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芬
為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教育部等四部委今年2月底聯合發文開展專項行動,治理校外培訓機構存在的“超綱教超前學、強化應試、組織中小學生等級考試競賽”等行為。時隔一個多月,教育部辦公廳再次發文,旨在加快推進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工作。
治理工作以雷霆之勢在全國鋪開。但記者近日調查發現,不少家長在表示支持的同時,卻依舊帶著孩子勞累奔波,參加各類學科培訓班。
為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教育部等四部委今年2月底聯合發文開展專項行動,治理校外培訓機構存在的“超綱教超前學、強化應試、組織中小學生等級考試競賽”等行為。時隔一個多月,教育部辦公廳再次發文,旨在加快推進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工作。
治理工作以雷霆之勢在全國鋪開。但記者近日調查發現,不少家長在表示支持的同時,卻依舊帶著孩子勞累奔波,參加各類學科培訓班。
學科培訓依舊火爆
4月14日,記者在位于長沙市芙蓉中路某奧數培訓機構看到,上午9點,教室里已熱火朝天地開始上課了,孩子們坐在教室前面上課,后面坐著同樣認真聽課做筆記的家長。該機構只有奧數培訓一項,覆蓋小學一年級至六年級。20間教室,從早上七點五十分至晚上九點分5個時段上課,基本上是兩個小時一輪,輪班上課。
初步估測,僅這一個教學點,周六一天就開了100個不同的班,而該培訓機構在長沙設有4個教學點。
位于長沙市天心區的某英語培訓機構場面同樣火爆,學生小的只有兩三歲,大的十六七歲,班級設置從啟蒙班跨度到高考沖刺班,有標準班12人、小班6人,甚至一對一、純外教等不同教學形式,其收費不一。這種英語培訓不僅周末開班,平時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和晚上都有排課。而每個周末,也每天分5個時段上課。
還有一種培訓機構是專門針對六年級學生小升初階段開設的,稱可指導學生通過考試優先進入名校,就更為火爆。
層出不窮的培訓機構、形式多樣的培訓形式博得家長百般青睞,已經瘋狂占據中小學生的大部分業余時間。記者調查發現,三年級以上的孩子85%以上都參加了3個以上的培訓班,其中僅20%的孩子出于興趣所至,大部分的孩子聽從父母安排。
“不補課心里很不踏實”
“我小孩今年就該小升初了,周末不補課我們心里很不踏實!”家住長沙市砂子塘社區的張女士說,雖然現在長沙市已經執行“公辦不擇校,民辦不擇優”政策,但人家的孩子都在學,自家孩子不學內心不安。
張女士還表示,即便補課對升學沒用,但進入初中后還有入學考試。她也一直希望給孩子減負,“可考試出題又不全在教科書范圍內”。
對于相關部門聯手整治校外培訓班,不少家長表示支持,自稱送孩子補習屬無奈之舉。其中一位家長的話更是道出了許多家長的心聲:“現在優質(名校)資源稀缺,考試成績高出一分,名次就可能拉開很大差距!不補不行啊!”而對于為什么還要繼續給孩子報補習班,更多的家長表示,補習總歸是沒有壞處的,多學點知識,將來總是用得著的。
中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張少雄表示:學生和家長都有實現“名校夢”的夢想,課外補習又確實短期能對學生學業成績有所提高,這種需求雖屬無奈之舉,卻不可避免。
從事10多年英語培訓工作的安娜說,盡管自己崇尚西化的自由式教育觀,但她的培訓機構對英語的培訓到了高年級還是以教授學科基礎知識為主,因為家長在乎的是孩子參加培訓后,考試成績是否能提高。
家長需要去除盲目跟風
補習班之所以成為一種潮流,家長之間的攀比是很重要的原因。有媒體分析認為,隨著新媒體的普及,信息獲取與交互越來越便利,家長們通過“互通有無”,進一步放大了群體焦慮。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主管人士認為,即便新高考制度在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公平科學選才等方面改革,志在打破“一考定終身”,破除“唯分數論”等弊端,也無法短期內改變家長和社會的“唯分數論”心理。升學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雖然學校在不斷改變評價體系,但都是以分數為基準,分數帶給家長的焦慮并不會短期內因此而改變。
此前,有教育人士接受采訪時呼吁:“校外補習不是絕對不好,關鍵是要去除盲目性,要在孩子有興趣的前提下、基于全面發展需要而進行‘學有余力的補習,而不是建立在焦慮的基礎上跟風攀比,為了補習而補習。”該教育人士還特別強調,家長不要把這種焦慮情緒傳遞給孩子,要讓興趣成為孩子學習的原動力。在補課這件事上,理性不要缺位。
改革需要一個過程,難剎的補習風能否隨著高考制度的改革有所改觀?同樣需要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