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2018亞洲藝術品金融論壇(第三屆)暨藝術品金融的商業模式與創新高峰論壇”于上海國際會議中心成功召開,數百位來自全球藝術、金融投資、高等教育與研究行業的專家學者出席了此次活動。
本屆論壇由亞洲藝術品金融商學院(Asia Institute of Art& Finance)主辦,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中國文化金融50人論壇協辦,上海自貿區國際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及惠裕全球家族智庫、家族辦公室雜志支持舉辦。
亞洲藝術品金融商學院創始人范勇先生表示:“以‘藝術品金融的商業模式與創新為主題,本屆論壇旨在通過學術研究和商業探索的雙重視角,對國內外藝術品金融產業的創新模式展開深度探索、專業分析及理念分享,以進一步促進我國藝術與金融產業的融合創新。”
一系列“文化藝術+”的背后,反映出的是近年來國人日益漸長的精神消費需求及日益興盛的文化氛圍;另一方面,在我國經濟改革縱深的發展態勢下,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行業也正不斷創新,通過資金融通為盤活數萬億表外藝術品資產提供了有力支撐,并在增量投資和藝術財富管理等領域發揮日益重大的推動作用。可見,藝術品市場正和金融市場碰撞出越來越多的火花,藝術品金融行業順應時代需求而生。
亞洲藝術品金融商學院名譽校長程天權在發言中表示:“所謂盛世搞收藏,藝術品金融和藝術品交易在中國逐漸被大家看好,說明人們對中國經濟長期走勢充滿信心。”
藝術品金融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也將成為歷史的必然趨勢,并對“美力經濟”的推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新科技的融合發展對藝術品金融的創新功不可沒。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副院長西沐表示,有了云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助力,藝術品交易過去常常面臨的道德風險問題也將得以解決,從而能為更多的人打開玩轉藝術品金融的大門,前景可期。
不過,雖然藝術品金融正伴隨著人們物質財富的積累及精神消費的需求迅速崛起,但仍然方興未艾。由于缺乏合格專項領域人才,往往造成了市場魚龍混雜的局面:在我國數百所高校中僅有少數開辦藝術管理和文化管理相關的專業;而我國800多萬金融從業人員中,具備藝術品專業知識和藝術品經營管理能力的人才更少之又少。
范勇先生在論壇主旨演講中指出,人才的缺口成為了當下我國藝術品金融行業創新發展的一大挑戰,從而人才培養才是‘撬動文化藝術+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培養人才,改變藝術金融生態,是一個長期,且具有歷史責任和社會價值的事業。“最近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在全國人才大戰烽煙四起的時候提過一句話‘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這其實也是亞洲藝術品金融商學院未來希望協同的國家戰略,填補上海作為國際文化金融中心建設過程中人才培養的一個空白。”
范勇先生介紹,AIAF目前開設了六大課程體系,分別是“全球藝術金融家課程”、“藝術金融青年領袖課程”、“藝術品財富管理課程”、與上海大學合作的“藝術金融MBA課程”、“國際藝術品評估認證課程”以及企業高管定制培訓系列課程。通過“沉浸式”創新教育模式,進一步推動跨界人才的培養。
范勇先生表示:“藝術品金融的商業模式創新和人才戰略的助力息息相關,而藝術品金融人才的教育更加離不開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創新。屆時,AIAF 還將在創立人才培養模式的同時,建立與產學研融合的機制并建立藝術品資產評估體系;在藝術品金融的相關產業領域,還將與藝術品保險公司、藝術銀行、大數據平臺等展開多層次的探討與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