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宇
[摘要]古語有云: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1924—1927年,以國共第一次合作為基礎的國民革命如火如荼的展開。在這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浪潮中,稚氣未脫的中國共產黨初露鋒芒。雖然國民大革命最后失敗了,但是其對中國歷史而言卻意義非凡。它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在近代中國的歷史發展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至今,仍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黨的自身建設有積極地指導作用。本文基于對第一次國共合作大革命史實的了解,梳理了大革命前期中國共產黨在自身建設方面的成就,并透過大革命的失敗深入分析中國共產黨在自身建設中存在的不足,得出對中國共產黨建設的啟示。
[關鍵詞]國民革命;中國共產黨;成就與不足;歷史啟示
中國在近代以來,飽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中國人民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不斷斗爭、不懈探索、不斷努力。1924—1927年的這一場大革命,便是這一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一環。
一、大革命前期中國共產黨在自身建設方面的成就
(一)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從黨外到黨內,黨的統戰工作初探
辛亥革命結束了清朝對中國的統治,結束了我國持續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但是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卻被袁世凱竊取了。隨后,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為了挽救革命成果,又進行了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戰爭,但均以失敗告終,孫中山先生不得不重新考慮中國革命的未來。孫中山先生主張改組國民黨,隨后又提出新三民主義,為實現國共合作創造了前提。此時中國共產黨正值力量薄弱時期,如果能夠與國民黨實現合作,勢必會在此基礎上擴大影響、壯大力量。在共產國際的同意下,中國共產黨確定了與國民黨合作的政策。
1924年6月20日,國共兩黨在廣東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會上孫中山先生明確表示,改組國民黨,重振革命熱情。①這次會議對三民主義做出了新的解釋,根據中國的現實情況,增添了反帝、民族平等的內容,并對其與三民主義做出了適應時代潮流的新解釋,增加了對外反對帝國主義,對內主張民族平等的新內容,并要求將其與聯俄、聯共、扶助農工這三大政策結合起來,依靠廣大工農群眾。與此同時,做出了共產黨員可以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決定。自此,國共兩黨的合作從黨外走進了黨內,意味著兩黨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合作的形成,是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革命綱領與民主聯合戰線政策的重要實踐。這次大會在中國共產黨的統戰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二)以兩黨合作為平臺,提升了共產黨的政治影響力
共產黨在建黨之初只有區區幾十人,相比較在戰爭中形成的國民黨而言,它的隊伍弱小,力量有限,幾乎沒有所謂的影響力,在社會地位上,也是所謂在野黨的地位。而第一次國共合作為共產黨開展組織活動,擴大組織影響提供了一個平臺。共產黨借助合作的契機,公開合法的組織工人運動,宣傳馬克思主義,宣傳共產黨思想。特別是共產黨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號成為廣大人民的共同呼聲。在國民黨實施改組后,共產黨有相當一部分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同時在國民黨內部從事政治,軍事,經濟和群眾工作,發揮了共產黨員在國民革命中的帶頭模范作用。
與此同時,根據中國共產黨人的建議,國民黨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結束之后,創辦了黃埔軍校。在黃埔軍校里,共產黨也積極利用所有條件去擴大影響力。11月,旅法回來的周恩來出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這為后期中國共產黨形成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打下了基礎。與此同時,共產黨在學生中積極培養先進青年,根據后來的事實表明,他們對黨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第一階段的學生就有八十多名黨員,而到第四階段的學員中,大約有四分之一的學生成為黨員,為共產黨做貢獻。②共產黨領導抓住與國民黨合作的機會開展一系列宣傳活動,使得廣大人民充分了解到共產黨是人民的黨,并且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黨在群眾中的政治影響迅速擴大。
(三)領導工人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組織自身建設提供了群眾基礎
第一次國共合作形成以后,工人運動蓬勃發展。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以“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為起點,在全國各地區都得到了響應。像南京、北京等多個地區都出現了不同種類的反帝運動,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商人罷市的現象非常多。特別是以1924年廣州沙面“新警律”事件和1925年上海日本紡紗廠工人罷工事件為代表,凸顯了共產黨在領導工人運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農民運動也注入了新的力量,在國共合作后發展迅速。尤其是廣東,積極建立農村組織,號召農民反抗貪贓枉法的官員、鄉紳惡霸。截止到1925年,農民已在國共兩黨的支持幫助下在多個地區建立協會,并且入會人員多達十余萬人。工人和農民的反帝隊伍在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合作下也日漸壯大,國共合作喚醒了他們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斗志。工農群眾的覺醒為共產黨自身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強有力的群眾基礎。
(四)黨的組織不斷擴大,人數不斷上升
隨著國共合作的不斷深入和工農運動的有效開展,共產黨的組織在全國范圍內空前發展。在五卅運動發生之前,短短一年內黨員的數量就激增,到1925年年末已達到萬人。一些原來沒有黨組織的地方也建立了黨組織。并且黨員的數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中共“三大”不到五百人的黨員組織發展到中共“五大”的五萬多人。在國共建立較好關系后,共產黨不但積極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其中包括國民黨的部分人員,還把農民等各個階級團結起來,把共產黨從原來人數較少的小組織發展壯大。③
二、從大革命的失敗看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中存在的不足
1927年,進行了3年之久的國民大革命以失敗告終,中國共產黨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可以說,反觀第一次國共合作下的大革命,無論是從前期的準備,還是到革命的高潮,都是準備充分,基礎良好的。為什么在大革命進行到高潮的部分,卻戛然而止,以失敗的結局草草結尾。這其中的原因,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長期以來,有關于大革命失敗的原因分析,著作可謂汗牛充棟。絕大多數都歸結于共產國際的錯誤指導,國民黨反動派內部的派系斗爭以及中國共產黨自身的經驗不足。究竟在大革命當中,中國共產黨在自身建設中存在哪些不足,這些問題是不是催化了大革命的失敗進程呢?
(一)忽視了軍隊在革命斗爭中的重要性
北伐戰爭雖然關鍵,但是在積極鼓勵人民群眾參加革命的同時,共產黨的領導人忽略了領導權問題,他們把重點放到了群眾運動上,對領導的主動權關注過少。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產階級尚不成熟,工人階級更加幼稚。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政治文化不是單單憑借傳達就能提高工人的認識。但是以陳獨秀領導的黨中央,在大革命時期只注重宣傳工作,而忽視武裝力量,以致在大革命最后階段無力反擊,幾乎葬送了自己年幼的生命。
早在1925年5月共產國際發出指示,要求建立中央軍事部和地方軍事分會,這時的陳獨秀才開始注意到軍事問題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蘇聯國家自身的政策原因,共產國際對中共的指導只是建立在理論上的,與對國民黨大量派遣軍事顧問和提供武器裝備來說,這些理論上的建議顯然微不足道。但是黨的領導機關卻沒意識到這一點,完全聽從共產國際的指示,認為中國革命需要接受馬克思主義,需要接受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培養。沒有看到軍事武裝力量在革命的重要性。在實際工作中,黨中央強調優秀的共產黨員應積極從事民眾宣傳,使黨在早期白白浪費了建立武裝力量,學習武裝理論的機會,最終使得共產黨在大革命中失去戰斗的決勝力量。
(二)輕視中國革命的領導權,對中國客觀實際的錯誤認識
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作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直接聽命于共產國際的指示,事實上共產國際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的實際領導者,革命政策的主要制定者。早在1922年的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共產黨就關于同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采取何種方式的問題展開過激烈的討論,最初的設想是實行“黨外合作”,爾后,馬林作為共產國際代表,提議實行黨內合作,也就是說國民黨接納共產黨員和青年團員的個人身份,對于這樣一種提法,雖然有大多數共產黨員并不贊同,表示擔心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以后有喪失自己獨立地位的風險。但是馬林的主張得到了共產國際的支持。從此,失去了作為一個政黨應該有的獨立性。在接下來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受共產國際的“家長制”作風的影響,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二大中常委的選舉、中山艦事件、三二○事件中都遭到了失敗。
北伐戰爭的勝利,激化了國民革命陣營的內部斗爭與矛盾,全國的政治,軍事形勢發生重大變化,不容樂觀。為此,共產國際、聯共(布)及其駐華代表提出許多應對措施,然而,由于共產國際錯誤的估計了蔣介石叛變革命的危害程度,也就錯誤的處理了與蔣介石的關系,反對采取任何與蔣介石對抗的做法。受到共產國際、聯共(布)及駐華代表的影響,中共中央對于共產黨人參加政權的認識落后于形勢,一度強調必須立腳在野黨的地位,嚴厲批評和制止各地共產黨員參與政府。與此同時,中共中央不能做到重視建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革命武裝,對于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中共中央要求他們不得干涉軍事行政,主抓政治宣傳。
雖然這個指示是共產國際的要求,然而陳獨秀作為中國共產黨總書記,對共產國際的指示當作圣旨聽之任之,完全失去了一個政黨該有的獨立性。同時,黨中央機關對革命形勢估計不足,也是導致大革命失敗的原因之一。
(三)黨內合作限制了黨的建設發展,喪失了應有的獨立性
在國民黨內部從事工作的共產黨員,參與國民黨內部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兩黨實行黨內合作,把國民黨改組成為一個各資產階級聯合的組織,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這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特色之一。這種合作形式對擴大共產黨的政治影響有重要意義,但同時也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早在西湖會議以后,中共領導人向孫中山發出了橄欖枝,主張實行國共合作。他們認為,實行國共合作的首要任務就是讓共產黨加入國民黨,與此同時,共產黨必須保持自己在政治,組織,思想上的高度獨立性。這一要求本身就是具有矛盾的:一方面共產黨員要保持自身的政治立場,為民族解放和共產主義奮斗;另一方面,作為國民黨黨員,本身又受到國民黨黨紀的約束。被束縛了手腳。隨著國民革命的一天天發展,兩黨內部矛盾也隨之激化,國民黨右派企圖反共,不斷制造矛盾。除此之外,共產黨要求其在國民黨內部共事的人員必須保持高度的獨立性,由于國民黨內部規章制度較為冗雜,共產黨人處于被領導的地位,導致共產黨的革命主動權喪失。
三、大革命失敗對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的啟示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爆發后,共產黨人遭到殘酷殺害,國民大革命宣告失敗。歷史已然發生,但是時間不會停止。大革命雖然距離現在有很長一段時間了,但是它的影響是深遠的,意義是重大的。自始至終,對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現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就產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早在中國共產黨建黨之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就已經萌發,但是由于受到共產國際的錯誤指導,共產黨員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不夠深入,導致理論與實際沒有很好地結合。同時,對共產國際過分信任,聽之任之,完全照搬俄國的成功經驗,殊不知俄國與中國的現實情況完全相反。馬克思主義只提供方法論,如何應用到實踐中須根據各國的實際情況靈活做出適當調整,而不是完全一一對應。
對此,十九大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要堅定不移的增強四個自信,包括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一方面摒棄封閉固執的傳統思想,一方面要堅定旗幟,防止邪化,保持政治定力,堅持實干興邦,始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十九大報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該說,經過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符合中國國情,是黨和人民在歷史中的正確選擇。這些都告訴人們,要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的國情相結合,探索適合中國發展的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二)堅持黨是領導一切的,始終不渝的堅持中國共產黨的獨立領導
在大革命中,中國共產黨犯下的最大的失誤莫過于喪失黨的領導權和黨的獨立性。大革命時期,以陳獨秀為首的黨中央接受了共產國際的絕對領導,雖說當時中國共產黨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但是共產國際畢竟不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中國的革命讓位于外國組織來領導,失去了作為政黨應該有的獨立性。國家也處于一個水生火熱之中,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經過幾十年的奮斗,現在的中國共產黨已經從當年的50幾個黨員發展到了一個有8000多萬黨員的執政黨。所謂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如何加強現代化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應該思考的問題。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必須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要圍繞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擁護黨的領導,提高思想覺悟、執行能力,永遠緊跟黨中央的步伐,不斷健全相關制度,使黨的工作在平穩狀態下不斷提高,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和戰略布局,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環節。經過多年的斗爭,實踐經驗證明,中國近年來獲得的成就是舉目共睹的,而這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因此維護我國的政黨制度,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三)堅持中國共產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國民大革命階段,“陳獨秀反對孫中山不重視宣傳只重視武裝訓練,但他自己卻只在宣傳工作方面下功夫,不重視武裝訓練。”⑤最終國共分裂時面對國民黨的清剿毫無反擊之力,慘重的教訓證明誰掌握了武裝力量誰就掌握了主動權。軍權,是最高的權力。通過國民大革命,黨總結出了大量的經驗,明確黨建時要注重軍隊建設。對于建軍的思想,毛澤東早在古田會議明確提出并確定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原則,對這一原則在人民軍隊中的逐步確立起了奠基作用。在其后的重大歷史關節點上,毛澤東一直主張軍隊的領導權要掌握在黨的手中,黨要來指揮軍隊,不能讓軍隊來指揮黨,提出“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軍委是在黨中央的領導之下進行工作”等重要論斷。軍隊的領導權掌握在黨的手中傳承了軍隊精神,是我軍的根本原則、立軍之本和建軍之魂。
在黨的十九大中,習近平總書記又一次提出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這個觀點。要求在新時期黨建和軍隊建設中,不斷用政治、理論武裝軍隊,將軍隊建設成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國夢提供保障。必須全面貫徹黨領導人民軍隊的一系列根本原則和制度,確立新時代黨的強軍思想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的指導地位,堅持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興軍、依法治軍,更加注重聚焦實戰,堅持以創新促發展,更加注重體系建設,更加注重集約高效,更加注重軍民融合,搞好頂層設計,提高辦事效率,增強軍民互動,以更好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因此,在現階段黨建工作中,一定要落實軍隊的領導權歸屬問題,明確軍委主席負責制這一根本指向。
四、結束語
大革命失敗的慘痛經歷將近過去一個世紀,作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自然不能忘記過去經歷過的悲慘教訓,我們必須牢記歷史,吸取歷史的教訓。借鑒歷史的經驗才能知道未來發展的方向。吸取大革命失敗的經驗和教訓,對于中國共產黨自身能力建設的提高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注釋]
①孫中山全集(第9卷)[C].臺北:中華書局,1986.
②毛澤東選集[Z].人民出版社,1991.
③林鵬.淺析第一次國共合作對中國共產黨建設的影響和啟示[J].湘潮月刊,2014(4).
④印金寶.黨建八十年 中華擎天柱[M].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
⑤秦正為,夏祥鶴.瞿秋白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