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明
2017年高考全國Ⅲ卷歷史第41題是一道材料題,材料分別出自郭廷以的《近代中國史綱》和呂思勉的《中國通史》。郭著在全書開篇指出十九世紀中期的中國面臨的是“三千余年的大變局”,“中國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強敵,處境大非昔比,不僅不再是獨一無二的神州,甚至存亡系于旦夕”。因為西洋“除了強大的武力,尚有別具一格的政治組織、經濟力量、高度文化”,中英沖突的后果則是“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國的樊籬為之突破,立國基礎為之震撼。于是張惶失措,自處處人,兩無是處,遂陷入悲運?!盵1]呂著認為“世界是無一息不變的,人,因其感覺遲鈍,或雖有感覺而行為濡滯之故,非到外界變動,積微成著,使其感覺困難時,不肯加以理會,設法應付”。在中西文明會通中,“中國雖然不斷和外界接觸,而其所受的外來的影響甚微。”只有歐洲的近代文明,才使“我們的生活方式,不得不徹底起一個變化”,于是“我們應付的困難,就從此開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這個大變化上。”[2]
了解了文獻出處,結合材料以及時代背景思考,這道題考查的核心目的是什么?拙文認為,立意要高遠,從材料前后意思來看,是要學生回答“曠古未有的變局”之下近代中國命運這一大課題,體現核心素養中的家國情懷。材料很明顯分兩層意思,一是論述鴉片戰爭前的中國與西方,二是近代中國的變革與自強。下面分別論述。
一、鴉片戰爭前的中國與西方
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曾經帶給中國高度的文化自信,“但是由此而產生了光榮與驕傲,在她沒有遇到可以與她相匹敵的對手之前,卻也給她養成了一種盲目自大的優越感,以為其他一切民族及其文化都是低劣的?!盵3]以“天朝上國”自居的心理自上而下彌漫著清王朝。其實外國人也這么認為。“在中國人理想的世界秩序中,所有夷狄都受中華帝國的統治。只有中國,才是文明的真正代表?!?[4]但是自從文藝復興之后,中國就逐漸從世界之巔開始慢慢落后于西方。
倘若在一張歐洲地圖上,以巴黎為中心,畫一個方圓五百英里的圓圈,標出的區域,“把大約1640年以來現代‘西方文明的發祥地大都囊括在內了。世俗社會、現代自然科學、發達的資本主義、現代國家、議會政治、民主思想、機械工業等等,不是發端于這個地區,就是首先在這里得到充分表現的。”[5]“商業帝國之競爭,首有葡萄牙、西班牙之相繼稱霸;其次有荷、法、英諸國之相競,沖破西班牙之霸權。最后英、法競爭,英國獲得成功,在新大陸與遠東各方面,取得完全的領導地位?!盵6]經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洗禮,在長達近半個世紀的資產階級革命中,英國的政治體制發生了重大改變,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并首先開始了工業革命,“這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它以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以蒸汽機為主要標志,推動生產力實現了一次飛躍式的發展?!@正是現代化的最基本的體現,也是整個現代化進程的根基。”[7]以工業革命的威力極大地推動了英國以及西方的社會發展。
相反,江河日下的清王朝“進入19世紀的時候,六十年乾隆盛世已經過去了。與‘盛世相比,19世紀一開始就是暗淡無光的。……它們像天邊的烏云一樣涌來,預示了這一世紀的多難與動蕩”[8]。導致多難與動蕩的原因是中國的各種社會矛盾以及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沖突。閉關鎖國和固步自封是清王朝外交政策的基本特征。十九世紀之前,中國和西方沒有邦交?!澳菚r中國不知道有外交,只知道‘剿夷與‘撫夷?!盵9]清圣祖康熙“在他御制的文集里,曾說西洋各國,千百年后,中國必受其累” [10]。果不其然,在道光時期,中西文明的沖突終于爆發。清政府昧于國際形勢,政治上的君主專制制度高度發展,經濟上占主導地位的依然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文化上的專制主義等等弊端,導致農業文明在工業文明的沖突中被徹底擊敗。
二、近代中國的變革與自強
“中國100多年來的顛簸始自鴉片戰爭。”[11]“在歐洲擴張的過程中,……中國受到滲透并從屬于西方的影響。”[12]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凌“向中國人提出了兩個十分緊迫的歷史新課題,這就是:抵抗外來侵略,爭取國家和民族的獨立;順應世界近代化潮流,實現中國社會的全面轉型”[13] 。
鴉片戰爭之后,在五口通商地區,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東南沿海一些城市也開始畸形繁榮起來。中國新的生產力的代表——最早的產業工人開始出現,中國的階級關系發生了新變化。社會新思潮也開始出現,主張變法革新、強國御侮,開始意識到中國的落后。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主張興辦洋務,“無疑是一次重大的外交、軍事和工業生產方式的變革?!盵14]歷時30多年的洋務運動,以“求強”和“求富”為目的,創辦軍事和民用工業,發展交通運輸業,興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等文化教育事業,在中國播下了現代化的種子。然而這已是鴉片戰爭20年之后的事情了,“倘使同治光緒年間的改革移到道光咸豐年間,我們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遠東的近代史就要完全變更面目?!盵15]中華民族喪失了20年的寶貴時光。
甲午戰爭的失敗導致空前的民族危機,1898年中國資產階級的第一次政治演出——戊戌變法上演了。他們主張開制度局,設立議院;要求發展民族資本主義,富國養民;呼吁輸入西方文明,檢討中國傳統文化,建立救亡圖存的近代新文化;提出改科舉,廢八股,廣設各類新式學堂;鼓吹改良社會風俗,樹立新風尚,以適應社會變革和進步。[16]
百日維新倉促而凄婉落幕之后,繼之而起的是20世紀的中國革命,與18世紀末期的法國革命以及20世紀初期的俄國革命,并稱為“世界歷史上三次最具影響的革命”?!?0世紀的中國革命持續時間最長,參與人數最多,規模最大?!薄蔼M義的算法,1911—1949年,長達38年”。[17]“民國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情,因為它結束了長達二千余年的王朝時代。中國不再隸屬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歸屬于全體民眾。革命的勝利不僅實現了兩個半世紀以來民族主義革命傳統的夢想,而且還超越了狹隘的種族訴求,將政權從滿清那里解放出來,將它擴大到所有中國人。”[18]
然而民主共和名存實亡。國人漸漸認識到“變革政治,首須變革社會,變革社會,首須變革人心”[19]。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是新舊思想的激烈碰撞,又是民主運動低谷時期的一次文化再動員,是啟蒙與救亡的運動,堅定了人們對民主共和的信念。“這場以人的觀念現代化為目標的運動,首次將現代的民主觀念和科學意識加入中國文化之中,給封建思想文化以空前沉重的打擊,對人們破除封建思想束縛,特別是知識青年的覺醒起了巨大作用,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20]
中國革命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如高山滾石,不到目的不止。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更是開天辟地的大事情?!皹酥局旅裰髦髁x革命的勝利和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的結束,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的開始;……是人類歷史上極其光輝燦爛的篇章。”[21]“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前提?!盵22]
通過上述重大歷史事件梳理,可以看出近代中國命運多舛,但是中國人民始終百折不撓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這1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上最波瀾壯闊最急劇變革的時期。
三、結語
近代以來,“外交無不失敗,甲午前后,受創尤巨,謀國者莫不以謀國家自強為事,雖然不明標國家主義的政綱,但一切設施固從這條路上走?!盵23]顯然近代中國的家國情懷教育以內憂外患為背景,以革新自強為目的。
在如今的中學歷史教育中,2014年開始的本世紀第二輪課程改革,其核心內容是核心素養問題,家國情懷又是其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本輪課程改革將“核心素養體系”作為重要的教育目標,聚焦學生終生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在核心素養時代,歷史價值觀是教育目標的靈魂。家國情懷不僅是一種歷史價值觀,而且是一種最真摯的情感,是對民族國家的認同。高考作為人才選拔性考試,一如既往地重視對學生情感和國際視野的考查。
拙文通過簡要梳理近代以來的中西關系變局,在國際視野的背景下,考察學生對近代中國命運的思考,從而體現家國情懷。
資本主義國家也同樣重視家國情懷教育。譬如美國,一味宣揚美國的進步。在教科書中可以忽視美國的種種罪惡和弊端,諸如侵略戰爭、種族歧視、環境問題等等。美國是怎么宣揚的呢?例如,教科書寫道:“《美國的傳統》使學生相信:‘美國的傳統一直是強大的——足以迎接橫在面前的任何挑戰?!睹绹拿半U歷程》也說:‘如果這些價值為大多數美國人所認同,那么,美國的發展將永無止境?!盵24]作為一種歷史價值觀,美國中學歷史教育的目的顯而易見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總之,家國情懷作為重要的教育目標,古今中外皆無例外。
【注釋】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上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年,第1頁。
呂思勉:《呂著中國通史》,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470頁。
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33頁。
(美)魏斐德著,梅靜譯:《中華帝國的衰落》,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7年,第110頁。
(美)R.R.帕爾默著,何兆武等譯:《現代世界史》,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第145頁。
周谷城:《世界通史》(第三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第733頁。
劉宗緒主編:《歷史學科專題講座》,湖南:岳麓書社,2003年,第497頁。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7頁。
蔣廷黻著,沈渭濱導讀:《中國近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頁。
呂思勉:《呂著中國通史》,第471頁。
黃仁宇:《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第159頁。
(美)塞繆爾·亨廷頓著,周琪等譯:《文明的沖突》,北京:新華出版社,2012年,第30頁。
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327頁。
李侃等:《中國近代史:1840—1919》(第四版),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123頁。
蔣廷黻著,沈渭濱導讀:《中國近代史》,第16頁。
朱英:《中國近代史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222頁。
王奇生:《革命與反革命:社會文化視野下的民國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第3頁。
(美)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第6版),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第379頁。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下冊),第503頁。
陳廷湘主編:《中國現代史》,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44頁。
王檜林主編:《中國現代史·上冊》(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467頁。
《中國近代史》編寫組:《中國近代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609頁。
舒新城編:《近代中國教育思想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31頁。
(美)洛溫著,馬萬利譯:《老師的謊言:美國歷史教科書中的錯誤》,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年,第309—3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