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燦華 衛 平
教育部文件《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指出:各級各類學校要從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出發,把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要求落實到各學科教學中。而利用數字化教學媒介建立起來的微課模式,在實際教學中運用得越來越廣泛。本文擬從選題立意、史料運用、講解分析、配套資源等方面談一談如何利用初中歷史微課程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一、初中歷史教學要重視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新修訂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提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五項內容,即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何成剛博士認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1]
現行初中歷史課程標準《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由于修訂時間較早,雖然暫無核心素養這一概念,卻指出:歷史課程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人文性,要以人類優秀的歷史文化陶冶學生的心靈,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歷史,正確理解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高人文素養。同時,在“課程基本理念”和“課程設計思路”兩部分中,都明確提出了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并把其作為宗旨和出發點。
在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過程中,初中歷史教學與高中歷史教學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兩個學段的教學圍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體系,承擔著不同程度的要求。因此初中歷史教學也必須注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
從目前的考試評價來看,初中歷史教學也不能忽視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中考作為學業水平考試,既是初中歷史教學的終極性評價,也是高中學段學習的選拔性考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必然能在試卷中得到體現。
從近幾年中考來看,目前較難的題目考查的基本上都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給我們的警示就是教學中必須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放在突出位置。2015年中考第16題,結合材料反駁錯誤觀點,這是考查正確的歷史價值取向,需要學生把歷史事件放在歷史的環境下進行分析,同樣也要求學生具備時空觀念。2016年中考題第7題,擴張路線圖考查阿拉伯帝國涉及核心素養中的時空觀念。2016年17題要求從提供的《全球通史》目錄節選出發,分析西方據優勢地位的影響,概括世界近代歷史發展的主要趨勢。本題既涉及歷史解釋,同時還在考查全球史觀抑或文明史觀。以上諸題,均為失分較多,學生公認較難的題目,這恰恰說明了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科核心素養的缺失。
綜上所述,無論是育人還是為高中學段輸送合格學生,初中歷史必須注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
二、利用微課程培養初中學生學科核心素養
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課程改革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改進教學方式,適應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微課程是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與歷史教學的融合手段,在課程改革中發揮重要作用。微課程,短小精悍,其碎片化的特點,適合學生自學單個知識點,同時輔以任務單、檢測練習,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如何利用微課程培養學科核心素養呢?
1.選題立意要突出核心素養
筆者在微課《鄭和下西洋》中,為使學生正確把握西洋概念,明確鄭和遠航的路線范圍,采用動態地圖展現的方式,直觀展現,把圖與史結合起來,突出時空觀念。為使學生理解鄭和下西洋體現的和平外交理念,分段播放視頻片段《艱難航程》。材料體現的是鄭和船隊官兵在印尼爪哇島被西王誤殺。中間提出問題:“鄭和的船隊成員被誤殺,鄭和該怎樣做?”以激發學生思考,滲透和平外交的理念。通過這樣的設計,突出價值取向。明確選題立意,使得微課程的主題更突出,在核心素養的培育中,實用性更強。
2.史料運用要服務核心素養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對于一個歷史現象,要盡可能采取設身處地的態度和基于同情之理解(陳寅恪先生語)的原則去認識和分析。要實現這一點,一個有效的策略就是師生共同回到“歷史現場”,盡量地接近歷史真相,以獲取更多有價值的歷史知識,如此學生才能在“過程與方法”中得到能力與價值觀的提高。要回到“歷史現場”,就必須借助于史料。[2]
微課程由于其視頻時長的限制,自然不可能采用大段史料,需要教師精選史料,挖掘史料。如筆者在微課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為讓學生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內涵,引入《1982年中央一號文件: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關于包干到戶性質的材料,“目前實行的各種責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額計酬,專業承包聯產計酬,聯產到勞,包產到戶、到組,包干到戶、到組,等等,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材料以列舉的方式明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內涵,出處權威。
充分運用史料,深挖歷史細節,論從史出,實際上是史料實證意識的培養。微課程中的史料可以是文字史料,也可以是視頻材料,比如紀錄片,形象生動,還可以是歷史細節,小中見大。這需要教師廣泛閱讀,提取史料,或者在拓展資源中提供多樣的史料,供學有余力的學生閱讀思考,有助于學生培養歷史理解和歷史解釋的能力。田耕老師曾提出史料實證教學的幾個原則:科學性、啟發性、形象性、適度性。[3]我想,微課程中史料的選擇與運用也是適合的,除此之外,還要注意史料的信度。
3.微課設計要滲透學科特點
歷史發展的邏輯性與規律性是歷史學科的特點,圖史結合是歷史學習的方法。歷史微課程自然不能脫離歷史學科學習特點。
在微課程《“日不落帝國”在印度》中,筆者為體現圖史結合的學習方法,充分運用“日不落帝國”示意圖(動態flash和靜態示意圖)、印度地圖、圖表,緊密結合地圖、圖表講解;并且把圖片、圖表放在頁面的左側,文字要點展示在頁面右側,有意識向學生滲透圖史結合的學習方法。
再如:微課——《圓明園的火是為了掩蓋搶劫的罪證嗎》運用史料,層層推進。首先依據課本相關史料介紹,指出搶劫本身不會帶來大火。然后依據五則史料,分別設問。巴特勒上尉是如何評價火燒圓明園這件事的?圓明園放火的舉動是出于什么原因?焚燒圓明園的借口是什么?這樣的論斷存在什么問題?焚燒圓明園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以層層遞進的問題設計,引導學生分析材料。在提升學生閱讀史料能力的同時,從史料中獲取信息,進而理解歷史的能力,落實了核心素養中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目標。
微課程具有碎片化學習的特點,但不是知識的碎片化。在微課程設計中,要努力體現歷史的邏輯性和規律性,建構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既要以相互聯系的教學內容為基礎,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也要注重方法與能力的滲透,以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4.微課講解要注重價值取向
歷史學科的最終目標是育人,歷史微課程自然要注重正確的價值判斷,具有思辨性。
在微課程《火藥的發明與運用》中,筆者以師生互動的形式進行學習。通過對電影《見龍卸甲》片段中錯誤史實的描述引出知識點,進而出示遞進性問題,逐步展開討論。火藥除了應用于軍事,還有哪些作用?很多現代新式武器的雛形在古代就已經出現。這些新式武器的發射原理和古代的突火槍發射原理一樣嗎?火藥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的戰爭,把人們從冷兵器時代帶入熱兵器時代。你能說一說火藥在戰爭中的具體作用嗎?你認為火藥的出現是天使還是惡魔?
四個具有開放性且呈現出梯度的問題,避免了教師單向的講授;而且通過情境,促使學生自學,引導學生探究火藥發明的影響這種辯證性思維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滲透正確的價值取向。
例如:微課《綏靖政策》注重從中挖掘啟示,聯系史實從富國強兵提高綜合國力,友好交往維護國際穩定,靈活外交促進世界發展的角度汲取教訓。這體現出歷史的學習與探究應該關注現實,服務國家的強盛、民族的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這實際上是對家國情懷目標的落實。家國情懷作為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必然要求微課程注重正確的價值導向。
5.配套資源要落實核心素養
微課程中,視頻資源是主體,但也不可忽視配套資源,即自主學習任務單、進階練習。任務單起引領作用,進階練習起檢測作用,可以說連同微課視頻資源三位一體。現實中,很多微課無論從主題設計還是視頻呈現,都很優秀;進階練習緊扣微課主題,練習難度既能分層,練習形式也題型多樣。但是自主學習任務單卻設計簡單。
自主學習任務單起到指引學生學習方向的作用,學生利用微課程學習形式是自學,實際上是任務驅動、問題導向。任務驅動、問題導向要求把任務單本身創設成一個目標明確的學習情境,通過把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和其他知識點轉化為問題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師設計的自主學習任務單就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發現規律的路徑。因此作為歷史微課程,必須在自主學習任務單的設計中突出歷史學科的特質。
例如:微課《蘇聯新經濟政策》的任務單很有特色。任務單中預告了本微課的學習形式,明確了學習任務。任務單預告的學習形式是:(一)出示兩則材料,了解新經濟政策出臺的背景;(二)列表比較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的內容;(三)識讀數據,認識新經濟政策的成效;(四)在上述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退一步,進兩步”的含義;(五)啟發學生認識新經濟政策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有何啟示。任務單明確的學習任務是:1.了解新經濟政策的背景、內容、成效、影響和啟示;2.對比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的內容;3.理解新興經濟政策“退一步,進兩步”的含義。
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對學習有了期待,能夠按圖索驥;同時體現了過程與方法的要求,使學生能把握時序與地域、原因與結果、延續與變遷、聯系與綜合,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新經濟政策的理解與解釋。
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黃牧航教授結合核心素養的概念明確了教師專業發展的五個方面,提出了“勝任特征”;提出了教師培訓工作的六個發展方向。他認為要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首先要提升教師的核心素養。[4]的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微課程與互聯網的發展密切關聯,是“互聯網+”教育的體現;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人的培養的新目標;兩者都是教育的新理念。對于每一位處在一線的教師來說,更應主動接受、學習、實踐。只有做一個善于學習、終身學習的教師才能立足于課程改革大潮的潮頭。
【注釋】
[1]何成剛:《歷史核心素養的提煉與培養》,《歷史教學》2016年第11期。
[2]何成剛、彭禹、夏輝輝、沈為慧等:《智慧課堂:史料教學中的方法與策略》,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3頁。
[3]田耕:《通過史料實證 增進歷史理解》,《歷史教學》2015年第23期。
[4]黃牧航:《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與歷史教師的專業發展》,《歷史教學》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