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熒
待遇、交通、住宿、辦學條件、學生思維……這些看似平常的問題卻成了輪崗教師無法繞開的話題。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讓教師們更放心、更主動地參與到輪崗交流中來?記者調查發現,許多縣市區采取先行先試的方式,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有益探索,嘗試多舉措、多元化助推教師輪崗交流工作縱深開展。比如,吃住行、評先評優、干部提拔、職稱評定等方面都有所傾斜。
改善辦學條件 解決吃住難題
相比城區學校,農村學校辦學條件普遍較差,硬件設施落后,勢必會影響教師交流到這些學校的積極性。一些單位“軟”“硬”兼施,為教師輪崗交流的順利實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江華瑤族自治縣碼市鎮碼市中學距縣城有4個多小時車程。該縣教育局工作人員唐世日曾在該校支教,“當時的學校教學設施十分落后,連多媒體都沒有,現在完全變了個樣,每間教室都安裝了多媒體,隨時可以用現代化設備教學。”
碼市鎮的竹市完全小學、中和完全小學等學校,現代化教學裝備從無到有。如今,該縣75所以上完全小學都有多媒體,城區老師在農村學校也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了。
2017年,該縣周邊學校老師胡永春來到與廣東交界的竹市完全小學進行輪崗交流,“現在偏遠的學校也可以常常用多媒體上課,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眼球。”他表示:“圖文并茂的多媒體教學可以讓農村孩子較為迅速、輕易地掌握課文內容。”
株洲市天元區作為我省最早實施教師輪崗的地區之一,在解決輪崗教師的吃、住問題上進行了一些探索。2015年,該區在三門鎮、雷打石鎮和群豐鎮部分偏遠學校,投資918萬元,建成108套教師公租房,免費讓教師入住;從2017年起,天元區率先為農村學校教師提供免費午餐。這些舉措改善了天元區鄉村教師的工作和生活條件,讓更多的教師安居樂教。
40多平方米的教師公租房簡潔而溫馨。來農村學校輪崗交流的晏玲老師說:“入住教師公租房,讓我有了家的歸屬感。這里配備了必要的生活設施,基本上可以拎包入住。”提起學校不少教師幾十年的走教生涯,晏玲憶苦思甜:“以前從家到學校開車最快也要1個小時,現在從辦公室走到教師周轉宿舍只需要5分鐘。”
建立補償機制 提高工資待遇
教師輪崗交流短則1年,長達3年,作為一項長期任務,光靠“自覺”和“奉獻”是不夠的,要想解決教師從城鎮到鄉村輪崗交流的后顧之憂,就需要建立合理的補償機制。
記者從瀘溪縣教體局獲悉,為了引導和鼓勵城區教師向農村流動,瀘溪縣在經濟待遇上向農村教師傾斜。2009年以來,瀘溪縣在全國率先實施農村片村小教師生活補助制度,并逐步將農村片村小教師生活補助提高到了每人每月1200元,農村中心完小、農村初中教師生活補助提高到了每人每月400元。該縣還從教師績效工資統籌中每月獎勵片村小教師200元,獎勵農村中心完小、鄉鎮中學教師100元。這樣一來,農村片村小教師每月生活補助達到1400元,農村中心完小(含初中)教師每月生活補助達500元。
同時,該縣每學期結合輪崗交流教師德、能、勤、績、廉等方面表現,并根據期末考核結果,對輪崗交流教師發放工作補助、交通差旅費補助;將湖南省教育廳撥付給該縣的校長教師輪崗交流工作經費40萬元分配至全縣13所中小學校,用于教師輪崗交流工作經費。據統計,2017年,全縣落實農村教師生活補助1121萬元,惠及教師2090人。
與瀘溪縣一樣,祁陽縣在教師待遇上下足了功夫。據了解,祁陽縣除發放配套的補助外,該縣財政還對八寶鎮內下區域學校、黃泥塘鎮九州完小等17所特別偏遠的學校教師發放特殊津貼每人每月1000元以上。該縣部分學校甚至出臺了單獨的獎勵方案,對輪崗教師進行考核獎勵。
祁陽縣長虹街道明德小學校長陳艷瓊介紹,上個學期,學校派出3位老師去農村學校支教,除享受學校的部分待遇外,每個學期還給予老師一定的交通補助,在評職稱時,對輪崗交流的教師實行最高的量化積分和支教加分,“讓輪崗教師享受經濟和政治上的雙重待遇。”陳艷瓊說。
推行縣管校聘 共享優秀教師
據了解,一些城區教師到農村輪崗,多安排在鄉鎮規模較大的中學或中心小學、完全小學等,真正缺編少員的農村偏遠小學、村小教學點等,對輪崗教師的吸引力不強,村小教學點教師隊伍老齡化嚴重,形成了“春風不度村小關”的輪崗怪象。在學科結構方面,美術、音樂、體育、英語、書法和計算機專業教師明顯不足,一些城鎮學校落實以上課程安排尚有難度,再派這些學科的老師到農村學校輪崗交流就更顯力不從心了。而且,城鎮學校教師到鄉村學校輪崗,從事同樣的教學工作卻比鄉村學校教師待遇更豐厚,“同工不同酬”,產生了新的教育不公。
“實行教師輪崗交流制度,無疑成為撬動師資均衡發展的第一根杠桿。而這中間最核心的是政策的直接實施者——教師,教師的能動性直接左右政策的成功。”湖南理工學院蔡吉躍教授對教師輪崗交流有過較長時間的研究,他表示,要讓這根杠桿繼續發揮均衡作用,讓這一制度更好地實施,并真正落到實處,要科學制定教師輪崗交流方案,建立、健全教師輪崗交流長效機制。
記者注意到,一些縣市區開始釋放出關于教師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的信號——推行縣管校聘,如株洲市天元區、長沙市望城區、益陽市赫山區等,將有效破除縣域內中小學教師輪崗交流體制機制障礙,推動城鎮優秀教師向薄弱學校流動,有力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2017年10月,祁陽縣委常委議教會上提出要進行教育體制改革,推行中小學校教師縣管校聘試點工作。結合祁陽縣的實際情況,該縣教育局草擬了《關于推進中小學校教師縣管校聘改革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目前文件已下發至各學校,征求教師的意見。
祁陽縣教育局教師股股長李宏介紹,實行縣管校聘后,教師由“學校人”變為“系統人”,推進教師全員競聘上崗,實現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轉變,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打破“能進不能出,能近不能遠”的慣例,全面建立教育人事管理新機制。“到那時,教育輪崗交流將更加制度化、長效化。”李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