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春
歷史課外小組的活動內容、活動形式是多樣的,其主要形式有組織學生搜集資料,辦圖片展,小論文展等;組織同學外出參觀,模擬考古;看歷史電影錄像,或開歷史辯論會,排演歷史劇等等。我校在重視課堂教學的基礎上,也十分重視學生課外小組活動,下面就歷史課外小組活動部分形式的操作方法和作用做簡單闡述。
一、搜集資料辦圖片展,小論文展
1.辦圖片展
此類小組活動不需要專門的時間,參加人數不限,內容安排靈活,可以是紀念性的,如紀念黨的生日,紀念偉人誕辰,慶祝五一節、國慶節,回顧祖國成長、發展的歷史,也可以是探討性的,就某一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展開討論。這個活動的目的是通過同學自己動手搜集資料、圖片,進行編輯整理寫出文章,這樣記憶得深刻、理解得透徹;同時,同學們還可以追尋歷史發展的足跡,循序漸進地了解我黨、我軍及祖國發展壯大的歷史,增強同學們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激發學生對明天和未來更加美好的憧憬與向往。
2.小論文展
可以就某一歷史事件進行討論,也可以就某一歷史人物進行評論,結合所學選擇內容,一般都是選擇歷史上有爭議的人物進行評論,題目確定后,讓同學自己去尋找相關的資料,閱讀整理后,根據自己對資料的理解、認識,寫出評論文章,可以意見不一致,或肯定,或否定,或贊揚,或批判皆可,不給學生定具體的框框。要求:①要靠自己的思考得出結論;②文章一定要有史實作為依據。
我在初三曾安排了一次對拿破侖的評價活動,并要求學生寫出小論文進行展覽。因為拿破侖這個人物在歷史上也是很有爭議的,他是法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他執政時期,他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頒布了一系列資產階級的法典,建立了資產階級的法律規范,推動了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在客觀上有進步作用,但他又發動一系列的對外戰爭,給他國人民帶去了災難,激起了當地人的不滿和敵意,最終導致他和他所創建的帝國的滅亡。
同學們對這一內容很感興趣,踴躍參加,從交上來的論文看,雖然文章長短不一,筆法稚嫩,評價得也五花八門,無拘無束,但都寫出了自己的觀點,自己的見解,體現了同學們認真閱讀,積極思考,敢于大膽評論的特點。文章大致可分為兩類:一種是對拿破侖持肯定意見的,認為拿破侖是功大于過,是法國的民族英雄,具有愛國精神,值得人們敬佩,對他的對外侵略戰爭,認為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并且在戰爭中,法軍所到之處,趕走貴族,大大消弱了當地的封建勢力,客觀上起了進步作用,甚至有的同學對拿破侖的野心持欣賞態度,像袁同學的論題就是“不以成敗論英雄”;另一種是對拿破侖持否定意見的,認為拿破侖不是英雄,是梟雄,是狡猾的野心家,機會主義者。同學們的評論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抒己見,評價不一。總之,論文基本上是肯定了拿破侖的軍事才華,否定了他的侵略擴張,除個別同學外,基本能對拿破侖進行客觀的評價,能對他的行為進行客觀的分析。這次論文展出后,在同學中引起的反響也是很大的。
二、看歷史電影或歷史錄像
過去都說,歷史的特點之一是:已經發生過的人類活動是過去的事情,是不可再現的歷史。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許多歷史都被拍成錄像或拍成電影,永久地保留下來,使歷史再現成為可能,如1949年開國大典那輝煌壯觀的場面等等。利用課外小組活動,組織同學看歷史錄像、歷史電影,既符合中學生的年齡特征,有利于提高他們的興趣,又可開闊他們的眼界,增長他們的歷史知識。電視電影故事性強,看了猶如親臨其境,感到真實,容易受感染。看錄像,也需要教師的精心選擇,或針對初中所學的知識,或配合形勢發展的需要,如我曾為初一課外小組的同學放“海上絲綢之路”的錄像,就是針對初一教材“鄭和下西洋”而選擇的,作為教材的補充和知識的擴展。
三、組織辯論會、演講會,編排歷史劇
這種活動有一定的難處,需要一定的時間做充分的準備,對指導教師的要求也就更高些,但正因為如此,此項活動才更能吸引同學們的興趣,才更能培養同學們的多種素質和能力,大致活動如下:
1.選擇主題
一般以對歷史人物的評價為主。在課堂教學中,如何給予歷史人物一個客觀的、正確的評價,往往是授課中的難點。如有些古代帝王既有專橫殘暴,封建落后的一面,又有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做一些有益于人民,發展生產的事情,客觀上推動歷史前進,由于課時有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可能逐一作詳盡的分析。現在的電視上播出的歷史劇很多,這些電視劇雖說來源于歷史,但又不完全同于歷史,因為藝術的需要,為了吸引觀眾,就有了夸張的部分,就有了虛構的情節,這樣看起來生動有趣,引人入勝,可對于缺少一定歷史知識的中學生來說,就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如有關清朝皇帝乾隆的戲,劇中的乾隆一般都是一派正氣,既能體察民情,處事果斷,嫉惡如仇,又風流倜儻,文武雙全,真是一個好皇帝,其實這只是乾隆的一面,而另一面帝王的專制,我們教材中就提到了:①大興文字獄,制造了許多的冤案;②極盡奢侈腐化,僅六下江南,就吞噬了多少民脂民膏;③寵信貪官和珅等等。從分析乾隆一例中,我們就可以看出,由于歷史人物所處的歷史局限性和客觀性,在評價中不可能用“好”或者“壞”一字而概括,應站在當時歷史的角度,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做客觀的評價,這也是考察、培養同學分析判斷能力的一個重要的途徑。
2.搜集資料
主題確定以后,就是搜集資料,讓同學們分頭行動,去圖書館或回家去找有關主題的文字資料。搜集資料的過程,其實就是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的過程,有的同學會動腦筋,又勤于動手,他獲得的資料就多些,對歷史知識的了解就多一些;反之,有的同學不善于動腦筋,又懶于動手,那么他所獲得的資料就少,對歷史的了解就不夠。
3.整理編輯資料
將搜集到的資料,按時間順序整理,再根據辯論的需要分成正反兩部分。一般正方是歌功頌德的,就是將要評論的歷史人物對社會有功,對歷史發展有利的資料統統挑出來,經過整理后,加以大書特書,歌功頌德;反方是持批評意見的,就將這位歷史人物對社會,對人民殘暴專橫的資料和事件挑出來,加上自己的觀點進行批判。通過對材料的整理、編輯,培養了同學們判斷分析的能力和整理編輯文字的能力。
以上所述,僅僅是我在工作實踐中的點滴體會,今后,我還要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活動中,進一步學習、研究和探討,使我校的歷史課外小組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形式更加生動活潑,使參加活動的同學更加喜愛歷史這個學科,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方法,使學生們在整體素質方面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