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飛
眾所周知,籃球是一項極具獨特魅力和親和力的體育運動,吸引著眾多體育愛好者為之癡迷,同時它也是高校體育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高校體育教學的發展,如何讓學生在最短時間內更好地學習并掌握籃球技巧,已經成為當前體育工作者的教學重點,同時也是體育教學改革即將面臨的一個重點問題。本人主要通過翻閱與查詢相關的文獻資料,分析了其他運動項目的相關教學模式,總結經驗,并結合籃球教學的自身特點,開展了合作—競爭的教學模式實驗研究,從而找到一種既適應于當前高校體育課堂實際情況,又對籃球教學更為有利的教學模式,進一步增進高校學生對籃球運動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籃球運動技能水平。
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籃球選修課程共有8個班級,總計學生250名,其中男生242名,女生8名,年齡主要分布在19-21歲階段。經過初中、高中階段的體育學習,被研究學生已經對籃球運動有了初步了解,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近80%的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籃球運動技巧,但技術水平參差不齊。
根據隨機抽樣的原則,從8個籃球選修班中抽取出2個自然班,共有學生60人,且全部為男生,每個籃球班人數均等,各有30人;然后繼續通過隨機抽樣的原則確定實驗班與對照班,剩余6個籃球選修班的學生則由任課老師按照教學計劃正常教學。
分組完成后,對這兩組研究對象分別進行實驗前的綜合技能測試、實驗前的問卷調查,并對測試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確保在正式實驗之前,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間無顯著差異,從而做出一份完整的實驗設計方案。實驗中,為嚴格控制非實驗因素的變量影響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實驗班和對照班均由本人親自任教,實驗班學生的籃球技戰術教學采用“合作—競爭的教學模式”,而對照班學生的籃球技戰術教學則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剩下的100名學生。實驗測試的時間為2016-2017學年,共28周。
實驗主要依據抽樣研究原則,通過對實驗前分組確定籃球選修班級的學生展開學習興趣、同伴關系、身體素質、學習態度、籃球技能、意志力以及相關的理論知識等方面的研究測試。
實驗中進程進行異質性分組,展開合作與競爭學習的小組要和展開傳統方法學習的小組有著很大的不同(如表1)。由實驗前的問卷調查以及實驗前的測試結果所得出的結論,按照平均原則對實驗班的學生展開異質性分組,根據學生個性特點、能力傾向、學習積極性、學習水平、技術能力等方面的特質,老師將學生分成5個小組,平均每個小組有6人。所謂異質性其實指的就是各個學習小組的成員在個性特點、能力傾向、學習水平、技術能力等眾多方面都存在著一些具有十分合理性的差別,切記在進行分組的時候必須要注意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均衡性原則。為了能夠大幅度提升合作—競爭的教學模式實驗的成效,以防止小團伙聚集現象的出現,每隔四周就會把當前的學習小組打亂,重新進行劃分成為新的學習小組,讓每個學生都可以獲得更多交流與合作的機會,使同伴關系能夠保持充分的和諧狀態。

表1 合作—競爭小組與傳統小組進行的比較
在進行實驗控制的時候,教師對實驗班的學生采用合作—競爭的教學模式來全面開展籃球教育教學工作(詳見圖1),而對于對照班的學生則繼續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來開展教學工作(詳見圖2)。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要事先對實驗班的學生與對照班的學生告知和講解這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這樣才能保證學生能夠自然地在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下根據老師的要求來開展教學工作。

圖1 合作—競爭教學模式的教學步驟

圖2 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學步驟
教學效果的形成性評價指的是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改進這一單元的教學過程使得教學效果變得更好,從而每個形成性單元之間進行的一種評價。合作—競爭的學習教學模式的形成性評價重點包含有學生自評與教師評價這二個不同的方面,教師評價指的是教師主要針對班級學生的學習興趣、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等方面的進行的一個評價(詳見表2),學生自評也就是要求學生本身根據自己所在的小組合參與合作學習的具體表現以及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的評價(詳見表3)。合作—競爭教學模式的形成性評價在每個學期都兩次,期中、期末各一次,學生形成性評價的得分就是這二次的平均分。

表2 學生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學習興趣的評分細則

表3 學生自評的評分細則
合作—競爭教學模式的評價體系主要有形成性評價(30%)和終結性評價(70%)二種,其中在形成性評價里面的組內評價占有1/5,教師評價占有1/10;終結性評價里面的理論測試占有1/5,技術達標與技評占有1/2(詳見圖3)。

圖3 合作—競爭的學習教學模式的評價結構
在正式進行教學實驗之前,本人對事先分組確定的2個籃球選修班級的學生展開了學習興趣、同伴關系、身體素質、學習態度、籃球技能、意志力以及相關的理論知識等方面的研究測試名,得出了相關結論。
進行實驗前的測試以及進行試驗前的問卷調查結果如下面4個表所示:

表4 兩個班實驗前關于身體素質的測試結果

表5 兩個班實驗前關于理論知識的考核結果

表6 兩個班實驗前關于學習興趣、同伴關系的測驗結果

表7 兩個班實驗前關于籃球技術的測試結果
以上測驗數據都做到了同時間進行比較,完全符合隨機抽樣的原則。通過對這4張表數據的觀察可以發現,兩個班級的學生在身體素質、理論知識、學習興趣、同伴關系、籃球技術這幾個方面測試出的P值全都大于0.05,這就表明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在進行具體的差別性教學之前沒有顯著差異。
2.2.1 實驗班各項技術的實驗結果及分析
在確保實驗教學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沒有顯著差異之后,通過為期28周的實驗教學,實驗班籃球技戰術采用“合作—競爭”的教學模式,對照班則采用傳統模式教學,并再次對學生的專項技能進行檢測,由表8、表9的測驗結果可以看出,兩個班級實驗前后自身各項成績對比均有著顯著性差異(p<0.01),皆完成了規定的教學任務;而通過表10的測驗結果可以看出,實驗班的各項成績都明顯高于對照班,并且差異顯著(p<0.05),說明實驗班的籃球技術技能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班,且內部動機水平亦明顯高于對照班,基本符合并且驗證了孫桂芳等人合作競爭學習對學生的運動成績有顯著性差異的研究結果,支持并驗證了假設三的成立,說明了合作—競爭教學模式教學效果要比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效果更為顯著。可見,合作—競爭教學模式更利于高職院校的籃球教學。

表8 實驗班實驗前后各項技術測試成績自身對比(配對樣本 t)
注:經檢驗實驗班實驗前后各項成績均呈正態分布

表9 對照班實驗前后各項技術測試成績自身對比(配對樣本 t)
注:對照班實驗前后各項成績均呈正態分布

表10 實驗后實驗班和對照班各項技術測試成績對比(獨立樣本 t)
注:對照班實驗前后各項成績均呈正態分布
2.2.2 合作-競爭學習教學對學生學習興趣、同伴關系的影響
在實驗教學前對兩組學生的同伴關系和學習興趣進行了調查,實驗結束后對兩班學生的同伴關系和學習興趣再次進行了測試。由表11的測試結果可以看出,實驗班學生實驗前后的學習興趣、同伴關系情況差異顯著(p<0.01)。由表12的結果看出:實驗班與對照班相比,在學習興趣上兩個班級存在顯著差異(P<0.01),同伴關系融洽程度實驗班明顯高于對照班,差異顯著(p<0.05),由此可以推出實驗班學生在經過合作—競爭學習后,學習興趣得到提升,同伴關系得到改善,也基本支持并驗證了假設一、二的成立。

表11 有關實驗班學生實驗前后的學習興趣、同伴關系調查結果
注:實驗班學生實驗前后的學習興趣、同伴關系均呈正態分布

表12 有關實驗班學生實驗前后的
注:實驗班、對照班學生實驗前后的學習興趣、同伴關系均呈正態分布
合作—競爭的教學模式在體育教學當中取得的教學成效大致有以下三點:
合作—競爭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地解決課堂上存在的效率低下的問題,其是建立在讓學生享受自由討論的基礎上的,從而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自學的主動性,也培養了其自學的能力。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其實并沒有將教師發揮的作用忽視掉,反而是對教師提出了一些更高層次的要求,例如指導能力、組織能力還有創新意識等。
合作—競爭的教學模式最注重的是強調學生之間的互幫互助,而且互幫互助也是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的。在高職學生實行的合作——競爭教學模式,讓廣大高職學生在合作的基礎上勇于競爭,在競爭的同時也不忘合作,從而可以大大地避免上述情況發生,合作——競爭教學模式的學習可以提高學生之間的團隊意識,加強承擔義務的意愿,增強小組之間互相幫助的意識,提高成功率,讓整個團隊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合作—競爭的教學模式的顯著特征就是采取任務驅動、實施情境教學、促進團隊合作、達到共同進步。一個合作小組內必須對每個成員都布置相應的任務,任務之間的那種相互依托形成了每個組員之間的相互依賴,每個組員都必須深刻認識到自己在某種程度上是和其他組員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若是自己的任務沒有完成好,就會直接影響到其組員。這樣的話每個組員都有了自己的任務和自己的價值,就不會輕易滋生懶惰的壞習慣,從而實現共同進步。
合作—競爭的教學模式學習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體育學習的基本需要,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動機;合作—競爭的教學模式學習能夠顯著提高學生體育學習的績效;合作—競爭的教學模式學習能夠通過積極影響體育學習動機進而提高高職籃球選修課學生體育學習績效。
合作—競爭的教學模式學習中,構建一個有效的網絡平臺,使學生適時了解自己的人際情況和社會適應能力情況。在構建體育學習績效評價體系中,各個評價指標的選擇和比例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進行調整,但要考慮評價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建議在學校的網頁上進行網上問卷調查形式,使學生在問卷完成后能及時了解自己的人際情況和社會適應能力情況,同時也為在校教師進行教學科研提供一個有效的網絡平臺。同時,教育工作者也可以繼續探討其它教學方法應用到課后對學生學習績效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