽視頻,探討分析運動員在比賽過程的戰略戰術,心理變化等,使學生對乒乓球產生學習的興趣,這種情景教學的運用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乒乓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體育課堂更加活躍豐富。
參考文獻:
[1]陳紅玉.論新課程標準下職高體育教學模式的發展與創新[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8(6):249-250.
[2]游功俊.職業高中體育教學創新的探索[J].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版),2016,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