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明偉
摘要:人體體溫的變化與運動存在密切的關系,然而體溫的調控和環境氣候也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在調控體溫的時候會選擇比較適合的小環境中,體溫調控的生理意識會涉及到對代謝生成熱的調控,從而對血液向各組織流動以及對運動中出汗的控制。體溫調節的功能受周圍環境的冷熱、身體狀況、生理狀態的影響。周圍環境的影響包括溫度、空氣濕度、海拔和風速,身體方面的影響包括體型、體格、身體比例等,運動的生理影響包括運動體本身對環境習服性、有氧素質、機體含水量等。最后了解體溫過高或體溫過低對身體的影響。
關鍵詞:炎熱;寒冷;環境;青少年運動
人體在運動的時候,運動做功的肌肉在代謝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熱量,其代謝熱量比安靜時要高出數倍。最后所產生的熱量通過皮膚蒸發、傳導、對流等方式散發到運動環境中。然而,在散發過程中與運動周圍的環境密切相關,環境影響到運動的準備活動、賽前運動、運動后恢復。
一、熱耐受力
在環境氣候適宜的溫度下,青少年兒童與成人在運動中熱耐力體溫調節的功能十分相似,青少年雖然有能力達到體溫平衡,但是青少年兒童沒有主觀障礙。然而兒童的耐受力與成年人比較不足的地方是兒童出汗率低下,所以在散熱過程中出汗蒸發冷卻的過程會降低。據研究表明,在非常炎熱的環境中活動后,兒童會出現血壓下降的現象。得出兒童熱耐受力較低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心血管調節功能不全的原因所導致的。
二、冷耐受力
無論兒童體型差別有多大,在冷環境中運動都能保持他們有效的體溫。兒童是通過加快代謝率和收縮外周血管的辦法來保持體溫的這一點是比成年人更有優勢的。在冷的環境中安靜狀態下兒童與成年人的體溫調節方式存在差異。雖然在兩者在體溫調節方面研究結果存在差異,但有可能是環境條件的不同所導致的原因。但是在極端的環境條件下,兒童由于皮膚與空氣溫差增大時其體溫調節功能不足就會慢慢表現出來了。
三、熱環境與身體健康
在炎熱的環境下,如果進行運動鍛煉可能會遭遇各種因為熱環境引起的疾病。隨著對健康影響的程度不同也分為輕微性和嚴重性的疾病,輕微的可能會頭暈、血壓過低,嚴重的可能器官衰竭直至死亡等。高溫疾病經常會被分為三大種類:熱痙攣、熱衰竭、中暑。
(一)高溫疾病描述
熱痙攣是由于電解質失去平衡和所運動的肌肉循環不足導致的骨骼肌突然不自主的收縮(腘繩肌和腓腸肌是比較常見的)。機體的鹽分消耗和水分的缺乏都會引起熱衰竭,表現出來的特征是大量出汗、皮膚紅、頭暈、惡心想吐等癥狀。中暑則是體溫高至41攝氏度,伴隨著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失常,意識模糊或昏迷。中暑晚期可能出現無汗、臉色蒼白皮膚干燥等癥狀。嚴重的中暑可能會導致呼吸功能、心血管功能、腸胃功能等出現異常,還會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
(二)高溫疾病的預防
在運動過程中,所出現的高溫疾病都是可以提前預防的。包括科學的運動訓練、合理的營養補充、熱環境的適應等都可以提前預防。
補充水分,合理的補充水分有助于在運動過程中及時補充出汗導致的體液不足。如果沒有足夠的補充水分就會造成機體過度缺水,就會引起不必要的高溫疾病。積極參與運動鍛煉,如果在正常的環境系隨著生理反應從而提高人體對熱環境的適應。最大攝氧量的提高就能提高運動體本身的生理適宜,使心血管功能得到提高。通過運動鍛煉能提高兒童高于一般兒童的出汗率,同時運動鍛煉還可以提高對環境的熱習服,適應運動前較高的氣溫。同時還可以增強體液調節體溫的功能。
四、冷環境與身體健康
冷是對機體表面的一種環境引起的創傷,在冷環境下機體的代謝是與熱環境相反的。冷環境下由于機體本身需要代謝能量來維持各器官的正常運行,所以代謝率上升的更快。為了維持體溫兒童所需要代謝的量要遠遠高于成年人。如果在寒冷的環境中進行運動,還必須考慮到寒風帶來的影響。在參加戶外跑步、騎行等運動時風速也會影響到運動的成績或效果,嚴重的甚至會造成皮膚冷損傷。
五、結論
在炎熱和寒冷的環境中運動是對運動生理機能的適應過程。在不同的環境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不同,只有認真學習了解后才知道環境對運動能力與運動成績的影響。如何合理的利用環境的變化來提高成績,增強運動能力是對本文學習后更深層次的學習和探究。在不同的個體情況下,存在不同的適應能力。應用兒童與成年人的不同特點來進行對比分析,從而了解冷熱環境對不同個體運動能力、運動生理的了解與學習。
六、建議
現階段對冷熱環境下運動研究不全面,有的研究只針對成年人,有的研究在兒童身上不明顯或是消失等,但對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況還不是十分清楚。特別是對冷環境下的研究還更少于熱環境下的。為什么熱環境研究出這么多大結果而冷環境特別少呢?所以,應該加強對不同個體、不同環境、不同地域、不同性別的領域進行對比分析研究。
參考文獻:
[1]畢家順.高原氣候環境對人體生理機能影響的研究[C]//中國氣象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2005.
[2]元宇,翁錫全,林文弢.不同氣候環境下運動對機體NK細胞的影響[C]//中國運動生理生化學術會議,2012.
[3]丁向東,宛鐘娜.氣象、氣候環境對體育運動的影響[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6,22 (6):49-50.
[4]朱天虹.運動員對氣候環境的適應性調節[J].四川體育科學,1999 (1):19-22.
[5]朱夢薇.地域、氣候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分析[J].醫學信息,2015 (12):291-291.
[6]Peter Vastardis,穆一石.人類的熱舒適:氣候與身體的相互作用[J].科學與社會,1982 (3):63-70.
[7]張宏智,焦現偉.干熱氣候下運動與水分攝取建議[J].田徑,2002 (5):35-35.
[8]桑俊林,佟毅.冷熱環境變化對人體生理機能的影響[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38 (4):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