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楠 王李楠
摘要:武術源于中國,屬于世界。武術運動的不斷發(fā)展,逐漸被世界人民所認識。傳統養(yǎng)生術是中華武術精華中的一部分,而如今所謂的健身就是我國古代的養(yǎng)生。傳統養(yǎng)生保健術是中國古代養(yǎng)生學說與強身健身的鍛煉方法結合的寶貴文化遺產。
關鍵詞:武術;科學健身
一、武術的基本特點及發(fā)展現狀
許多青少年、中老年和老弱病殘者習武的目的都是為了健身,這種顯現的不斷涌現,也使武術找到了新的方向,新的出路,給武術注入了新鮮的、旺盛的生命力,拓展了武術的發(fā)展空間,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也能使人們從一個角度更好的了解武術,這對中華武術的普及和推廣將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也是值得發(fā)揚和推廣的事情。
二、武術與全民健身的有機結合
(一)適宜性
練習武術強身健體、活血通脈,動作簡單易學,無論什么樣的群體都很適用,而且不受季節(jié)、時間、地點的限制。
(二)融合性
武術的種類繁多,其自身有強身健體的作用外,其中大多武術套路都與健身養(yǎng)生是相互密切聯系的。比如深受廣大群眾所喜愛的太極拳,導引術的呼吸方法結合中醫(yī)經脈學說科學地闡明了人們在練拳時所要嚴格遵守的“以意導氣”法,通過反復練習,持之以恒,不僅能打通人體經、督兩脈,甚至打通奇經八脈,加強血液循環(huán)功能,同時提高全身粘膜系統的免疫功能,增強抵抗力。
(三)實用性
從小進行武術鍛煉,能增強人體關節(jié)的活動范圍,能增強人體肌肉和人帶的柔韌性、彈性。通過武術鍛煉提高人的速度、耐力、勁力和爆發(fā)力,所以對提高人的肺活量、提高心臟血液循環(huán)系統和呼吸系統的機能能力,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武術的健身價值和作用
(一)武術的健身價值
1.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一個武術運動員每天要練習拳術和器械套路15—20套(不包括基本功練習),這些練習對身體的影響無疑是十分巨大的,心血管系統隨著機能在不斷接受這樣大的刺激的過程中,逐步得到提高的并得到強化。
2.對呼吸系統的影響
練習武術對呼吸系統的要求也是極高的,例如初級長拳這種簡單的套路練習,呼吸頻率可達31—34次/分,肺通氣量可達20—29升/分,氧債%達70—80%,氧債完全消除約需8—9分鐘,這就是說呼吸系統機能增強的現象一直要持續(xù)8—9分鐘才能恢復正常。因此經常練武術會增強呼吸系統的機能。
3.對神經系統機能的影響
練習武術時要求身體各部肌肉協調配合,同時武術運動要求“動迅靜定”,一動就要像閃電流星那樣快速,一靜就要像山岳一般的安穩(wěn),這些都要求習練者注意力高度集中,反應速度加快,神經系統緊張起來,對隨時發(fā)生的一切都要做出及時的反映,從不同程度上鍛煉了神經系統的機能。
4.對肌肉力量和關節(jié)柔韌性的影響
從習練武術的學生和一般大學生的對比材料可以看出,背肌力量(山羊挺身持續(xù)時間)要好(約長19—77秒);腹肌力量(仰臥起坐次數)也強(約多36—46次)。一般練武之人由于關節(jié)的柔韌性比一般人好,所以像由摔跤受傷的現象很少出現,關節(jié)的靈活度決定了摔倒后的不同結果,可見武術對它們的影響。
(二)武術的養(yǎng)生健身作用
1.培補元氣
中醫(yī)理論認為,心腦血管疾病是指由于元氣虧耗不足,五臟氣血陰陽失調;或由于元氣虧耗,痰濁、瘀血、水飲等病理產物隨之而生,元氣充沛,則后天諸氣得以資助,從而臟腑協調,身心健康。
2.平衡陰陽
陰陽平衡就是陰陽雙方的消長轉化保持協調,既不過分也不偏衰,呈現著一種協調的狀態(tài),是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的基礎。陰陽平衡關系的破壞,就意味著疾病的發(fā)生。
3.疏通經絡
經絡遍布全身,是人體氣、血、津液運行的通道,是聯絡五臟六腑的生理結構。經絡有廣泛而重要的生理作用,概括起來,金鑼有運行氣血、營內衛(wèi)外、聯絡臟腑、病邪傳變、診察病機等作用。
4.調和氣血
所謂調和氣血,是根據氣和血的不足及其各自功能的異常,以及氣血互用的功能失常等病理變化,氣血是構成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精微營養(yǎng)物質。
5.調理臟腑
人有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人體的主要器官心、肝、脾、肺、腎與之密切相關,喜傷心,怒傷肝,憂思傷脾,悲傷肺,恐驚傷腎,臟腑功能狀態(tài)的正常與否,決定這人體健康和疾病。
6.調心安神
武術的習練中的“調心”,就是調心神,心靜神凝,則身安氣和,并使氣、意、志處于協調安定的狀態(tài),這樣既能使內臟安和,心身健康。
四、對武術健身發(fā)展前景的展望
(一)種類多,易于發(fā)展
武術拳種多達三千余個,每個拳種又有若干個徒手和器械套路,各自也有不同的練功方法。簡者,人數可多可少,一個人可以練,幾個人也可以練;繁者,可成千上百的習練,隊伍強大,浩瀚壯觀。
(二)提高精神文化水平
在中小學生當中普及中華武術,有利于從小培養(yǎng)每個人的民族自尊心和激發(fā)青少年的愛國熱情和發(fā)揮良好作用。現今中小學已經開始普及武術操,例如《英雄少年》,將武術進行神話,使其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去。當前,要把武德教育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教育結合起來,使之有益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三)走向世界
武術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逐步擴大國內武術健身隊伍,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推廣,有利于早日將武術作為正式比賽項目打進奧運會,武術會與國際體育大家庭融合在一起,互相交流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參考文獻:
[1]于志鈞.解放后中國武術發(fā)展之檢討[J].國際循環(huán)網,2009.12.
[2]邱丕相等.中國武術教程(上)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審定[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12.
[3]邱丕相.中國武術文化散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席庸.太極拳與科學健身[M].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
[5]嚴珺.老年體育發(fā)展與和諧社會的構建[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