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曉萍
中學歷史課程承載著歷史學的教育功能,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學生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能夠進一步拓展歷史視野,發展歷史思維,提高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因此,歷史教師不能只是普通的教學知識與技能的擁有者,更應該是歷史學科思維能力與學科精神的體現者。近年來,筆者從學科核心素養的視角進行高中歷史教研工作,有一些淺薄的思考,愿為拋磚之用。
一、教研如作文,起承轉合需有邏輯
沒有指導的管理不是真正的管理,沒有策劃的教研不是有效的教研。為增強學科教研的信度與效度,教研室從學科核心素養視角對教學與研訓進行策劃。
浙江省的歷史學科疑難問題研訓是一項年度性工作。2016年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討論開啟,五大核心素養步入視線,同年省疑難問題研訓的中心是以探索課的形式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進行各有側重的嘗試。《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一課突出體現“時空觀念”的重要性,將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發展置于特定的歷史時空變遷中解讀。“拉長時間維度”分析由原始社會到唐朝北方農業經歷的發展過程(從耕作方式與技術角度);“放大空間維度”分析南北方農業發展在地域上的不平衡,兩個維度強調了歷史的時序性和系統性。《尊疑與重據》一課,選用多元、生動的史料,激發學生質疑,引導學生求證,整個教學流程滲透著歷史學科的“史料實證”精神。《詹天佑》一課從“人”字形鐵路線的修筑事實升華到近代中國仁人志士的“家國情懷”,立意高遠,師生間對話類“潤物無聲”。《雅典衛城和奧林匹亞遺址》一課,教師對文化遺產細致入微地分析,與古今中外知識的縱橫關聯,為浙江新高考選考的二輪復習開拓新思路。
2017年學界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討論已如火如荼,省疑難問題研訓側重分析與掌握歷史學科特性,提升學生的學科基本能力。“課堂教學展示”從歷史哲學、歷史地理、社會風俗、考古學四個視角探索史學與中學歷史教學的特征,關注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關注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落地引路,這是對2016年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探索的深化。
以《蒙昧中的覺醒》為例,此課嘗試從哲學角度進行構思。教師從“蘇格拉底之死”說起,以“因何而死”?“為何選擇死”?“死后……”為明線;以蘇格拉底哲學思想“因何而生”?“內涵”、“影響”為暗線。一明一暗、一死一生,同時設置種種矛盾沖突,將學生帶進歷史場景,層層遞進,梳理古希臘到西方哲學的發展脈絡,最后升華:“正是這樣一批蘇格拉底式的向死求生、具有時代差的人在引領著時代進步”。設計亮點是執教教師對此問題的哲學思考:在思想進程中理解蒙昧;城邦演進中理解覺醒;哲學思辨中理解思想。自然而然地將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落實在課堂中。浩瀚的歷史中英才輩出,教師“既要弄清楚已經逝去的歷史事實的存在狀態,又要展現這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對現在及未來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 [1]。如此一來,歷史學科的特性與教育功能方能體現。
新版教科書未啟用前,教師依據新課標,探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意義,并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并建構歷史,是現階段研訓的重要話題。
二、教研如串珠,合作分享獲共贏
教研需有排頭兵與試驗田。教研活動如同串珠,要將各種層面的學校、教師的熱情都煥發出來。教師發展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就要聚焦在日常教學上,提升教師本身的學科素養,滿足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形成各有特色的學校文化,打造學科基地學校。這是浙江歷史教育近年來的舉措之一。
浙江省教育廳從2013年7月開始,確定一批學校為省首批普通高中學科基地培育學校:浙師大附屬中學、蕭山二中、衢州高級中學、樂清中學。經過三年多的培育,學校圍繞新型教學環境創設、學科課程體系建設、課堂教學方式變革、課程資源建設、教育技術驅動、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開展了諸多工作。目前,新四所基地:奉化中學、磐安中學、越州中學、龍泉一中已在培育中。課改的深化使原來扁平化的教學管理被打破,很多學校改變了年級組的管理形式,采用教研組或學科組,并努力打造歷史學科教室。基地學校的歷史課堂,將成為培育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孵化器”。他們在課堂教學方面的探索、經驗、范式,通過省教研室組織的各種研訓途徑,分享到各級教研機構、基層學校。
浙師大附屬中學是相對成熟的歷史基地學校,較早使用歷史專用教室,并開展“精準教學”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通過校本學程《博通歷史》的開發,基本滿足各年段學生分層走班教學的需求;同時加強青年教師培養力度。衢州高級中學的歷史專用教室,濃郁的歷史學習氛圍深受學生的喜愛;蕭山二中的歷史地方課程建設獨樹一幟。基地學校如同一顆顆珍珠在熠熠發光,教研便是串起珍珠項鏈的線。
如今,學科基地培育學校繼續推進。奉化中學開發了7門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歷史選修課程。課程開發立足鄉土史,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為自主學習、個性發展創造條件;對學生進行口述史技能實訓,推動口述史寫作。越州中學歷史教研組是一支年輕、團結、勤學、務實的隊伍。“越地擷英”歷史學科教室的配置齊備,呈現出吳越歷史文化特色,教研組正著力開發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基地學校之間圍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的課例研討,讓“每節課的結尾,不一定是以句號為終止,而可以是冒號、破折號等,以使學生走向可持續性的學習。”[2]
學科基地學校不僅在縣域、市域內開展活動,還進行省際交流,如觀摩首屆廣東省中小學教師教學能力大賽,觀摩前明確目的:不僅在于同行交流,更在于專題學習以及教學改進。為使更多教師得以分享同行的經驗,在同年的研訓活動中由新昌教研員梳理總結,并以專題講座形式呈現給與會教師。結合歷史核心素養與學科特性的主題,思考比賽所設置的教學敘事、命題說課、課堂教學三個環節,新昌教研員最后總結:教育教學敘事是教師研究的基本功,命題的關鍵在于資料占有的廣度和歷史理解的深度,而課堂價值取向的關鍵則在于生本和多元,歷史課堂設計的關鍵在于實現教育理解和歷史理解的完美結合。在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各種經驗值得借鑒、推廣與遷移,最終落實在關鍵的課堂教學之中。
三、教研需修煉,以積極姿態應對教學新訴求
2014年9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對外公布新高考方案,增強了高考與高中學習的關聯度,不分文理科,學生自主選擇科目。歷史學科成為學生“七選三”中相對熱門的一門課程。
如何讓學生了解歷史課程的基本特性并指導學生選考歷史?如何在二次選考期間組織有效教學?如何在滿足基礎性教學層面后,體現差異性、多樣化教學?怎樣編排二輪復習課學習內容?面對改革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學習是必要前提,各種調研與溝通是必須途徑,經驗與反思是繼續前行的動力。教研員必須做好教師的幫手,行政的助手,確保新高考平穩落地。
歷年來,浙江省、市、縣三級教研體制不斷完善,學分機制的規范與個體的學習需求,使基層教師普遍參與到各類教學研究中。隨著浙江省新高考改革的深化,選考歷史的學生數量遠大于以往文理分科時,導致高中歷史教師課時量增加,有些學校甚至出現青黃不接現象。因此,關注不同層級的教師發展,培育骨干教師,讓初入職教師快速成長是當務之急。
學習歷史的經驗遷移到師資培養問題上:尊重不同差異,理解與體貼遠比甄別和評判重要。每個人具有的思考力、理解力、感悟力各不相同,不同層面的教師都需要自我修煉與提升。三年來溫州市圍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開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教學活動,以省教研重點課題為抓手,選拔優秀教師組成課題組、項目組和成長組,開展相應的研討和課堂教學活動,并在短短兩年取得了豐碩的教科研成果,系列論文陸續發表。目前,浙江各地基本都有“讀書會”,利用寒暑假集中提升,各式“教研大家庭”非常多見。
浙江名師活躍在全國,浙江團隊參加全國年會觀摩學習,在全國性的論文評比、錄像課評比中斬獲佳績,在全國發行的歷史期刊中占有一席之地。2016年度河南安陽舉行的全國學術年會中,來自磐安的申屠興山執教《時代中的詹天佑》,其幽默嚴謹的教學語言、精妙獨到的教學設計、寬松活躍的課堂氛圍、濃厚的家國情懷渲染,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落地的體現。
四、教研即科研,信息化與項目研究并舉
歷史是傳統,也有創新,歷史教學教研要承繼過去,立足當下,展望未來。知識爆炸的大數據時代催生了很多新穎與便捷的交流方式。教師合理利用信息技術,不僅提高了課堂教學有效性、促進歷史思維能力培養,也豐富了傳統的教研方式。除了電子郵箱、QQ群、微博,各類微信群更是方便了工作與交流,反饋與共享即時發生,線上、線下教研交流已經成為常態,教學中的疑點與難點、選考中的疑惑與解答、教研中的亮點與要求,在各種工作群中持續進行。浙江教研網、省市縣優課曬課、天天公開課、教研之家等平臺為教師發展打造了廣闊空間;歷史論文評比、課題評比、精品課程評選等,都在網絡空間發生;基層學校的學生選課、走班與教師發展,也借力于信息化管理;更多的歷史名師工作室在實體與網絡中共存。
信息化的同時,歷史教師的教科研水平也在不斷提升。面對歷史教學教研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高考改革中出現的新現象,我們利用各類課題研究促進教研創新。困惑來自于日常工作,解決路徑來自探索與交流。教學設計、教學流程、教學反思、教學評價既是教師的教學行為,同時也是教師的研究行為。由日常的問題積累漸成對某項專題的探索,由專題探索形成課題研究。近兩年,學科核心素養的討論成為教師們的新熱點,從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方面切入的省級歷史學科課題有十多項,市級課題更是豐富;單是2017年,浙江省高中歷史獲獎論文中,關于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篇目所占比例接近50%。教師已逐漸形成教科研合一的風氣,教學有反思、教研有主題、科研有課題成為一種共識。
教學改革的焦點在課堂,歷史教研工作必然要聚焦課堂,關注學生發展。高中歷史新課標的五大核心素養,融合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現了歷史學科本質的特征,也體現了社會發展中個體必須具備的品質。經過近兩年的各類調研與研訓,教師們基本認識到五大核心素養在歷史教學中是彼此依存、不可區分與割裂的;核心素養理念指導下的課堂教學必須尊重學生、把握學生與發展學生;歷史教學要回歸歷史學的基本特性與史學思辨能力,培養學生建構歷史的能力。課堂教學基本面已在實踐中開始改觀,歷史教研與學科科研“兩張皮”現象在逐漸消失,浙江歷史教師正在同心協力打造“教研共同體”。
【注釋】
徐藍:《談談義務教育部編歷史教材落實立德樹人的問題》,《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7年第12期。
葉小兵:《簡論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歷史教學特征》,《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