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凱麗 張巧軍
胡適主張,“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史料實證是高中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要求之一。鑒于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培養在高中歷史教學變革中的重要作用,不少從事歷史教育工作的專家、學者以及一線教師都對其開展理論研究并進行實踐探索。不少教師注重史料在歷史學習中的作用,而且形式多樣:如文字、圖片、視頻等。前人的研究成果對于如何培養史料實證素養起到了推動作用。但還存在不少問題:一是過于倚重補充史料,忽視教材在歷史學習中的重要地位;二是課堂使用史料數量過多,學生缺乏必要消化時間,使史料實證流于表面;三是對史料的科學性未能引起足夠重視,甚至出現偽造史料的做法。那么如何精選史料入歷史課堂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呢?基于此,筆者將微觀史學引入歷史課堂,旨在以微觀史學的角度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
所謂“微觀史學是相對于宏觀史學而言的一種歷史研究方法,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興起于意大利,并在法國、德國、美國等地得到發展”[1]。它“不把注意力集中在涵蓋遼闊地域、長時段和大量民眾的宏觀過程”[2],而是“著重研究歷史過程中的微小群體和個人及其思想、意識、文化、習俗等內容,并以此為基礎來闡釋個人和群體與周圍環境關系的歷史研究理論和方式”[3]。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微觀史學的援引和運用是解決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關鍵之舉。基于此,筆者將以“維新變法”這一知識點為例,援引陳旭麓先生《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的史料,從微觀史學的視角重新認識“維新變法”,以此達到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目的。
一、精選史料:以小見大
【片段一】《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關于譚嗣同的記載
人民版必修三專題三第一課《順應世界之潮流》一課,以“向西方學習”為主題,分別從“睜眼看世界”“維新變法”“走向共和”三目介紹了近代中國學習西方的潮流。顯然,教材一課的容量是有限的,故對于維新變法主要人物的介紹也是有限的。對于一些問題,學生難以通過教科書內容的勾畫、閱讀來簡單化地解決。只有基于史料實證,才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學習觀,知道歷史不是隨意編纂的,應是基于歷史真實撰寫的。基于此,筆者試圖從微觀史學的視角精選陳旭麓先生《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的部分史料,以小見大,重新認識譚嗣同。
人民版教材對譚嗣同的描述:“譚嗣同屬于維新派中的激進派。他對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和綱常名教進行了大膽的批判。他憤怒地譴責專制君主是‘大盜號召人們沖破君主和倫常的網羅,同封建束縛徹底決裂。”[4]
陳旭麓先生《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記載:“在戊戌變法的諸君子中,譚嗣同的思想遠遠在走在時代的前面。……‘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圣主。在他舍生赴死的選擇中,既有信念的感召,也有君恩的感召”。[5]
由此可見,教材對譚嗣同的描述過于堅硬,學生難以理解譚嗣同的個性。同時,教材因篇幅限制并不能更多地分析譚嗣同的內心世界,單單依靠教學內容容易使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識平面化和單一化。基于此,為了豐富譚嗣同的人物形象,筆者精選《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一書中譚嗣同與康有為訣別時的話,分析譚嗣同的個性心理,認識到譚嗣同和普通人一樣,帶有社會的烙印,揭示歷史的復雜性。可見,精選細節史料,以小見大,從微觀中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剖析,可以充分理解歷史人物的行為,以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
二、精確設問:見微知著
【片段二】《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關于“公車上書”的記載
如何恰到好處、落到實處地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除了精選細節史料外,有效地運用精選的史料至關重要。為達到這一目的,教師精確的設問尤為關鍵,有效的設問不僅可以引發思考,亦可以培養能力。例如筆者針對下面精選的一則史料,可以設置如下的問題鏈以引發學生思考,見微知著。
“1898年5月,‘梁啟超等聯合舉人百余人,聯署上書,請廢八股取士之制。書達于都察院,都察院不代奏;達于總理衙門,總理衙門不代奏。當時會試舉人集輦彀下者將及萬人,皆與八股性命相依,聞啟超等此舉,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謠言,幾被毆擊”[6]
問題設計:
根據上述史料,分析梁啟超上書時受到了哪些人的阻撓?
根據上述史料并結合所學,請問這些人為什么如此阻撓?
根據上述史料,這些人的阻撓有結果嗎?你從中領悟到了什么?
上述材料具體生動地記錄了維新派上書時被舉人毆打的情況,描述得非常真實形象,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回到歷史現場,使其身臨其境,對此場景吃驚,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通過這個場景的選取以及精確的問題鏈設置,使學生可以深切體會到改良的阻力,理解近代中國變革的不易。精準地引入微觀史料到歷史課堂中,并收獲出乎意料的效果,設置的問題尤為重要。設置問題切忌大而難,應設計具有不同層次、環環相扣、層層推進的進階性“問題鏈”,從而降低理解難度,引導學生循序漸進,由簡到繁、由易到難,逐漸接近歷史真相。“求真求實是底線,價值是歷史課堂的靈魂,歷史教育的終極目的是用價值來引領學習者、服務學習者的人生。喪失了價值的引領,就喪失了課堂靈魂。”[7]
三、精細思辨:原始見終
【片段三】《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關于康有為的記載
人民版必修三專題三第一課《順應世界之潮流》一課主要以人物的思想為主,教材生硬地呈現人物的思想,顯然學生難以理解。故僅僅運用教材的內容解決教學難題,一方面對于教師的水平要求極高,另一方面學生的興趣難以激發。基于此,歷史教師應充分了解學情,了解不同的學生的知識和能力,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但如何做到有效且有趣地處理這課內容考驗教師的教學能力。基于此,筆者大膽植入微觀史料帶動學生參與課堂,幫助學生理解康有為的主要思想,取得異曲同工之處。針對收集到的史料,筆者做如下處理:
(一)“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8]
(二)“購船置械,可謂之變器,不可謂之變事;設郵使,開礦務,可謂之便是,而不可謂之變政”[9]
(三)“今上圣明,必有復辟之一日。余受恩深重,無論如何不能忘記,惟有鞠躬盡瘁,力謀起兵勤王,脫其禁錮瀛臺之厄,其他非余所知”。[10]
問題設計:
根據材料,概括指出康有為的主要思想主張?
結合所學,采取小組合作方式,討論康有為為什么會有材料三的想法?反映出什么?
史料實證不僅需要精選史料,精確設問,同時還應該要求教師精細地組織課堂思辨。而微觀史學講究“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可幫助學生突破思維障礙,引導學生從小視角解讀歷史,以適應中學生的認知水平,構建符合中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的教學模式。這正反映了微觀史學的獨到之處, 也是熱衷于分析結構和長過程的宏觀史學難以做到的。筆者尊崇創設自由民主的探究氛圍,留給學生足夠的探究時間和空間,重視小組合作,強調整體參與、獨立學習和合作學習,并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國際大環境、將對個別現象或細小事件的敘述與宏觀過程的評定聯系起來、用微觀史學的分析研究方法, 對維新變法的歷史乃至整個中國近代外交史提供了有益的補充說明。讓學生重溫歷史的同時,超越教材,超越歷史。
綜合上述,從“精選史料,以小見大”、“精確設問,見微知著”、“精細思辨,原始見終”等三個維度可實現在微觀史學的視角下對史料實證素養的有效培養。讓學生感受“管小可窺天”。微觀史學下史料的有效開發和運用可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史料實證意識即是證據意識,歷史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歷史意識是歷史教學的靈魂。無論人民是否認識到它的存在,它都存在著”。[11]故此,在微觀史學下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一方面符合滿足學生對歷史課堂的興趣;另一方面亦可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體現高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注釋】
[1][3]王傳奇:《微觀史學對歷史研究的利與弊》,《社會科學家》2013年第8期。
[2]陳啟能:《略論微觀史學》,《史學理論研究》2002年第1期。
[4]朱漢國:《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第三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頁。
[5][6][8][9]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71、171、168、168頁。
[7]趙劍鋒:《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抗日戰爭>教學設計及實踐》,《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2016年第2期。
[10](日)近衛篤麿:《近衛篤麿日記第2卷》,日本:日本鹿島研究所出版社,昭和四十三年六月版,第184—185頁。轉引自白壽彝:《中國通史》(第11卷近代前篇(1840-1919)下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72頁。
[11]趙亞夫、張漢林:《歷史意識及其在教學研究中的位置——圍繞歷史教育學的問題與思考》,《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