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提出與應用,越來越多的教師選擇將這種技術運用到日常課堂教學中。對于英語教學而言,傳統的英語教學受技術的限制,在培養學生的聽力及英語朗讀能力的時候,不能給學生演示正規的讀音。通過對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則能夠很好地緩解這種狀況。本文就錄音材料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進行討論。
【關鍵詞】錄音材料;英語教學;應用
【作者簡介】李超,德安縣第一小學。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社會不斷將多媒體技術與其他行業進行結合,促進多媒體技術與行業技術共同發展。對于教育而言,通過與多媒體技術的結合,使得教學課堂更具有活力,教學內容專業程度更高。對于英語教學而言,傳統的英語教學受技術限制,教師無法對學生的口語進行很好地教學及糾正。而通過將英語教學與多媒體技術教學結合,利用錄音手段,就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本文就錄音材料在英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進行討論。
一、課前五分鐘聽力訓練,培養學生的聽力
對于任何一種語言的學習,都可以將語言的學習過程分為“聽、說、讀、寫”四個部分。其中,“聽”部分的學習是四個學習部分中,最難的學習部分。因為,對于傳統英語教學課堂而言,“聽”部分的教學缺失語言環境,且教學效果限制于教師的個人水平。
為改善學生“聽”部分的學習效果,除了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聽力訓練外,還可以利用課前五分鐘,向學生播放相應的聽力材料,以培養學生的聽力。教師在選擇課前五分鐘聽力訓練的錄音素材的時候,可以將選擇范圍適當的擴大,除了課文錄音外,還可以選擇經典的電影原聲或者是音樂。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到英語學習環境中。
二、利用錄音材料進行教學,提高教學課堂的趣味性
利用錄音材料進行教學的最常用方式為,通過錄音設備播放課文內容,并安排學生進行跟讀,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聽及說的能力。并且,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誤認為此種錄音材料的應用方式為正確且單一的應用方式。
但是,對于錄音材料而言,其種類是多樣的,教師應當開發錄音材料與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更好地利用錄音材料。像是對于教材課文中出現的場景,教師可利用錄音材料進行模擬,并安排學生進行場景重現。例如,在初中英語教材中經常出現的電話交談場景,教師就可以利用錄音材料對場景進行模擬。安排學生作為對話中的一方,另一方則是錄音材料,教師通過卡時間的方式,使得課文場景重現。并且,教師還可以找尋比較出名的英語小故事原聲,給學生聽,并讓學生根據自己所聽內容進行故事的講述。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增加英語課堂的課堂趣味性,還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聽力能力及語言組織能力。
三、通過錄音材料,對學生的口語發音進行校準
英語對于我國學生而言,屬于第二語言的學習。因此,在對于英語口語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于單詞發音、句子語調、課文閱讀等方面經常會出現錯誤,但學生自己卻不能夠及時的反應過來。而錄音材料一般是由口語發音較好的教師或者是外國人錄音得到的,錄音材料語調及讀音的準確性較高。對于英語口語的初期學習階段,教師可要求學生跟著錄音材料進行閱讀,教師在一旁對學生閱讀中出現的語調及口音問題進行辨認,學生再通過對于錄音材料相應部分的研究,將自己的發音進行糾正。
針對于口語能力達到一定程度的學生,教師可利用錄音設備,錄取學生的朗讀內容,再通過播放,讓學生自己找尋自己閱讀過程中出現的發音問題及語調問題。對于口語學習而言,對于文章的朗讀是最基礎的階段,有感情的朗讀才是口語訓練最終目的。但是,對于一般的錄音材料,朗讀語調過于平穩,且文章內容較為簡單。為了培養學生對于英語口語中情感詞的掌握程度,教師可組織安排學生學習英語歌曲。歌曲是最能夠表達情感的語言表達方式。因此,學生通過對于英語歌曲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情感語調的變化。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教師可搜集英語短詩,在對學生進行初步的語句分析及情感分析后,由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并對學生的朗讀內容進行錄音。最后,教師和學生一起賞析學生的朗讀內容,并對朗讀過程中的語調及語氣進行分析。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極大的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能夠幫助學生在以后的英語學習過程中,能夠更好地掌握到課文所要表達的意思,并增加了英語課堂的課堂學習趣味性。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于錄音材料的應用,不僅能夠加強英語課堂的課堂學習趣味性,還能夠對學生的口語發音進行糾正,使得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進行提升。盡管,錄音機在多媒體教學設備中并不屬于先進的教學設備,但通過教師對錄音機功能及錄音材料的合理應用,能夠使得英語教學課堂更加生動,同時取得更好地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梁元.真實錄音/錄像資料在英語口譯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2,01(2).
[2]康利榮.精聽在大專英語聽力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大學教育, 2017(6):79-80.
[3]郭美蘭.如何在英語聽說教學中靈活運用影視材料[J].考試周刊, 2016(97):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