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
2016年9月部編版歷史教材正式使用。初中歷史新教材采用時序與主題相結合的結構。與舊教材相比,知識點大量減少,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跳躍較大,歷史的連續性減弱。[1] 如何處理好教材各個部分內容之間的銜接,給初中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筆者在教授七年級上冊第19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課時,產生了困惑。課標要求:“通過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2] 本課三個子目分別是淝水之戰、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從單元看,教材編寫按南北政權各自發展的時間為線索。淝水之戰是前秦對東晉發動的統一戰爭,教材17課講述了前秦與苻堅的統治政策,18課講淝水之戰對南北政治格局的影響,19課介紹淝水之戰。對初一的學生來說,將分散在幾節課的知識連貫起來理解是有難度的,易造成時序混亂;而過分強調淝水之戰前秦戰敗是由于民族矛盾尖銳、民族融合不充分,易讓學生誤認為十六國時期民族矛盾尖銳,不存在民族融合,直到北魏推行漢化政策,民族融合才開始,會出現以北魏孝文帝改革這一個“點”,代替當時北方民族交融這個“面”的現象。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筆者以為,可以從這幾個方面著手:
1. 將淝水之戰與苻堅改革、東晉經濟發展聯系起來
淝水之戰的背景在17課就有介紹,教師講解時將3課內容聯系起來。將淝水之戰背景,與17課前秦苻堅采取胡漢融合政策聯系起來。復習17課苻堅任用漢人、提倡儒學,補充苻堅為了化解民族糾紛,遷徙少數民族入關,將十五萬氐族散居各地。說明當時北方少數民族推崇漢文化,歷史在向胡漢融合的方向發展。并布置課后作業:畫出魏晉南北朝的時間軸,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素養。
2. 將北魏孝文帝改革置于民族交融的潮流下考察
講解北魏改革時,先引導學生聯系17課,復習西晉滅亡后北方民族內遷,漢族南遷,加深了胡漢之間的接觸。伴隨統治者實行胡漢融合政策(石勒與苻堅的胡漢融合政策)與胡漢民族之間接觸的加深,各族間的憎惡漸趨緩和,歷史朝著胡漢融合的方向發展。接著引導學生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與措施,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歷史發展的全貌,了解北魏改革是適應歷史民族融合發展的潮流,避免出現以“點”代“面”的現象。
3. 補充史料,理解民族交往的歷史意義
分析民族融合的歷史意義時,可從兩個角度分析:一是對當時的影響,即“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豐富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二是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即是“為以后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并補充學者的分析“……隋唐文化、國家制度中也可以見到胡族文化的影響……北魏孝文帝改革具有原來非正統成為正統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發展的分水嶺”[3],幫助學生理解。
通過將17、18、19三課知識銜接、融合,引導學生梳理歷史事件,幫助學生從具體的時空大背景下整理歷史線索,認識歷史事件。并補充材料,從民族融合的歷程中理解民族融合的意義,幫助學生融會貫通,并學會分析歷史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