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偉
課堂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主陣地,圖像資料是培育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以“圖像”作為學習載體,引導學生在觀察圖像的活動中發現新問題、挖掘新線索,在探究學習中提高學習的主動性,為歷史核心素養的培育提供了客觀條件。
一、圖像資源蘊含的核心素養
1.圖像的直觀性與史證素養的培養。圖像資源客觀可感,直接形象,減少了歷史想象帶來的認知偏差,彌補了教學不能親臨歷史現場的局限,使歷史可感可觸,可與文字史料相互印證、相得益彰。[1]
2.圖像的探究性與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圖像的內容、構圖設計、比例安排等本身就包含了作者的主觀意圖與價值觀。對這些信息點的探究,有助于學生把握圖像所反映的時代及相關的歷史事件,理解圖像與歷史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
3.圖像的社會性與歷史價值觀素養的培養。圖像是社會現實生活的記錄,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因素。挖掘這些情感因素,以此創設歷史情境,將歷史的人、事、物還原,直觀的視覺沖擊激起學生的歷史思考和想象,能讓學生得到情感的熏陶與思想的升華。
二、以圖像為載體的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1. 軸圖并用,架構時空觀念
時空觀念是指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在歷史教學中,一般以時間軸表征歷史事件、人物、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地圖闡明歷史事物的空間變化,從而理解事件的價值和意義。
案例1:關于羅馬法的演進
以人民版必修一專題六《羅馬人的法律》一課為例,歷來學生最為頭疼的是受幾個基本概念的困擾,習慣法與成文法,公民法與萬民法,自然法,這幾個概念如何區別,在時間上又是誰先誰后。為了幫助學生明晰以上概念,筆者引導學生考察歷史圖冊中的時間軸《羅馬法的歷史沿革》(圖1)
【問題設計】通過對該圖文字信息的解讀,教師設計如下問題:
①請結合教材為圖1的時間軸標注上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的建立時間以及十二銅表法、萬民法誕生的時間(學生在羅馬共和國字樣前標注前509年,在羅馬帝國字樣前標注前27年,在十二銅表法字樣前標注前449年,在萬民法字樣前標注前3世紀中葉)②習慣法一定是公民法嗎?③萬民法是在羅馬帝國時期制定的嗎?④請概括羅馬法在不同時期的演進特點,并分析演進變化的原因?
【案例點評】
從嚴格意義上講,歷史圖冊中的《羅馬法的歷史沿革》圖并非完整的時間軸,但學生可借此通過標注時間自己整理時間軸,通過積極的學習活動,逐漸擺脫了教材順序的影響(即習慣法—《十二銅表法》—公民法—萬民法—自然法),認識到習慣法到羅馬共和國成立后仍然延續,成為公民法;萬民法在羅馬共和國時期就已制定;自然法在共和國晚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在把握概念的同時,梳理了羅馬法演進的邏輯線索,在提取知識的同時,提高了問題解決能力。
2.巧用錯圖,培養證據意識
史料實證是指通過嚴格的檢驗獲取可信史料,并據此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
“史料實證”應該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考證史料的真偽;二是用史料來論證歷史認識、歷史觀點的正確與否,是否符合歷史的真實。[2]
案例2:關于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火藥
人民版必修三《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一課,有一圖《抱樸子· 仙藥中說到的‘火藥》(圖2),該圖“錯誤的將《武經總要》書影當做《抱樸子·仙藥》書影使用”,筆者認為不妨以此為材料提升學生的史證素養。
【問題設計】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蒺藜火球,以三枝六首鐵刃,以火藥團之,中貫麻繩,長一丈二尺。外以紙并雜藥傅之,又鐵蒺藜八枚,各有逆須。放時,燒鐵錐烙透,令焰出……鐵嘴火鷂……竹火鷂……
——“仙藥圖”左邊所附文字(圖2)
材料二:唐末至宋初的戰爭中,已經開始使用火藥箭,隨后又出現了火炮。武器發明家唐福把他制作的火箭、火球和火蒺藜獻給宋朝廷……成書于1044年的《武經總要》介紹了多種火藥武器,并且記錄了當時的三種火藥配方。
——人民版必修三28頁第三段
材料三:“東晉葛洪的《抱樸子·仙藥》中已經提到‘火藥。
——人民版必修三28頁第二段
①史料分為哪幾類?教材所附“仙藥圖”(圖2)屬于哪類史料?考古實物一定比文獻資料更可靠嗎?理由是什么?
②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內容信息上有何聯系,據此可判斷材料一中的事物應出現于何時?據此可推測“仙藥圖”(圖2)書影是否正確?
③材料三的表述屬于歷史史實還是歷史解釋?為論證這一觀點,還需查找哪些文獻?
【案例點評】
史料實證素養如何落實?杭州市歷史教研員朱可老師指出,對于中學歷史教師而言,對“史料實證”的落實不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史料”,而應該是“把史學家們已經確認的史實,運用多樣的教學素材,通俗易懂地教給學生。”[3]本設計的亮點在于充分運用教材中的史料與史實,通過一連串圍繞教材爭議圖片“仙藥圖”(圖2)的問題鏈,從史料的分類、價值到史料來源的分析一步步引導學生學會鑒別史料的方法,論證教材圖片的真實性,教材觀點的正確性,從而形成“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的史證態度,這是符合“論從史出,史由證來”的要求的。
3.分解圖示,涵養歷史解釋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能力。歷史解釋素養直接指向歷史思維,重在引導學生養成質疑的習慣[4] ,幫助學生反思自身思維中的盲點或疏忽,學會多角度、思辨性地審視歷史事件。
案例3:關于法德政體的異同
政治體制結構是學生在必修一教材中遇到的難點,無論是古代中國政體還是近代西方政體,僅靠書本文字描摹是無法梳理清楚的,歷史示意圖以線條、符號、文字呈現教材知識的內在聯系,簡單直觀,將知識點化繁為簡,有利于增強記憶。
【問題設計】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根據圖3,分析法國總統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參議院和內閣之間形成怎樣的關系?
根據圖4,分析德國皇帝與議會的關系,說明德國政治體制有何特點?
③根據以上材料和所學知識,比較法、德兩國政治體制主要不同,并分析產生不同的原因?
【案例點評】
圖像資料直觀、形象,是構建學生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橋梁,對圖像資料的合理解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本案例分三個層次解讀,第一個層次分析上述兩圖中立法權與行政權的關系(依據圖3曲線箭頭文字“對參議院負責”);第二個層次分析上述兩圖中的權力中心,以此理解議會制共和制(圖3)與二元制君主立憲制(圖4)名稱的由來;第三個層次分析法德兩國政體的歷史淵源。通過這三個層次,從分析圖像中各事物的邏輯關系到挖掘圖像背后隱含的國情信息,從而揭示兩國政體的本質特征,這樣一種思維方法,即是圖像解釋的基本思路。
4.營造史感,生成唯物史觀
案例4:關于唐詩宋詞的時代特色
【問題設計】
請閱讀下列圖片(圖5與圖6),試分析唐宋詞人的分布及人數疏密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造成這一分布變化背后的時代因素。
【案例點評】
本案例將文化現象以地圖形式展現,運用唯物史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原理引導學生思考唐宋的經濟重心南移、市民文化的興起等時代因素,營造厚重的“歷史感”。
5.中外關聯,滲透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社會責任與人文追求。 它既是對祖國的一種高度愛戴的認同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又是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文化底蘊,……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最長久、最珍貴的精神寶藏。[5]
從這一概念出發,筆者認為,采用圖像資料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應加強對以下幾個元素的發掘:
一是鄉土的元素,通過一些鄉土氣息的圖片,滲透地域文化,形成對祖國的認同感;二是民族的元素,通過對少數民族區域分布的變遷梳理,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三是國際的元素,通過對同一時代東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形成廣闊的國際視野;四是人的元素,通過對歷史人物形象的分析,感受其身上所呈現的品質,將歷史上升到人格的高度。
案例5:關于新中國初期獨立自主外交政策
關于新中國外交政策的總原則——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學生在掌握時往往采用“由古及今”的手法,通過追溯近代中國的屈辱地位加以理解。筆者在歷史圖冊中發現了兩張地圖(圖7和圖8),希望借助這兩張地圖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審視冷戰時期中國在國際關系中所扮演的角色。
【問題設計】
仔細觀察圖7,分析北約與華約在分布上有何特點?中國是否參加其中一方?
仔細觀察圖8,分析不結盟運動的成員國主要是哪些國家?中國是否是不結盟運動的成員國之一?中國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
【案例點評】
家國情懷是民族情感的自然流露,加強傳統文化教育與樹立全球化視野是培育這一素養的兩大途徑。該案例選取了冷戰期間各種軍事政治組織的成員國分布這一冷僻材料,引導學生考察冷戰背景下的中國,可知中國不僅沒有參加以蘇聯為首的華約,而且也沒有參加不結盟運動。前者是因為華約的重點在東歐,與中國無太大利害關系,后者是因為不結盟運動本身就是一個與美蘇對抗的組織。由此可以理解中國的“不結盟”才是真正的不結盟。通過這一案例,學生能夠感受到,中國在這一時期,并未完全受“一邊倒”方針的影響,而是作出自己的選擇,捍衛民族尊嚴,這不能不說是對“家國情懷”的鮮明寫照。
可見,學科素養能否落地,關鍵在課堂,以圖像為載體激發學生的歷史意識,從中改變的不僅僅是學生的學習習慣,也包括學生的生活態度。
【注釋】
[1]林雪松:《精致化策略改進歷史記憶的實踐與思考》,《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8期。
[2]李曉風:《對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一些疑惑和商榷》,《歷史教學》2016年第11期。
[3]朱可:《高中歷史教學如何凸顯學科味——再論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歷史教學》2016年第8期。
[4]戴加平:《如何涵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歷史教學》2016年第5期。
[5]郭善勇:《歷史核心素養之“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途徑初探》,《教師》2017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