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麗

書法,是傳統文化當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種形式,如今書法發展已經進行了三四十年,無論從觀念到筆墨都真正走向了對書史的全面開放,也成為參與階層最廣、人數最多、最具活力的時期,各種書體、模式、花樣已被書家嫻熟掌握,于是進入到一個發展的瓶頸期,如何把書法發展推向深入成了大家需要靜下心來思考的課題。
2018年4月21日,《大觀·書畫家》雜志社、《中國書法報》、深圳書法家協會、深圳畫院在深圳市聯合主辦的“大觀天下”——大觀論壇·書法六十家創作實例研究活動就是在這樣一個書法大背景下應運而生。
本次論壇及展覽由王春新、劉年新、李世俊、陳欽碩共同策展,并由書法界極有影響力的胡傳海、姜壽田做學術主持。活動當日,各界人士、“各路名嘴”齊聚深圳,約二百余人參加了開幕式活動。
上午的開幕式由中書協理事、廣東省書協副主席、深圳市書協主席陳欽碩先生主持,首先由《大觀·書畫家》雜志主編胡傳海先生介紹來自全國各地的學者專家和新聞媒體的嘉賓,接著是深圳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李瑞琦先生、廣東省書法家協會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顏奕端先生、深圳市洪濤裝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楹聯學會副會長劉年新先生分別致詞,尤其是本活動的策展人、原陜西省武警總隊司令、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王春新先生進行了精彩的發言,并明確論壇活動將每年持續下去,贏得現場熱烈的掌聲。最后由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陳金海先生宣布“《大觀·論壇》暨當代六十名家作品展”開幕。
開幕現場熱鬧非凡,名家、名嘴、各界人士齊聚深圳畫院,展覽展出全國60位名家的60余件作品,讓來賓大飽眼福。


大觀·論壇的與眾不同之處就是以60家書法文本出發,從書法多元化層面,展現出當代書家的主體性風格及流派意識,同時,也提供了一個當代書法對話交流的平臺,讓大觀論壇的討論及評價由此展開。
下午14:20大觀論壇準時開始,王春新先生首先介紹論壇籌備情況,陳欽碩先生闡述承辦論壇的意義,接著是胡傳海先生宣讀論壇主旨及發言規則,姜壽田先生擔任學術主持。因時間有限,每人發言濃縮成5分鐘內。
書法理論界人士與書法媒體人齊聚一堂,就60位書家的作品展開深刻的闡述與激烈的討論,討論在宏觀上不僅涉及到書法流派、書法本體、展廳文化、書法群體、書法表現、書壇反思、地域書風、書法融合等諸多方面,在微觀上直接拿展覽作品來剖析其筆法、章法、墨法、繼承與創新。


因篇幅有限,現對每個發言人的重點內容總結概括如下,權當作拋磚引玉吧,具體內容,有興趣的朋友請關注大觀論壇的論文集。
胡傳海老師首先開言,說了我們大觀論壇的規則,因時間有限每個人發言不能超過5分鐘,以六十書家的創作實例為基礎,結合自己的理論觀點,濃縮凝煉自己的語言,盡量做到言簡意賅,一語中的。
王春新老師發言首先明確了大觀論壇的想法來源于胡傳海老師,并評價說胡傳海老師是一個極有思想、創意,做事高效的人,在他手下舉辦的大型展覽及活動不勝枚舉,此次論壇也是他圍繞書法藝術這個主題一手操辦的;同時提到深圳的陳欽碩主席在這次活動中體現的能力及肯定他在深圳書協的作用;最后說到下一屆大觀論壇的接棒人已確定,就是張掖市政府。
陳欽碩老師發言說近年來深圳協助中書協舉辦過很多活動,也積累了不少經驗,感謝大家對他的信任,把大觀論壇交給他們承辦,目前來看,早上的展覽很成功,深圳文化界的很多領導也親自來祝賀,希望下午的論壇也獲得圓滿成功。在后來的學術討論中,他主要簡述了地域書風與深圳書法現狀,并總結了地域書風的要素:一是要有相對集中的地域基礎條件;二是要有一批承上啟下的代表書家;三是藝術觀點和審美標準要基本趨同;四是要有一支相對穩定的創作隊伍。
顏奕端首先代表廣東省書協歡迎大家來到嶺南福地深圳,然后介紹了2017年廣東書壇的工作成效,并肯定繼承與創新始終是書壇工作的永恒主題,同時明確2018年要響應習總書記指出的“藝術家要以服務群眾為天職”這一主旋律,摒棄傳統文人士大夫的“自娛”式的創作,讓書法從廟堂走向大眾、走向社會,舉辦更多的惠民活動,尤其肯定了大觀論壇這樣的活動意義,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學術交流機會。
學術主持姜壽田老師說到書法的史論與批評的重要性,當代書法的高度是由批評家和實踐家共同參與的結果,尤其指出現在的書法批評處于一個無序的、混亂的狀態,只有找到時代的主題,讓理論家、批評家、創作者三方面展開互動,進行合理而恰當的書法批評,才能讓書法有其成長性。
李廷華老師主要對當下書壇現象及趨勢芻議,以曹寶麟先生獲“風云榜”評選中獲“書法批評獎”一事展開述說,提到書家應有道義擔承,又從“流行書風”總結到友誼不礙學術切磋;接著提到官員書家的澹定化成,以及青年書家異軍突起警醒書壇,最后寄言未來書壇技法沉潛與學術研尋應該并重。
吳振鋒老師的發言較長,他的主題是“新時代書法審美的文化向度”問題,他從新世紀書法現狀談起,說到書法國展的利弊,又談到展廳文化喚醒新中國沉睡的書壇,迎來了四十年的大繁榮。接著其論述又回歸到如今的書家第一要務是“尋找自己”,讓藝術回歸本體。最后闡述作為書法文化傳統的繼承,有兩大策略,其一是守常知變,推陳出新;其二是傳承保護,文化守成。
傅德鋒老師簡要闡述了當代書壇多人聯展及個展的特點及現實意義,拿本次“大觀論壇·書法六十家創作實例研究”為例子,說明了群體性展覽的特點及優勢,并提及了張海老師與胡傳海老師在策劃和舉辦規模不同的聯展和個展時,在書壇上形成了的影響不容小窺。
張波老師的主題是“芻議當代女性書法家的創作維度”,他述說到中國書法史大體是以男性為主導的書法流布傳播史,三千余年的書法長河中,女性書法家寥若晨星,所以對于女性書法,他是抱著憐惜心態來對待的。在論述中,他拿林玉梅、胡朝霞、顧柯紅作品來進行風格解析,客觀地評價了她們作品中的優勢與不足之處,體現了一個書法評論家應該有的立場和見解。
毛羽老師則以展覽中翟萬益、張學群、丁申陽、朱培爾、王厚祥及陳海良的作品為例,從筆法、墨法、結字、章法等處細致分析,來闡述當代草書創作的先鋒性和探索性,尤其提到在草書作品塊面上的探索及由塊面組合產生的變化尤值得關注,并贊賞書家通過墨色、塊面以及有意識的留白空白,計白當黑等方面對當下草書創作進行有益的嘗試。
楊勇老師則針砭時弊,提出當下的書法創作現狀,有兩個問題最為明顯,即學者型書家在技術上存在比較嚴重的短板,高明的理論一落實到書寫上則敗筆滿紙;二是專業書家大都遇到了上升的瓶頸,難以突破,甚至寸進尺退。從而提出了書法必須有文化支撐的重要性,未來書法存在文墨互補的無限可能。
林玉梅老師從展覽作品中張宇老師的作品談起當代楷書的創作現狀與發展芻議,評價張宇老師的楷書作品“以行入楷,筆精墨妙”。同時兼及對“全國第四屆青年展”的評析,并總結出此次青年展作者創作情況是重狀態、講意境;重法度、講傳承;重個性、講創新;重文化、講時代性;重章法、講形式;重人品、講書品。

張錫庚老師此次坐著輪椅來參加大觀論壇,讓全體人員肅然起敬,他以王春新、胡傳海、王厚祥、顏奕端等人的作品為例,說出了他們作品的閃光點,又展開談到寫文章與寫書法的不同狀態,并著重說會寫文章的書法人特別值得敬佩,隨后他也提及中青展的情況,并強調書法作品中經典含量的重要性,尤其強調寫字是養出來的,提倡自由自在地自然書寫。
王曉光老師則以陳海良、林玉梅、韓少輝等人的作品為例分別肯定了他們作品中營造的氣息及書寫的趣味性,并圍繞書法永恒的話題——繼承與創新來展開敘述,總結了當代中青年精英創作指向及啟示,并提出當下創作中借鑒傳統方面的不足之處,如對新出書法資源、書跡資料關注借鑒不夠、近年“二王”一路寫法成書壇主流,傳統取法視野顯得狹窄等。最后呼吁出對未來書壇的企盼:張揚主體精神,書寫率性真情。
鄭榮明老師則獨樹一幟地從劉文華、朱培爾、張公者、陳海良等人談到了京派書法的創作傾向,并總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實際上正是“京派書法”的優勢。并判斷在過去的一個個節點,北京不一定是中國書法的中心和制高點,但以當今之勢,薈萃各路諸侯豪杰的“京派書法”,將必然成為中國書法的中心和制高點。
吳川淮老師的發言主題是“當代陜西書風的多元表現”,并對陜西的書法群落的個案進行分析,歸納出陜西書風的三大特點,第一是以帖學為主的表現,深入于二王帖學系統,表現俊雅的一路書風,這一路書風中,王春新、張紅春是其中的代表。其二是碑帖相融的表現---以唐宋法帖入手,匯融碑學的某些元素,在重新解構與翻新中走出新路,這方面以吳振鋒、遆高亮、張勝偉為主。其三是從自學到自適的獨立性,走一條自我的探索之路,獨辟蹊徑,陜西馬河聲現象具有一種特殊的意義。
蔡樹農老師的發言有點沉重,他提到了書家道義擔當的問題,讓我們開始反思,為何我們現在的書家無法與古人抗衡?無法與民國時期的文人抗衡?因為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道德系統、價值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并在短時間內難以修復,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從自身做起,學會懺悔,以寬容心態來接納書法批評,只有這樣,我們的書壇才能良性發展下去。
劉成老師以自身參展作品說起,著重解讀了篆隸作品的評價與欣賞,并指出當前的藝術批評氛圍存在一些問題,常常以世俗化的審美標準攻擊高格調的藝術取向,缺乏客觀與包容。大觀論壇著眼于當前,敢于直面書壇面臨的矛盾與困惑,以書法藝術作為本體,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這本身就是激濁揚清、弘道養正的壯舉。
陶然老師則從自身多年《中國書法》雜志編輯工作的角度出發,總結到從平時的工作來看,美學批評的文章是最少的,因為此類文章是我們藝術的難點、痛點、盲點,而此次大觀論壇以實例研究為主體,這讓她滿懷期待的心情而來。她在發言中呼吁大家對書法要有赤誠之心,多學習王春新老師與胡傳海老師對書壇的擔當精神,也希望更多媒體多多關注論壇的學術成果。
紀松老師的闡述針對地域書風中領軍人物的作用和影響,他的發言博古通今,從歷代典型地域書風中領軍人物的作用與影響,談到當代典型地域書風發展情況,最后總結,地域書風的形成、演變、發展有著一定的地域、人文、歷史等原因,但其中領軍人物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如何創造條件和平臺,讓領軍人物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是值得探討的話題。
車帝麟老師的發言比較簡短,他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例如我們組織的學術討論有多少能讓這些“大師”級的書家真正采納,因為我們的書家絕大多數是很有思想主見甚至有些是固執的,而開誠布公地批評與自我批評說起來容易,真正做到則是個艱難的過程。
張宇老師也是從自身的創作出發,談了談褚遂良楷書風格的書風創作感想,同時梳理了褚書的發展脈絡,并坦言他的書法研習主要側重從整個唐代的文化和整個唐代楷書脈路的角度來理解褚書,并提出書法家應與作家一樣,具備“作品意識”,要有的放矢,只有持續積累才能不斷提高。
賈光老師著重談了金石文字書法創作,前提是解決好識篆、用篆和善于書篆的問題;在金石文字書法創作的具體技法上,則應注重用筆、用墨、結體、章法諸多要素,并指出細節的重要性,注意強化每一字的觀感獨立性、使每一單字的美都能獲得充分展示。
葉韻霖老師則結合自己近年來魏碑學習的經歷,談了自己的感想和體會,從康有為、沈曾植、趙之謙等先賢聊起,總結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以學養書、兼容并蓄、去前賢之狹隘、疏通碑帖交融之道、啟迪來者。并鑒于往事返觀當下書壇,提醒大家凡書法繁榮時期,無不具有開放、融古通今和強烈的創造意識。期待當下書壇有更多博大胸襟和深邃眼光的書法家脫穎而出,再創一個書法藝術的高峰。
薛元明老師以曹寶麟、胡傳海、張學群、朱培爾、馬河聲、王家新、顏奕端等七位書家為例,肯定了他們各自以成熟面目示人,展示出不同的個性特點。同時對當下書法創作個性與共性展開反思,指出目前書法創作所存在的最嚴重問題就是盲目跟風,書風雷同,缺乏個性,另一方面,對于個性過度強調而忽視了共性。
呼吁書法創作不在于爆發力,更在于持久力,如何走的更遠。
王好君老師作為一個企業界的書法家,他的主題則是“淺論草書與性情的辯證關系”,重點說到由于草書的文字辨認性較弱,相較于其它書體而言,其抽象的形體更具思想承載力和情感表現力,與個人性情結合的更為密切,因而其造詣及風格受個人性情的影響。反過來,個人性情也在草書的學習與創作過程中不斷得到改變和提升。所以書家需以修身為基礎,方能在草書藝術之路上抵達更深遠的地方。
張玉林老師是張掖來的公職人員,他從政府的角度說了對于一個城市來說,建設文化設施的重要性,并提到前段時間張掖“風云榜”活動對張掖的重大意義,因此張掖未來會更加重視文化交流,也歡迎更多的藝術家到張掖傳授經驗。
大家結束發言后由姜壽田老師作學術小結,最后由王春新老師與胡傳海老師總結發言,胡傳海老師在發言中引用毛澤東的一句名言,書法創作不能“低頭走路,也要抬頭看路”,我們舉辦論壇的意義就是讓大家邊走路也要記得看路,既要向前看也要回頭看,最后詼諧地說,大觀天下就是讓大家開心的,一句話讓三個多小時的學術探討以輕松愉快的方式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