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念
新版《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提出要著力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并明確指出:“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任何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發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時空框架當中,才可能對史事有準確的理解。”歷史就其外在形式而言,是以人的活動和時間、空間的有機結合作為主要脈絡來呈現的,簡單地說歷史就是人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活動的記錄。因此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盡可能地將與歷史事件相對應的時間、空間概念直觀、全面、準確地展現給學生,無論對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還是對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而言都是很有意義的。
在目前的教學實際中,歷史地圖是向學生展示歷史空間維度的一種常見方式,也是培養學生歷史空間意識的一種主要途徑。而學生自制歷史地圖既能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精神,又能幫助他們自如地將各種富有時代氣息的歷史信息在一個空間呈現出來,對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也很有幫助。其意義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助于學生更真實地解讀歷史
據說美國前副總統理查德·切尼曾經開玩笑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這張地球夜間衛星地圖給他提供的信息要超過美國中情局。
這句話雖然夸張,但事實上普通人從這張地圖上還是得到了許多足以顛覆自己腦海中“固有概念”的一些信息,如各國的經濟實力的懸殊,全球區域發展的失衡,中印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全球人口的分布等。“燈光”通常被認為是生活層面的元素,但當它與“夜間”、“全球”等時空元素結合后,以太空衛星地圖這一高科技形式呈現出來,恰恰成了專業解讀世界人口、經濟、政治甚至生態環境的有效手段。
同樣道理我們在歷史教學中若能大膽地以增加特定時空元素的方式對我們常用的歷史地圖進行一些修正,可能會給學生帶來一些更直觀、全面和準確的歷史信息。比如有學生在學習“三國鼎立”這段歷史時會產生疑惑:為何吳蜀兩國加在一起比曹魏“更大”,但當時的人們卻認為吳蜀聯盟對曹魏“守則有余,攻則不足”呢?如果我們指導學生在三國政區圖上將東漢末年13州部137個郡國人口數按10萬、50萬、100萬等為單位以直徑不同的圓點來標示,就會得出一幅東漢末年郡國人口比對圖(圖2)。如果我們再將人口密度較大的郡國連成片區就會得出東漢末年主要人口分布區域圖(圖3)。在當時的農耕狀態下人口數量是衡量一國綜合國力的主要指標,因此學生可以從這些人口地圖中更直觀地感受到三國之間的實力對比,也更能準確地理解諸葛亮對時局“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判斷。
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將主要衡量指標的數據導入相關政治地圖中,會給學生帶來許多全新的認識,有助于他們更深刻地理解相關的歷史問題。比如將遼國各地人口數據帶入“遼、北宋、西夏形勢圖”會讓學生更全面地思考 “燕云十六州對遼國有多重要?”這一問題;將埃及農田、水資源分布信息帶入埃及政區圖會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希羅多德“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這句話的含義;將祁連山北麓綠洲信息帶入漢唐政治地圖中會讓學生更直觀地認識“河西走廊在內地和西域交往中的作用”等。
二、有助于引導學生多視角地審視歷史
在制作這些地圖時學生會根據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文明區域的特征,選擇不同的指標來進行比較,這有助于培養他們從不同角度認識事物的態度,從而培養學生的多元意識。比如在制作《美國領土擴張》地圖時,我們將獨立之初(1783年)美國各州(包括阿巴拉契亞山以西居民點)人口數據帶入美國地圖中,形成《1783年美國各州人口對比圖》(圖4),從該圖中學生可以發現當時絕大多數美國人(占當時400萬美國人中的95%左右)居住在阿巴拉契亞山以東的13個州份中,因此能更清楚地理解最早獨立的13個殖民地在美國的分量。但當我們將平原分布比例帶入該圖就會發現,阿巴拉契亞山以西地區雖然當時人口稀少,但平原比例竟高達93%,平原面積接近原來13個殖民地平原面積的1.5倍(圖5)。阿拉巴契亞山東西兩大區域緯度、氣候類型都比較接近,更大的平原面積也在很大程度上也意味著未來更大的發展潛力。事實上隨著美國西部的開發和人口的西遷,阿巴拉契亞山以西至密西西比河以東區域人口數量到南北戰爭前的1853年迅速增長到占全國人口的49%,僅密西根湖畔的芝加哥一城人口就接近100萬之多(圖6)特別是當時實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舊西北部”(包括今俄亥俄、印第安納、伊利諾伊、密歇根、威斯康星諸州)人口增長大大快于主要從事奴隸制種植園的“舊西南部”(肯塔基、田納西、亞拉巴馬、密蘇里、密西西比、阿肯色、路易斯安那諸州)地區,這種南北人口比例的差異使得主張廢除奴隸制度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林肯在“沒有拿到一張南方區域選舉人票”的背景下成功當選,從而揭開了廢奴運動的新篇章。
三、有助于學生認識歷史發展的趨勢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曾說過:“過去史在我的現時思想活動中才能復蘇,才獲得它的歷史性。所以一切歷史都必是現時史……著重歷史的現時性,其實就是著重歷史與生活的連貫。”我們指導學生學習歷史,目的是為了洞悉變遷規律,以求察古知今。在自制歷史地圖時學生會選擇不同的參照指標來改造原有的地圖,在此過程中他們也能逐漸意識到隨著時代的推移,改造歷史地圖所參照的相關指標也在發生某種有規律的演變。例如在制作《魏蜀吳三國實力對比》地圖時,當時的中國處在典型的農業經濟時代,人口數量、耕地面積等因素可能在國力比較中更具有決定性意義。但在制作一戰前《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力量對比圖》時歐洲已經經歷了兩場工業革命,是典型的電氣化工業時代。衡量各國國力水平主要則應當參照鋼鐵產量、發電量、鐵路長度等指標。如一戰前德俄兩國從面積、人口、耕地、糧食產量等數據來比對,結果如表1。
德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兩個主要領導國之一,作為當時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大工業國家其綜合國力顯然是大大超過被列寧稱為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環節”的沙皇俄國的。但此表中俄國的幾個數據都大大高于德國,顯然難以準確體現一戰前俄德兩國之間的實力差別。而如果我們用鋼產量、國民收入、戰艦噸位和所占世界工業生產份額等指標去衡量,就會得出與上表完全不同的結論。
可見在農業經濟時代衡量一個國家國力的強弱的主要指標可能是農田面積、人口數量等與農業生產相關的指標,但到了工業時代則變成了鋼、煤、電力等與工業生產相關的指標。以此類推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如果我們去比較一些國家的實力差距,更應當從教育水平、科研力量、開放精神、法治程度等指標去衡量。這種變化背后所體現出來的恰恰是人類社會由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發展的趨勢。
四、有助于促進學生各學科知識的聯系和自主探究精神的培養
學生自制歷史地圖除了需要對相關的歷史、地理知識進行緊密聯系之外,還涉及邏輯學、統計學等不同學科的知識與能力,因而有助于學生在學習中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的手段,促進他們各學科知識的聯系。而學生在構思一幅全新的歷史地圖時,在他的腦海中所展現的必然是一幅與通常地圖完全不一樣的時空場景,這也有助于培養他們從不同視角看待事物的精神,以及培養他們自主探究的精神。
綜上所述,在中學歷史課堂上鼓勵和指導學生動手制作各類歷史地圖,無論是在學科知識的鞏固,還是對學科能力的培養上都很有益處,是一種自主學習和研究歷史的好方法,也是創新歷史教學的好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