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娟 熊翼
摘 要: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的有機整體,文化標志著社會的進步狀況和文明程度,直接影響著社會的發展方向。鄧小平從歷史和時代的要求出發,對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思想作出了新的貢獻,實現了文化范式的根本性轉變。
關鍵詞:鄧小平;文化范式;轉變
文化范式是決定一種文化形態的根本面貌和屬性的最核心的命題。它反映一個民族或國家的經濟、政治生活,并隨著經濟、政治生活的轉型而轉型。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經濟、政治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相應的文化生活也在隨之變化。鄧小平在文化建設創新探索過程中,自覺根據經濟和政治領域的變化,及時、敏銳地將文化范式從過去“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斗爭文化轉向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建設文化,從過去的封閉排外型文化轉向了對外開放型文化,實現了文化范式的根本性轉變。
一、文化范式轉變的時代背景
從國際背景看,70年代末期后,“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的兩大主題。冷戰結束后,全球經濟發展的呼聲愈來愈高,這其中又仍夾帶著局部戰爭。在這樣的背景下,新的技術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世界政治經濟的新變化強烈地反映到人們的思想層面上,一系列新的重大問題擺到了世人的面前。特別是西方各國加強了文化戰略的研究,企圖使西方文化成為主宰世界的“主流文化”,竭力將西方國家的價值觀強加給別人,從而支配整個世界的政治秩序。由此,我國必然面臨著新的文化范式的選擇與重構,從而形成能夠從容應對國際形勢、符合我國國情的新的文化價值觀。
二、文化范式轉變的內容
(1)從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斗爭文化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建設文化
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的有機整體,經濟為社會運行提供物質基礎,政治是社會矛盾的集中表現,而文化是人類在改造世界的對象性活動中所展現出來的體現人的本質、力量、尺度方面及其成果。這就意味著文化是經濟和政治在生活中的最全面的反映,因此,文化指導方針的制定與經濟和政治有著緊密的聯系,究竟是以經濟為中心還是以服務政治為主呢?在不同的歷史條件和歷史任務下,各個階段的文化方針有著不同的側重點。中共八大曾準確地分析與確立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但五十年代后期由于國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我黨在指導思想上出現了“左”的錯誤,不但使我們在經濟建設上遭到嚴重挫折,并在客觀上強化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文化思想,使文化建設遭受嚴重的破壞。鄧小平對于這樣的歷史是反思的,他指出:“什么是叫社會主義,什么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 “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最根本的是要發展社會生產力,這個問題長期以來我們并沒有解決好。社會主義優越性最終要體現在生產力能夠更好地發展上。” “全黨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些論述表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為鄧小平文化思想的出發點。鄧小平號召各條戰線上的群眾和干部都要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促進派,都要以是否有利于實現四個現代化,作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是非標準,深化了文化與經濟的辯證關系,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確定了方向。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2)從封閉文化轉向開放文化
改革開放前,我國的文化范式是封閉單一的,文化大革命對于中國文化發展的破壞與限制首先表現為對于人們思想的禁錮,對此,鄧小平警醒大家:“國際形勢變化很大,許多老的概念、老的公式已不能反映現實,過去老的戰略規定也不符合現實了。”鄧小平號召全國人民解放思想,沖破了“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進行了“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突破長期以來“左”的框框。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宣布了黨的中心工作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隨之一種全新的、立足于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基礎之上的開放式文化范式在鄧小平的大力倡導下應運而生。
第一,處理好我國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關系。“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是文化特有的現象,所以,繼承性是文化發展的重要規律之一。但是,繼承本身不是發展,繼承的目的,在于創新。文化要永葆其先進性,就必須在融合古今中外各種優秀文化成果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與升華。鄧小平對此非常清楚,他說:“老祖宗不能丟啊!”可以說,鄧小平開放性文化范式,就是繼承、熔鑄、超越已有的文化成果的結晶。
第二,處理好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關系。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具有民族性的特點。民族性是文化的天然屬性,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生存斗爭中逐漸形成并將其滲透在文化載體及日常生活方式之中代代相傳的特性。中國優秀的歷史文化曾以其鮮明的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著稱于世,成為東方文化的杰出代表,它使中華民族歷盡劫難而不衰,屢遭外族入侵而未亡,并且不斷繁衍、發展、壯大。鄧小平文化就植根于中華沃土,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另一方面,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使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在所難免,我黨所確立的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使我國文化建設面向世界,融匯世界各民族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而求得自身發展成為可能,因此,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懷同異質文化進行平等交流,取其精華發展自己,是鄧小平開放性文化范式的又一特性。
第三,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雙百”方針是1956年4月25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論“十大關系”時提出的。“雙百”方針的提出,打破了長期以來中國文化專制的傳統,擺脫了教條化的束縛,清算了本本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影響,開闊了人們的眼界、活躍了思維。但是,從1957 年開始,由于“左”的指導思想的影響,將意識形態領域的階級斗爭擴大化,阻礙了“雙百”方針的貫徹落實。1977年8月,鄧小平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我們要堅持百家爭鳴的方針,允許爭論。不同學派之間要互相尊重,取長補短。”在1980年1月的《目前的形勢和任務》中,鄧小平又指出:“我們要永遠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充市社會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青年課題鄧小平開創文化新范式部分成果,項目編號為NC2014C019。
參考文獻
[1]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2] 《鄧小平年譜》,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4年版
作者簡介:
1.李美娟(1987—)女 陜西富平人 川北醫學院講師 法學碩士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2.熊翼(1980—)男 四川雅安人 川北醫學院講師 理學碩士 研究方向:生物醫學;社會學。
(作者單位:1.川北醫學院臨床醫學系;2.川北醫學院基礎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