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懷青 章 麗
近年來,商南縣依托當地生態資源優勢,以綠色和有機為突破口,打好生態牌,走上綠色路,優化茶產業結構,促進茶產業轉型升級,推進龍頭企業培育,有效促進了當地群眾增收,茶產業成為商南脫貧攻堅的重要支柱。堅持以產業扶貧為根本,以提升質量和效益為核心,強龍頭、創品牌、增效益、促脫貧,突出品質優勢、生態安全優勢,促進生產規模化、質量標準化、營銷網絡化、利益股份化,提高貴州綠茶的市場占有率、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推進茶產業全產業鏈培育、裂變式發展、泉涌式增長,促進更多農民脫貧致富,實現茶區生態美、百姓富。我們緊緊圍繞年初制定的茶產業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突出轉型升級示范,擴大基地規模,優化品種結構,著力打造品牌,壯大龍頭企業,帶動貧困戶增加收入,助力全縣脫貧攻堅工作。
我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市場為導向,以發展高品質綠茶為方向,全產業鏈推動茶產業轉型升級,全縣共建茶園25萬畝,其中豐產茶園12萬畝,可采摘茶園19萬畝,無性系茶園3.2萬畝,無公害認證茶園面積11萬畝;年產茶葉3900噸,產值達4.9億元。從事茶葉種植的農民有5萬人,茶農人均增收3500元。茶產業已成為我縣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
獨特的自然環境,形成了商南茶“香高、味濃、湯綠、回甜”的顯著特點,贏得了消費者的廣泛贊譽。現已研發生產出綠茶、紅茶、白茶、烏龍茶、茯磚茶五大類二十多種茶產品,以“商南泉茗”、“商南仙茗”、“秦園黃茶”、“商南白茶”、“商南龍井43”、“金絲翠芽”為代表的綠茶和以“秦嶺壹號”為代表的紅茶產品多次榮獲“國飲杯”、“中茶杯”金獎;“雙山”、“秦露”、“秦嶺紅”、“秦園春”、“邵山”和“商茗”等六個茶葉商標榮獲陜西省著名商標;縣茶葉聯營公司生產的“商南泉茗”、“商南烏龍茶”兩大系列產品被陜西省人民政府認定為“陜西省名牌產品”;茶葉聯營公司、沁園春茶業有限責任公司和金絲茶業發展有限公司被認定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陜西恩普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鴻德農林業發展有限公司等8家企業獲有機茶生產認證,認證面積達11585畝。商南茶已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商南先后被評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茶葉示范縣”、“全國名茶百強縣”、“中國名茶之鄉”、“中國茶業扶貧示范縣”和“全國重點產茶縣”,2016年依據品牌價值評價有關國家規定,經專家評審、技術機構測算、品牌評價發布工作委員會審定,“商南茶”品牌價值為3.04億元。

我們以新品種的繁育和引進、生態茶園建設為重點,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生態優先的要求,重點支持商南縣沁園春茶業公司在試馬鎮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區,建設一個集高端無性系茶生產加工、生態旅游、休閑觀光、茶文化體驗于一體的萬畝白茶生態觀光園;以提質增效為重點,重點支持商南縣御泉茗茶業公司低產茶園改造2000畝,通過3至5年建成集有機茶葉生產、茶葉品牌開發、茶文化體驗、休閑度假于一體的茶文化產業園區;以標準化基地建設為重點,重點支持縣茶葉聯營公司富水鎮油坊嶺村新建1萬畝秦嶺生態茶葉示范園基地。緊密結合全縣的脫貧攻堅戰,采取有效措施,助力全縣脫貧攻堅,主要采用土地流轉、基地務工、配股分紅、技能培訓等方式增加貧困戶收入。全縣共流轉834戶群眾土地4500畝,戶均增加收入1800元;全年共有8900個農村富余勞動力在生態茶園基地務工,平均每個勞動力獲得收入4200余元。僅沁園春茶業公司為534戶流轉土地的農戶配股120萬元;扶持貧困戶建茶園507畝,支付管護費50多萬元。我局舉辦茶葉種植與加工技術培訓會52場次,培訓農民3225人次,幫助630戶貧困農戶掌握白茶種植與加工、管理等技能,增加致富本領。引導農戶茶園通過入股等方式,向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集聚,讓茶園資源變資產,讓茶農變股東。推動發展茶葉采摘、除草、施肥、用藥專業服務公司(協會),培育一大批茶葉農民經紀人,推動茶產業關鍵環節的專業化分工,提高茶葉生產勞動生產率。各茶葉主產縣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經營性服務公司(協會)從事技術培訓、推廣、新產品研發等服務。適度發展“茶葉莊園”模式,鼓勵龍頭企業流轉茶園、建設茶園,吸引省內外消費者成為“茶園主”,推動茶產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商南縣榮獲2017年度中國茶業扶貧示范縣,這是全省唯一的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