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一凡
東晉詩人陶淵明在其《飲酒(其五)》的詩篇中寫道“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南昌市啟音學校正是這樣一種于鬧市中尋得一片靜謐,在清靜中守得一寸心寧的地方,固守著安詳姿態。學校創建于1946年,前身是“南昌市私立啟音學校”,是江西省最早由中國人創辦的聾啞學校。1956年,學校被南昌市政府接管并改名為“南昌市聾啞學校”。在72年的發展歷程中,學校由一所普通的聽障人士識字場所逐漸成長為省內領先、全國知名的集學前康復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職業高中教育、師資培訓、特教研究為一體的聽障教育學校。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國家對特殊教育更加重視,學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96年,經市政府批準,學校正式更名為“南昌市啟音學校”。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學校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南昌市政府決定將學校的改擴建工程列入南昌市2009年三大重點工程進行重點督辦。2011年3月,南昌市啟音學校正式遷至南京東路879號,現總建筑面積為16242m2,整個校區由以前的不足4666m2擴大到現在的16666m2,形成了以教學綜合樓為中心的康復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及職業教育、生活休閑四大區域。校園規劃分區合理,功能明確,環境整潔優雅。學校是“全國特殊藝術人才培養基地”“全國特殊教育醫教結合實驗基地”“南昌市非物質文化傳承基地”,先后榮獲“江西省文明單位”“江西省特殊教育先進單位”“江西省平安示范校”“江西省心理健康達標校”“南昌市文明單位”“南昌市教育局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等多項榮譽。
70多年來,南昌市啟音學校始終抱有“讓每一個受教育者成為有用之人”的教育理念,為聽障學生傾心盡力,潤物無聲,花開滿園。
“讓每一個受教育者成為有用之人”
特殊教育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重要標志之一,是其社會文明程度的部分展現。做好特殊教育不僅是推進教育公平、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弘揚人道主義精神的重要舉措,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一直以來,南昌市啟音學校都秉承著“讓每一個受教育者成為有用之人”的辦學理念,竭力為聽障孩子提供教育服務和社會幫扶,幫助聽障群體樹立自信品質、習得自立本領、形成自強意志,為社會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辦校多年,學校始終圍繞著“辦人民滿意的特殊教育”的目標前進,立志把學生培養成“自尊、自立、自信、自強”的有用之人。為了更好地教育、培養聽障學生,學校梳理教育思路,制定教學策略,將教育目標細分為“三步走”。一是做好引導,讓學生正確認識殘疾和缺陷,幫助學生接納自身;二是提升教學,給予學生自立本領,擁有一技之長,豐富學生文化知識;三是培養自信,養成學生樂觀意志,樹立信心做生活的強者。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學校辦學規模越發廣大,目前學校在校學生為187人,涵蓋小學、初中、高中所有年級。隨著教育現代化理念的提出與不斷重申及逐步發展,學校也積極發展自身的教育現代化與信息化,對聽障學生的教育教學加大資金投入以改善學生的教育環境。為此,學校分批引進先進的教育教學設備,全力打造現代化、專業化聽障學校。學校先后采購了20臺一體機設備,引進了24臺先進縫紉機和2臺包縫機,修建了可容納2個班級同時使用的計算機教室,并建立了電子閱覽室,升級了圖書管理系統。目前,學校正籌備建設特殊教育專業錄播教室,以促進學校專業發展。此外,為幫助聽障學生提升聽覺能力,更好融入社會,學校還打造了專業的聽力語言測聽室,并依據聽障學生特點分派律動教師,解決學生在聽力學習中的難題。現如今,學校的教育教學手段更加現代化、豐富化,各方面都逐步形成了現代教育的氣息。
做好教育現代化,就是要與時代接軌,與社會接軌,讓聽障學生享受國家發展、社會發展所帶來的成果,讓聽障學生借助先進發展成果“修煉”自身,提升其生存能力。為貫徹“讓每一個受教育者成為有用之人”的教育理念,近些年,學校積極拓寬各類資源、渠道,著力改善教育教學環境,捧著一顆教育之心,在特殊教育的路上奮力前行。
“多層次、多渠道、面向社會培養人才”
一直以來,聽障學生的就業都是社會的一大難題,雖然南昌市啟音學校的學生大部分都考取了特殊教育高等院校,就業問題相對而言不如此突出,但學校依舊積極破解聽障群體就業難題。
在教育教學規劃上,學校對各年級段聽障學生開展針對性課程,做好因材施教,發展學生自身才能以適應社會需求,并制定詳盡的課程設置以應對學生未來就業。學校形成了“小學興趣培養、初中技能學習、高中專業訓練”完整的職業教育培養的“啟音模式”,即小學通過興趣引導學生接觸專業,中學以興趣愛好開展專業技能訓練,高中依據專業學習不斷強化自身水平,讓聽障學生學到知識和一技之長,以應對社會或高等院校的實際需求。
為遵循“多層次、多渠道、面向社會培養人才”的教育原則,本著適應聽障學生個性化特征的學習特點,學校在積極開設了美術繪畫、服裝設計(縫紉)等職業課程的同時,還主動接洽社會的研究機構和企業,努力結合社會力量共建職業教育新途徑。2017年,學校與南昌瓷板畫研究中心開展友好合作,開設瓷板畫專業,成為南昌市首批瓷板畫進校園試點學校,課程全力打造“1+1”雙師教學模式,每周二邀請瓷板畫繪畫大師進校園開展教學工作。此外,學校還與聚福堂酒樓進行合作,打造江西省首家聽障人士文化主題酒樓,為即將走向社會的聽障學生提供實習、就業、創業的平臺。
幫助聽障學生順利進入社會是啟音學校教育本責,為此,學校不僅在課程教學上下功夫,還多方跑動,積極與社會企業開展良性合作,旨在更好地推送學子融入社會,成就各自的精彩人生。
“弘揚高尚師德,潛心立德樹人”
與普通教育教師相比,對特殊教育教師的要求更加嚴格,面對聽障學生,特殊教育教師往往要付出更多心血,這就需要教師不僅要有強大的責任心和愛心,還要有不厭其煩的耐心。在人才引進方面,學校嚴把入口關,在引進教師時特意將學校的基本情況、任職的特別要求告知應聘者,以確保對特殊教育認同,對特殊學生熱愛的教師進入學校。
目前,學校擁有在職教師58名,其中,研究生學歷2人,中學高級教師20人,“全國模范教師”1人,“江西省第三批學科帶頭人”2人,“江西省骨干教師”4人,且多名教師榮獲“南昌市優秀青年骨干教師”“南昌市師德先進個人”“南昌市優秀班主任”等榮譽稱號。學校堅持“用事業凝聚人、用感情溫暖人、用待遇吸引人”的方針,積極打造“競爭上崗、多勞多得”的用人機制,讓教師找到人生奮斗的方向,尊重教師的勞動創造成果。同時,學校也積極開展“弘揚高尚師德,潛心立德樹人”教育工作,不斷增強教師責任感。
德為人之品性,師為生之典范。只有把握好德育教育,才能教人成人;只有把握好教師德育,才能育生成材。學校在師德師風建設中實施一票否決制,對違反師德行為的教師持零容忍態度。為此,學校定期開展學習研討以增強思想政治素養,講好身邊好人故事,樹立師德模范,并及時通報反面素材以做好警示教育、暢通舉報投訴渠道以處理違規行為。
在立德樹人方面,學校實施師生德育并行的教育政策,教師與學生一齊修身。身體有缺陷,但人格萬萬不能有。學校積極利用日常的班隊會開展學生教育,并通過形式多樣的系列主題教育活動或組織社會實踐等方式進行思想宣傳,從各方面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學校高三年級學生胡心怡出生于江西省宜春市偏遠山村的一個普通家庭,美好的校園生活為她的人生翻開了新的篇章。在學習上,她認真努力、嚴格要求、腳踏實地,而學習外,作為“花兒與少年”舞蹈隊的骨干隊員,她帶領隊員們堅持刻苦訓練,積極參與各項舞蹈比賽和文藝演出,獲得了一致好評。2018年,她也被南昌市青山湖區推薦為“新時代好少年”參加市級評選。
“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自辦校以來,南昌市啟音學校一直遵照這樣的理念執行自身的辦學策略。
在特殊教育還不為社會、家長所重視的早前,學校一方面積極宣傳,讓聽障孩子的監護人了解上學的好處,知道哪里可以接收聽障孩子入學;另一方面又積極爭取,向社會各界尋求資金幫助,以確保聽障學生不因經濟困難而中途輟學。“保障聽障孩子受教育的權利”是學校基本的價值追求。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國家、社會對特殊教育的重視,在此價值追求的基礎上,“讓每個聽障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成了學校進階的價值取向,使學生成為一個有用的人轉而成為新的辦學目標。
現如今,學校正在努力建立一個從幼兒園到職業高中的完整教育體系,充分實現家庭、學校和企業的無縫對接,讓每一個聽障孩子都能接受到知識和文化的熏陶,能夠習得一技之長,為社會的發展進步貢獻一己之力。
在重教育質量的辦學初衷下,學校不斷加強教師專業水平提升,努力提高教學質量,賦予學生一技傍身,因此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學校學生吳凡兵代表中國參加全球殘疾人IT大賽,獲最具人氣獎;胡心怡、許夢嬌在全省聽障學生古詩默寫大賽中分獲第一名、第二名。2017年,學校代表江西省參加全國殘疾人崗位經營職業技能競賽榮獲多個一、二、三等獎和道德風尚獎;2018年,學校代表江西省參加全國殘疾人跆拳道錦標賽獲多個單項獎和體育道德風尚獎……此外,學校“花兒與少年”舞蹈隊先后參與了省、市殘聯藝術展演,表演的舞蹈《鄱湖漁家》《E時代》分獲省、市的一、二等獎,并代表江西省和“心連心”藝術團同臺進行演出。在專業技能訓練的同時,南昌市啟音學校不忘文化知識的重要性。2018年,學校高三學生參加全國特殊教育高等院校招生考試,13位學生考取了高等院校,錄取率為100%。其中,7位同學被本科學校所錄取,學生周劍龍考取了北京聯合大學,吳儀、吳軒、吳卓考取了長春大學,李瑋銘考取了鄭州師范學院。
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不僅是一所普通學校所追求的目標,更是一所特殊學校所努力的方向。南昌市啟音學校不畏現實艱難,即便遇到辦學條件、師資短缺的桎梏,依舊不怕辛勞困苦,勇于擔當教育重任,在特殊教育領域昂然向前,花開滿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