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燕
一、互聯網時代
1.互聯網概念
互聯網是網絡與網絡之間串連成的龐大網絡,這些網絡以一組通用的協定相連,形成邏輯上的單一巨大國際網絡。互聯網就是能夠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參與的互動平臺,人們可以與遠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發送郵件、共同完成一項工作,也可以共同娛樂。我們在互聯網上尋找自己學業上、事業上的所需,從而幫助我們的學習與工作。
2.互聯網的特點
隨著知識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是人們不可或缺的一種生活方式,它的迅猛發展能夠給學生帶來巨大而無形的積極影響:網絡發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互聯網以它豐富的信息拓寬了中學生的思路和視野,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當我們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來洞悉不斷發展的科技時,我們不難發現,科技從未成為“中間”力量,它往往充當一把“雙刃劍”的角色,在給我們創造無限美好未來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種種負面的影響。網絡文化把世界聯成一個縱橫交錯的整體,個體只要進入網絡,就進入了“人—機—人”相對封閉的環境中,使得人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與他人、與社會接觸的機會。特別是對于基礎較薄弱的中職學生,他們長期沉溺于網絡世界,沉溺于虛擬空間,與親屬、鄰居、同學之間的感情會淡化,與現實中的生活也產生了距離感。他們從網絡走出來的時候,面對不理想的社會現實感到悲觀失望,極易導致情緒緊張、孤僻、冷漠以及其他不健康的心理問題。
二、互聯網時代中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
1.網絡成癮問題
通過對中職學生問卷調查,我們得到的結論是大部分學生每個月上網時間超過144小時,即一天4小時以上,這可稱為網絡過度使用癥(即網癮)。存在網癮的學生,長時間沉迷于網絡,對網絡之外的事情都沒有過多的興趣,從而影響身心健康。
2.網絡社交問題
心理學家稱網絡上交友的方式為“松綁效應(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松綁效應”是說,網絡由于不直接看到人,大家身份平等、一切都像在游戲,因此人們在線上真的可以將自己完完全全“松綁”,一些在實際世界很害羞或有社交閉鎖癥的學生,可以輕易地在網上“變成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人”,說一些平常說不出口的話,和其他人生成實際上做不到的交互。這樣的網絡交友使意志力、判斷力和自控能力差的中職學生更容易沉迷于網絡交友,排斥現實社交,輕者在現實中沉默寡言、沒有朋友,重者是讓社會上的不良分子利用網絡交友將其騙出社會,出現早戀、進傳銷等。
3.網絡自殘問題
自虐分軀體自虐和精神自虐,是當心情郁悶時,自己加于自身的行為或方式,是一種非常態心理。自虐者多數對自己不認同,有對自己進行懲罰的意思,并且很難用其他的方法擺脫,他們獲得的是精神上的快感。
美國自殘心理學家彼特認為:世界上大概有一半人具有自虐傾向,他們覺得自己渾身都是缺點,事事與愿望相違背,喪失自信心,心甘情愿讓別人壓在自己頭上。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多數是初中階段學習能力和自律能力差的學生,也就是別人眼中的“問題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們往往認為自己渾身都是缺點,事事與愿望相違背,喪失自信心,從而做出叛逆、偏激的行為。
網絡上傳播的藍鯨死亡、人體刺繡等游戲對正處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們來說,似乎是一股新鮮的潮流,是另類非主流的“藝術”,并且,越是叛逆的人越有可能用這樣的行為標榜自己的特立獨行,至于是否對身體造成傷害,他們并不考慮。學生性格比較內向、缺少溝通,平時壓力較大,于是做出如此偏激的行為。
三、互聯網時代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發生的原因
互聯網時代中等職業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一個普遍共同點:缺乏生活目標和毅力,逃避現實的生活責任。病因很多,可以總體歸納為外因和內因兩個方面,外因主要是指社會環境、學校因素和家庭教育的影響;內因主要是指滿足感缺失、生理及人格方面的影響。
1.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包括家庭環境及教育方式等;專家們認為,青少年迷戀網絡游戲,和家長的“榜樣”有關。
家庭教育不當是導致青少年網癮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很多家長因工作忙,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或是父母本身就是網迷,更加滋生了孩子上網的欲望;另一方面,很多家長對于已經染上網癮的孩子,實施打罵及家庭暴力,或是干脆放棄對孩子的教育,最終錯過了幫助孩子戒除網癮的最佳時機,毀了孩子的學業。
2.學校因素
學校對手機的管理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點:一是學生和教師的人數相差大,教師對學生難以全面管理;二是學生的手機管理和心理輔導,主要靠班主任,缺乏專業的心理輔導人員;三是家校聯合教育步調不統一,有些家長不理解學校的教育,有的家長不參與家校聯合教育。
3.社會因素
社會環境包括網吧的出現、網絡游戲的流行、同學之間的攀比等。隨著高科技的出現,網絡已逐步走進我們的生活,除了滿足我們正常工作、學習、溝通交流外,開發者也始終不忘對游戲和娛樂項目開發,因此出現了驚險的網絡游戲、激情的色情電影和有趣的網絡聊天等。鑒于青少年意志力薄弱,善于群體活動的心理,他們會更多地相互模仿、攀比。
4.內因
(1)滿足感缺失:學業失敗、孤獨感、人際障礙等。學生的學業失敗,就會導致心理空虛,缺乏自信,長時間會有一種孤獨感,經歷這些情況的青少年為滿足自己的內心,通常會選擇逃避,最容易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重新找到失去的自我和可以滿足的成就感。
(2)生理及人格:人格特征和生理特點等。互聯網時代存在心理問題的人群多為12~18歲的青少年,以男性居多。這個時期的孩子,本身大腦皮層發育不完善,意識也比較薄弱,理解判斷力差,自控能力也比較差。他們大多都處于青春期,反叛心理嚴重,對新鮮事物又充滿了好奇,尋求刺激、驚險和浪漫。而網絡出現之后,網絡游戲、色情和聊天,恰好對應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自然容易出現互聯網時代的心理問題。
四、對互聯網時代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議
1.家庭教育方面的建議
在使用網絡的問題上,家長不能對孩子是一個標準,對自己又是一個標準,家長先要健康、文明運用網絡,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出榜樣。
家長應該緊跟時代,掌握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綜合知識,與孩子共同享受網絡帶來的知識與快樂,引導孩子健康正確地使用網絡,與孩子共同成長,讓孩子知道適時使用網絡。通過網絡應用,孩子只有不斷進步,不斷成長,學會自控,才能達到自主學習、自我發展的目標。父母要多與孩子溝通,知道他們想從網絡中獲得什么,給他們介紹一些孩子感興趣的、有特色的、健康的網站。同時家長也可以通過網絡家教的網站,學習和了解更多的家庭教育方法,不斷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對學生上網不采取單純的粗暴禁止,而是正確引導。
2.學校教育方面的建議
第一,學校要指導學生學會選擇,培養識別信息、選擇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成為信息的主人。同時,要引導中職學生樹立正確的上網觀念,讓網上的信息在他們成長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第二,要適時評價網上內容,引導大學生積極關注現實社會生活,促進其情緒社會化的成熟、完善,培養他們對家庭、社會和自己的責任感。
第三,豐富校園生活,正確引導大學生對待網上人際交往,充分利用網絡擴大自己的社會交往面,而不是將網站當作唯一可以依賴的“朋友”。
3.社會方面的建議
要制定系統的網絡行為規范,加強對網絡的管理。第一,要制定網絡行為規范或者立法。這要求我們制定系統的、完整的、統一的網絡行為規范,積極推進網絡倫理宣傳教育,減少網絡對中職學生的負面影響。國家應努力做到網絡的法律法規建設和網絡的發展同步,向學生普及網絡知識。這樣,才能約束人們在網絡中的一些道德失范行為。第二,要對互聯網進行有效的管理和監督。要建立國家“網上信息海關”,建立骨干網、局域網及校園網的安全“防火墻”,對涉及政治、軍事、宗教、民族、外交和易引發“社會爭議的焦點”問題要及時進行審查;對違反四項基本原則和上級管理部門明確禁止的內容要盡快清理,對散布不良信息的用戶要予以警告,嚴重者要追究其法律責任。
4.學生方面的建議
中職學生要提高自身素質,加強自我心理調適。第一,中職學生要學會自我教育,塑造中職學生良好的網絡道德人格。要加強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的學習,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要分清是非,增強抵御網絡負面影響的抵抗力,能有效自律,有效地在網上生活中自我管理,能學會自我調節,能正確對待人際關系,正確對待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的區別,塑造健康的網絡道德人格。第二,要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念。要把網絡作為知識的來源和學習的手段,而不是獵取不良信息的途徑。要調整好上網的精神狀態,要把上網聊天和玩游戲的時間用來汲取豐富的知識,要合理地根據學習和生活規律規定自己上網的時間,養成有計劃、有目的地上網習慣。只有加強自我教育、自我約束,才能把自己培養成符合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才能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才能適應工業4.0時代。
參考文獻:
[1]崔 林.中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借鑒途徑[J].教育論壇,2008(1).
[2]梁佩儀.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探索與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5(12).
[3]劉桂香.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報告[J].南昌教育學院報,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