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洲 吳國斌 丁利銳
[摘要]抗戰期間中國軍歌的幾個基本特征:貫穿始終、近代軍歌創作與傳唱數量最多的一個時期;抗戰軍歌體現了國共兩黨團結抗日;抗戰軍歌體現了各民族團結抗日;軍歌在海外的宣傳推動了華僑支援抗日、爭取了國際援助。
[關鍵詞]抗戰;中國軍歌;基本特征
軍歌即軍旅歌曲,主要指的是在軍隊中傳播、以表現軍隊生活與軍人情感的歌曲,也包含在民間傳播、表現軍旅生活的歌曲。中國軍歌的古代傳統源遠流長,近代較為出名的是曾國藩在軍中使用軍歌。20世紀最初的十年軍歌開始流行,辛亥革命之后的國民革命軍、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后的工農紅軍均有自己的特色軍歌。1931年到1945年的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歌則以洶涌澎湃、迅雷烈風之勢,形成一種遠甚于前、宏偉壯麗的文化現象。
一、貫穿始終、近代軍歌創作與傳唱數量最多的一個時期
我國最早的抗戰歌曲《抗敵歌》原名《抗日歌》,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之后,黃自與韋瀚章作詞、黃自譜曲,于同年11月9日由國立音樂??茖W校學生在上海的廣播電臺中首次播唱,并由勝利公司灌制成唱片,是十四年抗戰時期第一首抗日愛國歌曲。
1931年到1945年,從中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開始到戰爭勝利,軍歌伴隨始終,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爭精神與必勝的信心,參與了偉大抗戰精神的塑造。
從數量上看,二十世紀初到1949年的現存期刊中,抗戰十四年期間發表的軍歌能占到期刊所刊登軍歌總數的78%左右。據著名音樂家呂驥估計,抗戰歌曲達3000首至4000首。闞培桐先生主編的《救亡之聲——中國抗日戰爭歌曲匯編》,收錄抗戰歌曲3621首。這些抗戰歌曲中,絕大部分是軍歌。此段時期軍歌數量之多,經典之多,傳唱之廣泛,影響之深遠,超過近代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這確實是近代軍歌史上氣勢磅礴、濃墨重彩的文化現象。
二、抗戰軍歌體現了國共兩黨團結抗日
經典抗戰軍歌的作者既有共產黨的文藝工作者,又有國民黨的文化人士,也有兩黨的軍政要員:
“抗日名將闞維雍之子闞培桐編的《救亡之聲——中國抗日戰爭歌曲匯編》,全書8卷,收錄抗戰歌曲3621首,該書由香港星克爾出版公司2005年出版。這些歌曲的署名詞曲作者共有1800多人,還有不少佚名的。這些署名的詞曲作者不僅包括了當時中國幾乎所有著名的曲作家和詞作家,而且在詞作者中,涵蓋更為廣泛,既包括了諸如胡適、郭沫若、聞一多、老舍、歐陽予倩、成仿吾等著名知識分子,也包括了于右任、馮玉祥、白崇禧、陳立夫、陳毅、楊靖宇等軍政要員?!雹?/p>
在國共合作時期,兩黨的軍歌也曾出現在同一刊物上。例如,1939年《文藝月刊》第2卷第11、12期發表編輯王平陵的文章《第一次征求抗戰軍歌的經歷和感想》:“我們抗拒暴日的侵略,已將近20個月了,軍隊與民眾所急需的精神食糧,依然是非常貧乏,甚至連一支朗朗上口的軍歌,都無從尋覓,不能不認為莫大的遺憾!”王平陵認為“軍歌是最有益于抗戰的文字”,“為要強調軍隊的戰志,豐富軍隊的生活,不能沒有軍歌;我們為要燃燒國民愛國的熱情,統一國民的意志,凝聚國民的力量,更不能沒有軍歌。軍歌是訓練軍隊的武器,教育民眾的工具,是代表軍民一致的要求,是被壓迫者反抗的呼聲?!薄霸诳箲鹬?,假使能有雄壯激昂的軍歌,普及于軍隊和民眾,宣傳效率的悠久與偉大,至少要超過一千種重復的刊物,一萬冊空疏的小冊子,十萬篇無聊的短文,一百萬條無用的標語!”②
在抗戰形勢的需要與王平陵的呼吁下,時任宣傳部長的邵力子提出在全國征集抗戰軍歌的方案。經國民黨中宣部政治部協商決定,由《文藝月刊》社組織開展軍歌的征集工作,一個月就征集軍歌稿件2515首(包含海外、南洋等地的作者),初選260首,復審時委員包括詩人汪東、胡小石、汪辟疆、易君左、宗白華、梁宗岱,文藝工作者張道藩、老舍、王向辰、徐仲年,作曲家楊仲子、唐學詠、金律聲、應尚能、賀綠汀、沙梅等人。復審結果呈給中宣部政治部做最后裁定。1939年2月1日出版的《文藝月刊·戰時特刊》第2卷第11、12期合刊為《軍歌特輯》,上面刊登了裁定后的優秀軍歌80首,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軍民適用的軍歌”,第二類是“軍隊適用的軍歌”,第三類是“民眾適用的軍歌”。排在最前面的是“民族至上歌”。特輯中有在抗戰時期被廣為流傳的賀綠汀的《游擊隊歌》,老舍、張恨水、劉質平、于右任的軍歌也在入選之列。
國民黨也曾認可并傳唱共產黨的抗日軍歌。例如共產黨員田漢與聶耳作詞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曾為國民黨標準軍歌之一。1939年李報忱應國民黨中宣部之約,編寫英文版《中國抗戰歌曲集》。鄭律成譜寫的《八路軍進行曲》后被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至今是解放軍的正式軍歌??箲饡r期轉戰印緬的中國遠征軍孫立人部,即曾經號稱“天下第一軍”的國民黨新一軍曾唱過《八路軍進行曲》,當時這首歌的歌詞,并無“毛澤東的旗幟高高飄揚”這樣敏感的句子??箵羧毡厩致哉叩墓餐繕耸莾牲h合作團結的思想基礎,才有了共同傳唱的軍歌。
當時中國唯一的機械化部隊戴安瀾將軍的第200師都曾將《義勇軍進行曲》定為軍歌。年屆90的原中國遠征軍上尉參謀普存富老人回憶,遠征軍上戰場都要唱《義勇軍進行曲》,1936年11月綏遠百靈廟大戰之時,他曾經隨青年會戰地服務團到百靈廟慰問軍隊,教傅作義部隊的官兵學唱《義勇軍進行曲》。③
三、抗戰軍歌體現了各民族團結抗日
抗日不僅是漢族人民的使命,也是全國各民族的時代任務。軍歌體現了各民族團結抗日。抗戰期間,各民族愛國人士或用刊物刊登軍歌,或大力傳唱軍歌,均在于宣傳鼓勵民族獨立精神。
1938年第1—3期《蒙藏旬刊》刊登了《蒙古軍歌:獻給蒙古抗日的戰士》,1940年的蒙古族抗日歌曲《蒙古馬》唱道“蒙古人愛蒙古草地哎蒙古馬。……蒙古馬,你我的祖先頂會戰斗,你是我的好伙伴,我是你的好騎手?!被刈蹇箲鸶枨痘孛竦奈溲b》唱道:“伊斯蘭伊斯蘭,戰斗頑強又勇敢,……復國土救人民,殲敵偽打勝仗!”④
《新音樂月刊》1942年第4卷第3期民歌特頁刊登反映抗日思想的苗族民歌:苗胞秧歌(女聲合唱),署名為王璞、克忠。歌詞云:“太陽落坡照秧田,打仗要打日本人。秧已插好送哥去,打退無理侵略兵。”⑤這首民歌也刊登在《藝術輕騎》1943年第12期。⑥
《新西北》雜志在1941年第3卷第5—6期發表了署名落賓的歌曲《你要娶她嗎?》,這是一首新疆吐魯番民歌,歌詞與現在流行的版本不同,具有抗日思想:“大板城石路硬又平,西瓜呀大又甜,那里的姑娘辮子長,兩雙眼睛真漂亮;你要想娶她,先要去當兵啊,趕走日本狗強盜。”⑦
東北抗日聯軍楊靖宇、周保中等將領創作的軍歌則反映了中、朝各民族的團結抗日。
四、軍歌在海外的宣傳推動了華僑支援抗日、爭取了國際援助
抗戰期間,軍歌在海外的宣傳反映了日本侵略者的殘暴與中國人民英勇抗戰的事跡,直接鼓勵了廣大華僑支援抗戰,在國際上有一定的影響。
例如,夏之秋率領的武漢合唱團,用一年七個月在廣州、澳門、香港、新加坡及馬來亞全境,沿途宣傳抗日、募捐義演。僅新加坡柔佛一地,就募捐得叻幣40萬(新加坡元),收入所得全部由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陳嘉庚負責保管,轉贈國內,支援抗戰。為更好宣傳抗日,武漢合唱團曾刊印《民族呼聲歌集》。據《南洋商報》1939年4月報道,《民族呼聲歌集》書中共收錄48首抗日歌曲,均為合唱團在星馬每場籌款演出的基本曲目,有聶耳曲《義勇軍進行曲》、賀綠汀曲《保家鄉》、何香凝詞《贈寒衣予負傷將士》、野青呂驥詞曲《中華民族不會亡》,還有《滿江紅》《流亡三部曲》等。身為作曲家的夏之秋,也有多首作品收錄在這本歌集中,包括《女青年戰歌》《游擊進行曲》《歌八百壯士》《最后的勝利是我們的》等等。
1938年,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越南、泰國、緬甸的110多名青年華僑,從新加坡啟程,一路高唱《義勇軍進行曲》,回國參加抗戰。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蔡元培舉家遷居香港。他積極參加以抗日為主題的愛國運動,曾擔任國際反侵略運動大會中國分會的名譽主席,并用《滿江紅》詞牌,為國際反侵略大會中國分會作會歌,歌中充滿了反侵略戰爭必勝的信心:
公理昭彰,戰勝強權在今日。
概不問,領土大小,軍容贏詘。
文化同肩維護任,武裝合組抵抗術。
把野心軍閥盡排除,齊努力。
我中華,泱泱國。愛和平,御強敵。
兩年來,博得同情洋溢。
獨立寧辭經百戰,眾擎無愧參全責。
與友邦共奏凱旋歌,顯成績。
這首歌刊登在1941年的《樂風》,發表時題目為《反侵略歌》(混聲四部合唱曲),董光譜曲。⑧
1940年夏,愛國音樂家劉良模赴美宣傳中國抗戰,在紐約結識了當時已被稱為“世界歌王”的羅伯遜。羅伯遜問起中國抗戰狀況時說:“我們黑人和中國人民同樣是被壓迫的民族,我們要向堅決抗日的中國人民致敬。我要學會幾首中國歌;我要把中國人民的歌曲唱給全美國和全世界的人聽?!雹釀⒘寄i_始教羅伯遜學唱中國歌曲,其中就包括當時在中國已經被廣為傳唱的《義勇軍進行曲》。幾月后,一套名為《起來》的黑膠唱片在紐約錄制完成,收錄了包括羅伯遜翻唱的這首《義勇軍進行曲》在內的多首中國歌曲,這套唱片最初發行的收益用于資助中國抗戰。
總之,在抗戰中,國共兩黨攜手合作、國內各民族團結一致,我們聯合世界上愛好和平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友邦國家,萬眾一心反抗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共同創造了偉大的抗戰精神。
[注釋]
①王續添.音樂與政治——音樂中的民族主義[J].抗日戰爭研究,2008(3):110-138.
②轉引自張大明.主潮的那一面——三民主義文藝與民族主義文藝[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70-71頁.
③參見2009年3月25日鳳凰衛視視頻.
④解放軍歌曲選集編輯部.抗日戰爭歌曲選集(第二集).中國青年出版社,1957年版:第111頁、第102頁.
⑤王璞,克忠.苗胞秧歌.新音樂月刊,1942年第4卷第3期:第135頁.
⑥王璞,克忠.苗胞秧歌.藝術輕騎,1943年第12期,第21-23頁.
⑦落賓.你要娶她嗎?.新西北,1941年第3卷第5-6期,第41-42頁.
⑧樂風.1941年第11-12期:第8-9頁.
⑨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劉良模先生紀念文集.2010年:第420-4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