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徐芳 (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東絳實驗學校中學部 江蘇無錫 214121)
生物學是一門包含眾多知識和理論的科學。初中生物學課堂知識點多而廣,課程任務重,課時設置少,這就要求學生具有高效的思維能力和記憶方法。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大多數七、八年級的學生通常對零散的知識缺乏整合記憶能力,容易產生遺忘,不能形成知識體系。因此,筆者想尋求一種教與學的方法,既能提高學效率,又能讓學生在獲得大量的知識之后形成清晰、系統的知識框架。思維導圖這種新型的頭腦工具正具備這樣的特點。首先,思維導圖的關鍵詞主要來源學習者自身的“興趣”和“強調”,而這二者正是引起人們記憶的關鍵。另外,人腦在使用思維導圖進行學習時,大腦皮層的絕大部分中樞都參與工作,比如文字、邏輯、圖案、數字、順序、顏色和空間感知等,這些智能的共用能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學習,更清晰地思維,更容易地記憶。
思維導圖也稱為心智地圖、心靈圖、腦圖,是由著名學習方法研究專家托尼·博贊所創造的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和學習方法。通俗地說,思維導圖就是把繁雜、枯燥、不利于大腦記憶的信息,通過圖文并用的形式層層展開,變成形象,富有邏輯關系易于被大腦接受的信息模式。思維導圖具有隸屬關系的畫面,有利于學習者快速地對整個知識框架進行整體認知。而且思維導圖的畫面不是固定的,是可以無限發散和增添的,可促進學習者對知識的更新、遷移和整合。另外,思維導圖的建構需要學習者左右腦的共同參與,從而促進其邏輯思維,發散思維和創造思維等優秀思維品質的形成。思維導圖被公認為是21世紀最有效的思考訓練工具。
構建思維導圖的步驟:
(1)把表示主題的關鍵字或圖像畫在紙的中央。所謂關鍵字,就是表達中心思想的字和詞。關鍵字要選擇具有實際的意義并且符合自身的思維興趣的。
(2)設計“次主題”,也就是在上一層主題下的延伸。每一個次主題盡量用不同的顏色來區分,如果符合興趣和記憶,也可以使用生動的圖像來表示。
(3)在“次主題“后,羅列更為細節的要點。
(4)整理思維過程。
筆者嘗試以蘇科版《生物》中“動物的發育”一節課為例,談談把思維導圖融入初中生物教學的收獲和體會。
本節課選自蘇科版《生物》第十九章第二節“動物的發育”的第二課時。“動物的發育”主要介紹了幾種代表性動物的生長發育過程和特點。教學內容計劃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認識鳥類的發育過程及特點,第二課時學習兩棲類和昆蟲的發育。本節的知識點較多,且各種動物的發育過程有相似性,學生容易混淆。筆者嘗試在第二課時教學時,運用思維導圖的建構對該課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進行優化整合,不僅能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而且能培養學生的高級思維技能和知識建構能力,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水平,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1)了解兩棲類和昆蟲等動物的發育過程;描述青蛙和家蠶等動物各個不同發育階段的特點;初次認識和了解思維導圖,嘗試自己制作簡單的思維導圖。
(2)通過學習,培養觀察、概括、語言表達、比較分析、知識體系構建、動手等綜合能力,提高素質,提升創造性思維水平。
(3)通過學習,認同環境對動物發育的影響,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培養團隊協作精神,激發用思維導圖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2.3.1導入新課
復習第一課時鳥類的發育,教師請學生回憶鳥類發育的過程,并以圖1形式板書。
2.3.2 預習新課
教師指導學生預習。預習過后,學生說出教材主要介紹了哪幾大類動物的發育。教師繼續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引導說出關鍵詞,并板書(圖2)。

圖1 板書示意

圖2 板書補充示意
2.3.3 講授新課
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兩棲動物的發育過程: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青蛙的發育過程圖,閱讀相關內容,了解兩棲動物發育所需要的環境條件、發育的大致過程,掌握什么是變態發育,并討論教師課件上的討論題。學生交流回答后,教師請各個小組按照教師板書形式畫圖,用關鍵詞來寫出兩棲類發育的過程及特點,教師進行點評。
昆蟲發育過程的學習:
學生觀看錄像“蠶的一生”,對照課件圖片認識蠶的發育,知道什么是完全變態發育及其代表動物;閱讀課文“信息庫”知識,認識蝗蟲的發育過程,了解什么是不完全變態發育,及其代表動物。
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繼續補充思維導圖“動物的發育”(圖3)。教師對學生所完成的思維導圖進行點評。
2.3.4 課堂小結并介紹思維導圖
教師以圖3為模板,對“動物的生殖”兩課時內容進行總結歸納,并向學生介紹思維導圖式是一種可行的學習方法并介紹其在學習中如何運用。
為了檢驗思維導圖對課堂有效教學的價值,筆者選取了八年級4個班隨機分成兩組進行對照實驗。實驗組和對照組在人數、男女學生比例和學習成績等方面都相似。其中1、3班為實驗組共102人,采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2、4班為對照組共103人,采用傳統模式教學。授課一周后,根據教學目標要求,利用同一檢測卷,對4個班級學生進行當堂達標檢測,并對數據進行統計(圖4)。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實驗組在90分以上的人數23,占總人數的22.5%,對照組在90分以上的人數是12,占總人數的11.7%;實驗組在60分以下的人數為1人,占總人數的1%,對照組在60分以下的人數為3人,占總人數的2.9%;實驗組優勢分數段集中在80~90分,對照組優勢分數段集中在70~80分。兩組成績差距顯著。

圖3 “動物的發育”的思維導圖

圖4 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各分數段的人數比較圖
這是因為把思維導圖融入課堂教學有以下優點:
①預習新課時,思維導圖是先行組織者。學生預習時,自己畫思維導圖,能對教材內容進行整體感知,訓練快速的閱讀和信息整理的能力,激發出問題探究意識。如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畫圖預習,小組成員對于構圖形式、關鍵字的選定都會有不同的想法,在互相整合的過程中,思維碰撞能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初步認識,求同存異能加強學生小組合作的意識。
②教學的過程中,思維導圖是知識構建者。在運用思維導圖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角色從主導者變成指導者,學生的學習從被動灌輸到主動探索、建構。教與學的過程是知識的重組和再認,是思維的交流與互補。思維導圖是最直觀的脈絡,整理和繪制思維導圖,可改變學生的認知方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熱情,在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的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系統性、流暢性和深刻性,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③小結與復習時,思維導圖可呈現知識體系。對于新課的小結,教師可以給出關鍵詞,讓學生補充完成思維導圖,利用脈絡清晰的導圖加深學生對新知的記憶。另外,對于一個章節的復習,教師也可以放手讓學生大膽思維,復習制圖,把每節課的小導圖集合,再設計成大導圖,層層相扣,各要點間的層次和因果關系完整清晰,從而幫助學生對知識整體把握,印象深刻。
對于思維導圖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筆者也僅僅是一個入門者。初學者使用思維導圖教學,關鍵在于要有自己的思維。思維在先,導圖在后,不能讓導圖來牽制思維,而要用思維來設計導圖。另外,不是所有課都適合用思維導圖,如果教學內容有層次性,有因果關系,能進行分類,才適合用思維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