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棟華
石膏是天然層積礦物單斜晶系硫酸鈣礦石。分生石膏和熟石膏兩種。生石膏又名軟石膏,其化學分子式為2(CaSO4·2H2O),加熱后成為熟石膏(CaSO4)2·H2O,又稱硬石膏。在現代醫學骨科,石膏主要用于骨折部位的固定。將熟石膏粉均勻布撒于紗布繃帶,即為石膏繃帶。使用時只需浸入水中,就可按照需要做成各種形狀。5-7分鐘后硬化成形,1-2天后完全干固。
搬動、運送骨折傷員時,骨折斷端相互碰撞、摩擦,可使疼痛加劇。如果不小心,尖銳的骨折斷端可能會刺傷附近神經、血管,引起癱瘓、出血等嚴重并發癥。用石膏繃帶做成夾板,護住受傷肢體,硬化后即可達到固定目的,限制斷骨上下端活動,減少疼痛,避免上述并發癥。
骨折或關節脫位復位后,為了維持正確位置,防止移位,也需要用石膏進行固定。有些韌帶或肌腱損傷用石膏固定有助于傷處的康復。一些骨和關節嚴重感染的病人,為了防止受到侵蝕損害的骨骼發生斷裂,或關節固定于不正常位置,日后形成畸形,也常常用石膏將關節固定在適當的位置。
石膏也可用來矯正各種原因引起的肢體成角畸形。操作時先在畸形部位做管型石膏。待其堅固后在成角部位楔形切開,或撐開口子嵌入堅硬的楔子,然后進行矯正;再將石膏重新固定起來,維持一段時間,即可達到治療目的。
根據需要固定的部位不同,骨科醫生可用石膏繃帶制成各式各樣的堅硬的石膏“衣服”,如石膏圍領、石膏背心、石膏褲等,甚至可以做成石膏床。
在做皮瓣、皮管移植時,也需要用石膏來固定特殊的體位。如左腿因外傷缺少一大塊皮膚,骨骼露在外面,有時須用右側小腿上的皮膚來修補。此種修補方法類似藤類植物繁殖的“壓條法”:將修補的皮膚(醫學上稱皮瓣)覆蓋在左腿受傷后的創面上,另一端仍連在右腿上,維持血液供應,以防失去營養,發生壞死;等到修補皮膚與左小腿創面建立了新的血液循環,再切斷與原來右小腿的血液營養聯系(醫學上稱為“斷蒂”)。修補的皮膚建立新的血液循環需時1個月左右,這段時間內,兩腿之間移植皮瓣形成短“橋”,不能隨意活動,以免將沒有生長好的皮瓣牽拉脫落或破壞血液供應。這就須將兩下肢位置固定。此重任也是由石膏來擔任的。
有些病人囚嚴重外傷、感染或惡性腫瘤截去部分肢體,需要安裝假肢。為了使假肢與殘肢吻合緊密,裝配假肢前,常用石膏先做模子,取得殘肢準確形狀,然后設計制作。
近年來,有人對石膏繃帶做了改進,加入少量膠粘劑。這樣使用時不致粉塵飛揚,也不會大量散落、沉淀于浸泡的水中,干燥后顯得更加輕便、牢固。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現在臨床上出現了一些代替外固定石膏的新材料,比如樹脂繃帶,由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制成,它的許多性質與石膏相仿,但又具有更多優點。樹脂繃帶比石膏輕便,包上后負擔較輕,如同穿衣服;它帶有網眼,透氣性好,皮膚包裹于其中不易出汗;長時間浸泡于常溫水中不會變形,故利于隨時清洗,病人甚至可以帶此“石膏”去浴室洗澡。此外,樹脂繃帶如同石膏一樣可透X光,復查方便。當然,與石膏繃帶相比,樹脂繃帶的價格偏高,有的使用起來比較繁瑣,拆除也比石膏麻煩。
石膏固定以后,最好在醫院觀察幾天。如立即就回家的,要注意觀察受傷肢體的末梢循環。每隔一兩個小時看一次,看手指或腳趾有無血發紫,詢問病人有無肢端麻木的感覺。用指尖輕輕按壓病人的指(趾)甲,如放松后很快充血紅潤,說明末梢循環良好,否則應引起警惕。試著扳動傷肢的手指或腳趾,看有無劇痛。如果出現這些癥狀,或發現皮膚起水泡、感覺減退,可立即自行解除石膏,并盡快到醫院復診,以防肢體壞死。如有傷口,傷后三四天疼痛不見減輕,反而加重并伴有發熱,可能是感染,要及時到醫院復查、換藥。
石膏完全干燥固定的時間約為24小時。未定型前,移動病人時要注意保護。石膏下面不能直接墊硬的東西,以防變形、折斷,或壓迫里面的皮膚發生壞死,致使骨折斷端位置移動。應讓固定部位暴露通風,以利石膏中的水分蒸發,促進干固,不宜用衣、被捂蓋。寒冷季節,石膏干固時間延長,可用架子支起再蓋被,或用家用電吹風將石膏烤干。烤時要注意防止燙傷。
石膏固定時間較長,里面的皮膚往往積下一層老皮及污垢,感到發癢不適。夏天因出汗較多,更為明顯。切記不宜用筷子等插入其中搔抓,以免損傷皮膚,引起潰爛感染。拆除石膏重新固定時,亦不宜乘機擦洗,否則再次固定后里面更加發癢難忍。
石膏固定后洗澡不便,可改為擦浴。注意防止石膏沾水變軟,失去固定作用。會陰附近石膏要防止被尿液及糞便污染,臥床患者和小兒患者尤其要當心。襯衣褲要經常更換,保持皮膚清潔。衣袖及褲管應肥大。也可根據傷情改制衣服。如將襯褲患側褲管剪開,裝上鈕扣或拉鏈,以順利穿脫。兩上肢骨折病人,可將馬甲剪成前后兩半,用鈕扣或系帶扣扎,再套上長袖套。手指、腳趾血液供應差,寒冷季節石膏固定后,可縫制棉手套或棉腳套保護。換衣服時,應先脫健側,先穿患側。
骨折患者應睡硬板床或繃緊的棕床,鋪中等厚度的墊子,以利于維持石膏形狀。睡眠時戴石膏翻身不便,家人應予協助。骨折患者一般都要抬高傷肢,促進血液回流,減輕腫脹。要點是整個傷肢超過心臟水平,末端高于近端。
當然,如果采用新型固定材料,如樹脂繃帶,可以避免或減輕以上不適反應。
關節固定的時間久了,其內部、上下肌肉之間,以及肌腱周圍可發生粘連,導致關節僵硬,活動不利。肌肉老是不動也會萎縮,肢體慢慢變細、無力。為了減輕這種情況,骨折復位后4-5天,腫脹開始消退之際,就要開始功能鍛煉。在傷情許可、不影響肢體固定的前提下,適當活動身體未固定部分。固定于石膏內的肌肉可反復做用勁兒、放松的動作。雖不活動關節,卻可增加肌肉力量,防止肌肉萎縮。更換或解除石膏,應按醫生囑咐,不宜自作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