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剛,劉春梅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實現了從所謂“精英的教育”向“大眾的教育”的飛躍式發展。國務院2015年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方案要求加快在我國建設成一批世界級一流大學以及一流學科。預示著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已成為勢不可擋的潮流[1]。當今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方向主要體現在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培養具有全球意識,本專業素質較強且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綜合型人才方面。當前對我國高校國際化水平的研究理論常見,而對于我國潛水人才國際化能力的研究卻相對少見。基于潛水人才海外實習與畢業去海外就職的特殊性,針對這一情況,結合耗散結構理論進行研究,耗散結構理論源自物理學科,該理論應用于我國潛水人才培養還是首次,以亞洲潛水學院為案例,為探究我國潛水人才國際化能力培養提供嶄新的理論方法視角。
亞洲潛水學院在亞洲潛水聯合會支持下,由廣東省屬院校嶺南師范學院以及國家體育總局所下屬的湛江潛水學校聯合創辦。于2016年在嶺南師范學院正式掛牌成立。是世界首創的休閑潛水人才本科學歷層次的教育,立足于休閑潛水方向,以培養潛水人才為主,將逐步擴展到其它潛水等領域。《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中指出要提高我國教育的國際化水平。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以及通曉國際規則又能參與國際事務以及具有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2],至2017年6月,亞洲潛水學院首屆57名潛水方向本科生在以100%、91.2%和100%的比例分別獲得CMAS一星以及二星教練證書(國際奧委會唯一認可證書)和社會體育指導員(潛水)證書。由于國外潛水就業市場發展的比較成熟,一些潛水方向學生畢業后需要到國外實習和工作,其中12名學生實現海外市場就業。基于潛水人才專業的特殊性,潛水人才的培養需要能夠依照國外的風俗習慣,能適應在國外工作學習,在以專業知識為基礎的前提下,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同時基于國際學術的前沿,提高綜合能力 ,培養多種維度的國際綜合能力。早在80年代,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相世界,隨著時代的發展,高等教育國際化變革再次引起高度關注。目前我國高校“雙一流”建設給大學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理清了新的思路,也提出了國際化的標準和要求。為我國潛水人才國際化培養指明了方向,為培養潛水人才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多元化的路徑選擇。
自組織理論建立于20世紀60年代,由耗散結構理論、協同學、突變論和超循環理論組成的一種系統理論。其結構分為平衡結構和耗散結構,其中平衡結構是無需與外界環境進行信息交換就能保持平衡的結構;耗散結構是指通過不斷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才能保持有序的結構。開放的與外界交流的系統,形成的就是進化的耗散結構。系統不能與外界能量進行信息交換的,也就不能形成耗散結構。[3]至今為止許多學者也用耗散結構理論做出了許多科研成果,證明了耗散結構理論除物理領域,應用在其它領域的可行性。順應跨學科理論研究,結合我國潛水人才培養需要依托高校與潛水俱樂部或其它用人單位,進行內外部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因此用耗散結構理論進行分析研究是合理的。系統分析其耗散結構特性及其內部熵流活動,結合我國國情條件下,并從全球視角進行審視潛水人才培養,為進一步完善我國潛水人才國際化培養提供理論支持。[4]
2.2 潛水人才國際化能力培養符合耗散結構自組織演化的四個條件。
2.2.1 系統必須是開放的。
普利高津1969年提出“耗散結構理論”指出通過與外界環境不斷交換能量與信息,且在外界條件達到一定閾值時,轉變成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序的一種新的狀態。首先在不違背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前提下,用ds表示系統的總熵,由系統與外界的熵交換deS和系統內的熵產生diS兩部分組成。系統與外界進行能量交換的同時,從外界環境中引入負熵流dSe,當dS<0 時,遠離平衡態的非線性系統的耗散運動會減少,這時系統會從無序的狀態變會變為有序的狀態,此時稱之為耗散結構狀態。從上述公式可以看出,系統的開放既不能非常小,也不能完全開放。潛水人才畢業后方向為海外市場,因此學習最先進的潛水理論同時深入了解國際社會對潛水人才需求的最新形式尤為重要。通過參加國內外潛水學術方面的交流會議,到外國潛水基地學習交流,通過增加熵流,使人才培訓系統內部發生不穩定狀態,熵流產生質的變化時,形成新的不穩定性系統。再減少熵流,例如我們在學習國外先進理念的首要目標也是以發展和更加完善本土化人才培養為目的的。避免盲目跟風,全盤吸收,要以本土化作為支撐點,以潛水國際化人才培養為突破口,加快地方乃至全國的潛水資源開發。使各影響因子區域穩定狀態,堅持本土化與國際化的辯證統一,我國潛水人才培養才能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2.2.2 系統遠離平衡態
世界文化資源共享是世界范圍內創新人才培養的邏輯起點,在耗散結構理論中,開放系統只有遠離平衡態才能形成有序的自組織結構,才能對系統漲落有敏感性,當系統產生突變,形成一種新的有序結構。由此可見,遠離平衡態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潛水人才在培養進行中單純的中規中矩的理論授課和潛水練習,得不到質的發展。使潛水人才面向社會教育使之個體社會化。其人才培養是有計劃有組織的進行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計劃,整個過程涉及其所在的培養高校以及用人單位等多方面,在整個過程中很多因素是動態且變化的,不但要進行文化傳承,更主要是創新和國際接軌。要使教學系統不斷遠離固有的平衡態,培養學生潛水實踐能力和理論科學素養同時,注重潛水人才全球意識的培養,提高多種維度的國際人才綜合能力,打造具備較強國際競爭能力的杰出創造性潛水人才。
2.2.3 系統內存在非線性作用
物理學家哈肯認為,系統之所以能進行有序的結構排列,是指在控制參量達到了一定的臨界值,在這之后,內部各個子系統產生非線性的相互作用。非線性是一種動力學機制,系統通過復雜性產生和演化,也是連接系統簡單性與復雜性的橋梁。[5]各個子系統之間一定是非線性的,子系統之間彼此存在的無序到有序的過程就是非線性過程。潛水人才培養的整個系統涉及多方面,不可能是孤立的。在培養過程中,遵循東西方文化存在的多元化和融合性特點。在世界經濟文化相互依賴加強的背景下,潛水專業要緊跟行業發展前沿,加強與西方就業市場的互動,在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中更好的發展。系統內部產生由非線性相互作用是系統存在和進化的非常重要的條件 ,因此,應以非線性的觀點看待潛水人才培養的發展,充分接受在其培養過程中,在認知同技術體系構建立過程中,個體知識結構組件能力和個體結構內部與相互之間會產生非線性相互作用,抓住利用這種非線性特征 ,在培養過程中不斷形成耗散結構 ,實現潛水人才的國際能力培養。[6]潛2.2.4 系統中漲落作用
漲落在潛水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分為系統外部漲落和系統內部漲落,在潛水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受到來自外界各種各樣的外來干擾,學校與企業之間、學校與地方之間、學校與潛水行業協會之間基于人才培養而建立聯系而形成對潛水人才培養系統的外漲落。潛水人才國際化培養不是一句空口號,還要與時俱進,重視給潛水教師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挑戰。通過參加國際潛水會議來提高教師的國際視野和雙語教學培養其跨文化溝通能力。學生的個人思維系統的轉變屬于內漲落。亞洲潛水學院通過去國外實習,如泰國潛水勝地實習,產生思維上的新接納,從而有引導學生建立創造性適用于國際化的思維模式。作為一種跨文化的社會學習,學習先進理論知識,汲取先進潛水經驗,需要在與不同的思維模式碰撞中共同學習與進步。相對于我國傳統的常規式思維模式而言 ,已經產生干擾與漲落。
未來高等教育國際化格局的趨勢將繼續發展,現代大學教育打開國門要逐步走向世界已經是趨勢所在,國際化培養方式是目前和未來高校人才培養的趨勢,在繼承和傳播本民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以亞洲潛水學院為依托,努力打造潛水人才成為在國際潛水學術與文化溝通中的橋梁。增強我國整體高校人才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期待我國更多更高水平的現代大學走向世界,這是標志我國的高等教育能否走向世界前列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