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華
師生關系是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務,以“教”與“學”為中介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是學校最基本的人際關系[1]。
師生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展開效果,對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大規模普及和應用,師生之間的矛盾多發,傳統的師生關系受到嚴重沖擊,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新型的師生關系亟須建立。
一、傳統師生關系的特征
1.從教學關系來看
傳統的師生關系更多地表現為單向的知識授受關系。教師是教學活動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施教者,而學生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受教者。這一關系建立在教師對知識的掌握和學生的無知基礎上,因此教師是學生知識獲取的唯一來源,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采取“填鴨式”的教學,只在乎將大量的知識灌輸給學生,而不在乎學生是否能理解和接受;采取保姆式的教學,自己將知識“嚼爛了”喂給學生,讓學生接受現成的答案,這打擊了學生自主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教師的知識權威被拔高,無論教師所講對錯與否,學生都對此深信不疑,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單向地傳授,學生被動地接受的不平等關系為師生交往的不平等創造了條件。
2.從人際關系來看
傳統的師生關系重視感情。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很注意強調師生之間人際情感關系的建立,并把這種關系看作影響教育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看成是每個人社會化歷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2]。
在傳統的教育中,班級授課制成為最主要的教學組織形式,學校教室是最重要的教育地點,在學校內師生有很多的機會可以面對面交流,在學習乃至在生活上的各個方面都能實現互動。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學習,在生活里更是被看作長輩得到尊重。教師的學術水平、行事方式、說話風格以及人格修養等無不在時刻影響著學生,對學生的人格塑造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3.從倫理關系來看
傳統的師生關系強調學生對教師權威的服從。我國的文化傳統突出強調了師道尊嚴,儒家思想中“天、地、君、親、師”強調了其剛性的等級性,學生應該像對待父親的感情和禮節對待教師,像服從父親那樣無條件順從教師。
近代以來,教師的絕對權威受到了嚴厲的批判,但是專制性的師道尊嚴思想的消極影響到今天也沒有完全消 除[3],現今的教師不再被視作絕對權威,但在師生關系中也具有相當的控制力和約束力。
當下教師的權威來自于對知識的掌控和人格魅力,知識授受中的主導地位決定了教師的知識權威,而傳統觀念中的尊師重道以及教師自身年齡及身份特點也讓學生自然認同教師權威。
二、信息化時代對傳統師生關系的沖擊
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上的應用主要包括多媒體教室、音頻及視頻教學資源、虛擬學習社區等方式,對傳統的師生關系造成了沖擊。
(1)知識獲取渠道增多,打破了教師對知識的壟斷。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而當前,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變得越來越多元化。學生不僅可以在校內面對面地詢問教師,而且可以在網上提問;不僅可以問教師,還可以問網友,百度、知乎等在線問答互動平臺的出現提供了許多便利;網絡課程資源(包括視頻、音頻和文檔)日漸豐富,學生甚至可以自主學習。
(2)師生關系的主導者發生變化。縱觀師生關系的歷史發展,總是在“以師為主”還是“以生為主”上爭論不休、此消彼長[4]。傳統的師生關系是教師在知識傳授過程中占中心地位,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弱勢群體地位,教師成為話語霸權的占有者,學生的自主性和潛能受到壓制[5]。在信息化教育的浪潮影響下,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增強,對教師的依賴下降,但這不意味著學生就取代教師成為教育主體,信息化教育背景下的教育主體呈現出新的特點,即教育主體的不確定性,教師和學生在知識的傳授關系上并沒有固定的界限,教師也可以向學生學習,而學生也可以質疑教師權威。這要求我們摒棄二元對立的師生關系,消除師生關系中的話語霸權,從而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3)造成了教師和學生的分離。這包含兩方面,即空間分離和心理分離。隨著信息化的推進,教師和學生的空間距離越來越大。傳統意義的課堂逐漸削弱,而虛擬的課堂逐漸發展,遠程教學成為可能;教學方式也不得不改變,教師們開始利用音頻、視頻資源展開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教師對此依賴性增強。而學生可以自主尋找學習資源,從而繞開教師的講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可以求助網絡以及電子產品,面對面的師生互動越來越少。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增強、師生空間距離拉大以及社會觀念等因素的影響下,師生之間的交流和心理溝通也逐步減少,學生不愿意也不太需要找老師求助,教師對學生的心理狀況、學習進展等情況也不太了解,難以把握學生的動態[6]。師生之間的對話缺少深層次的心靈交流,僅僅停留在淺層次的形式交流,師生關系在信息化背景下越來越分離。
(4)稀釋了教師權威。教師權威是教師擁有的使人信服、仰賴及愿意遵從的力量和威望,是良好教學秩序的基礎,也是師生關系中的重要紐帶[7]。在傳統的教育活動中,要求學生對教師的權威絕對服從,而信息技術的運用打破了這一秩序: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增強,對教師的依賴也越來越小。與其同時,不少教師存在對多媒體教學、網絡授課方式掌握不足等問題,教學方式、內容和技巧跟不上現階段的教學要求,知識不再是教師獨控,教師也不再是學生知識的唯一來源,教師的知識權威受到挑戰。而師生情感關系的基礎——長期穩定的師生共同體面臨沖擊,學生對教師的依賴降低,對學習群體的歸屬感下降,個體的獨立性日趨嚴重。教師的個人魅力不足以讓學生產生景仰之情,而基于教師角色身份的影響也變得越來越淡化。
三、信息技術變革背景下理想師生關系的建構策略
1.提高教師素養
雅斯貝爾斯認為最好的教育是蘇格拉底式的教育,教師喚醒學生的潛在力,促使學生從內部產生一種自動的力量[8]。良好的師生關系建構有賴于高素質的教師團隊,這需要教師有較高的職業素養和人格修養。具體而言,要想應對信息化教育的要求,教師就要加強自身學習,緊扣時代的要求完善知識體系;不斷充實和改進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方法,合理利用音頻、視頻材料為教學服務;多展開教師技能培訓,互相學習交流教學經驗,提升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技巧;教師在課堂外還可以利用微博、微信、QQ、論壇等搭建交流平臺實現課后互動。此外,教師要加強個人修養,當下師德淪喪、師生沖突成為熱點話題,這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一方面表明當下教育中師生關系的尖銳,另一方面也提醒我們教師個人修養的重要性。具體而言,教師需要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樹立起教書育人的職責;教師要有人文關懷,關心和愛護學生,從心靈上與學生溝通;尊重和理解學生,將心比心,換位思考。
2.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共同體
“師生共同體”是指具有共同愿景的師生在團體情境中通過有效互動而促進師生共同成長的教育活動組織[9]。師生共同體的內涵包括群體歸屬感和群體權威結構兩方面,是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的重要因素。
首先,從教學主體關系上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學生在教師所創設的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當前所學的知識進行意義建構,并用其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這一關系中,教師是學生知識的引導者、促進者和幫助者,而學生則是知識的主動加工者。其次,師生之間要達成良好的互動,教師和學生是教育活動中的主體,教學活動是在二者之間的有機統一中展開。要認識到教師和學生處于平等的地位,年齡身份等的差別都不能阻礙平等的對話與交流。最后,要建立密切的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的實體分離使師生面對面的交流變得越來越難,而情感溝通也受阻,心理距離拉大。這需要教師主動地運用信息技術,將阻礙因素化為推動力量,靈活運用社交軟件搭建交流平臺,師生可以隨時隨地無障礙交流信息,從而幫助教師掌握學生的最新動態。師生之間充滿關愛的交往構建起民主平等的共同體關系,最終推動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
3.營造健康的交往環境
師生關系的建構需要健康的交往環境,需要從教師和學校、家庭等各方面著手,營造良好的環境。教育活動是一個有機整體,是在多方因素共同作用下實現的,學校、家庭、教師缺一不可。學校要大力加強班級環境和信息化教育環境建設。班級環境涉及教師與學生是否能在課堂上有效交往,它包括教室建筑、班級設施、教室布置和座位編排等。除了計算機、高清晰投影儀等現代化教學設備外,還有網絡課程與網絡交流平臺,學校要加強基礎信息設施建設,提高硬件、軟件水平。教師要提高信息技術的運用水平,在課堂中掌握音頻、視頻教學方式,采取民主的態度對待學生。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所獨具的優勢,讓學生積極應對信息化趨勢,引導他們合理使用信息化手段學習,同時家長要多與學校交流,掌握孩子的學習動態與交往情況。
參考文獻:
[1]劉淑俠.網絡環境下新型師生關系探析[D].西安:第四軍醫大學,2006.
[2]王宇飛.信息技術教育對傳統教學模式和師生關系的影響[J].成人教育,2004(3).
[3]邵曉楓.百年來中國師生關系思想史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
[4]孟 璨.師生關系的時代困境、理想樣態與現實構建[J].當代教育科學,2015(17).
[5]姜 哲,姚軍賢.后現代主義與師生關系重塑[J].遼寧工學院學報,2004(8).
[6]賀曉亮.教師本真權威的回歸[D].重慶:西南大學,2015.
[7]黃慶麗.教師權威的喪失與重建[J].教師教育研究,2016(3).
[8](德)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 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
[9]陸 朋,馮玉珠,王立寶.高校“師生共同體”及其活動方案[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