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亮
初中歷史涉及的知識范圍廣、事件多、頭緒雜,而近年來中考歷史選擇題的命題,對教材知識掌握的準確度及分析、歸納、理解能力的要求又在不斷提高。如何更有效地掌握命題者的命題意圖,實現科學應考,給初中的師生提出了很大挑戰。
根據命題特點,歷史選擇題一般可分為因果類選擇題、材料解析型選擇題、組合型選擇題、比較型選擇題、概念名詞型選擇題、否定型選擇題、排序型選擇題、推理型選擇題等幾種,這些題型能夠有效塑造學生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筆者以2017年部分省市中考試題為例來結合論證。
一、因果類選擇題
例1. (2017年河北·歷史·7)“近代史上英國率先進行工業革命,最先建立民主政治,但在教育領域英國沒有一項領先,現代大學、職業教育、義務教育、現代學制、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等現代教育制度沒有一項由英國創立。因此,英國整體國力的漸趨衰落就不足為奇了。”可見,英國“整體國力的漸趨衰落”是由于
A.民主政治改革滯后 B.科學技術的落后
C.殖民地人民的抗爭 D.教育制度的落伍
解題技巧:第一步通過審題,注意關鍵詞是“教育”“沒有一項領先的”,然后分析、理解所給的史料,重點強調的是“現代大學、職業教育、義務教育、現代學制、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等現代教育制度,沒有一項由英國創立”,涉及的都是“教育領域”,據此可知英國“整體國力的漸趨衰落”是由于教育制度的落伍。第二步審選項,分析與教育有關的選項,所以選項D是正確的。
應試策略:此類題目一般都帶有“原因(或由于)”,旨在考查考生綜合分析、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主要有兩種形式,第一種由原因推斷出結果或影響,題干為因,備選項為果,這種題一般難度都不大。第二種形式是由結果推出原因,其結構是題干為果,備選項為因,這種題一般能力要求較高。此類題考生應注意首先把握題干與備選項之間誰因誰果,把握好二者之間的邏輯關系,其次辨別出事件發生的根本、直接、主要原因及內外因等,注意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全面分析各種因素。
二、材料解析型選擇題
例2. (2017年山西·歷史·3) 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明洪武十三年全國總人口為59873305人,而山西人口已達到4103450人。明朝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便大量從山西往外地遷民。明政府在移民同時,給予外遷之人相關政策上的優惠和照顧,這無疑讓外遷的山西人更快地投入到當地的農業生產中,與當地人共同創業,使明朝的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從這段話中不能提取到的信息是
A.山西人口在明朝增加的原因
B.明朝政府從山西移民的原因
C.政府的優惠政策調動移民積極性
D.山西移民對遷入地經濟做出貢獻
解題技巧:第一步審題,找出題干中的幾個關鍵詞“明洪武十三年”、“山西人口在全國占比”、“外遷之人相關政策上的優惠和照顧”,然后對應備選項逐一分析判斷。第二步分析、梳理、理解題干材料,材料強調的是1381年山西與全國總人口的數據,說明當時山西人多,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明朝大量從山西往外地遷民并給予外遷之人相關政策上的優惠,這大大提高了山西人外遷的積極性,他們更快地投入到當地的農業生產中,與當地人共同創業,促進明朝的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然后審選項,未提及A山西人口在明朝增加的原因。因此選出正確答案為A項。
應試策略:此類題目是材料解析題的客觀題答法。多在題干中提供材料(文字、圖表等),備選項是對材料的解釋或推理,要求學生辨別各選項中對材料的解釋是否與材料所給出的信息一致,主要考查學生利用有效信息分析、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解此類題,學生必須先讀懂材料,然后結合所學知識,選出正確選項。一般分三步進行:首先,通過看材料的出處和其它有關信息,確定材料所涉及的歷史背景。其次,讀通材料,弄清材料內容及相關的人物或事件。最后,在備選項中找出符合題目要求和歷史事實的備選項,切忌只看被選項的正誤,而不與材料聯系。
三、組合型選擇題
例3 .(2017年貴州黔東南·歷史·4) 民族關系是社會安定團結的基礎,民族融合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以下史實符合這一主流的是①孝文帝實行漢化政策 ②修建萬里長城 ③文成公主、松贊干布聯姻 ④設立宣政院 ⑤左宗棠收復新疆 ⑥民族區域自治 ⑦改革開放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⑦ D.①③④⑥
解題技巧:解答本類型試題,常用的方法是排除法。第一步審題,找出關鍵句“民族融合”,在備選項中找出其中符合民族融合的相關內容。第二步審選項,對應備選項內容,逐一分析判斷,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孝文帝實行漢化政策,文成公主、松贊干布聯姻,設立宣政院,民族區域自治,都有利于民族融合,以此可以得出①③④⑥符合題意;而②屬于抵御外來入侵、⑤屬于維護祖國領土完整、⑦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不符合題意,排除含有②、⑤、⑦的選項,因此選項D是正確答案。
四、比較型選擇題
例4 .(2017年山東威海·歷史·2) 漢武帝、明太祖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帝王。他們兩人都
A.加強思想控制,鞏固統治
B.采取措施削弱諸侯王或藩王的勢力
C.通過科舉制度選拔人才
D.是開國皇帝
解題技巧: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在位時,采取了一系列鞏固和發展大一統和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在思想上,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明太祖朱元璋從元朝滅亡中看到,除了統治者本身的素質以外,整個社會失于教化也是一個原因。因此,登基后就采取措施,興建學校,選拔學官,并堅持把“教育工作”作為衡量地方官政績的重要指標,目的是為了選拔能聽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朝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答卷的文體,必須分成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選項B,漢武帝所具有;選項C、D則是朱元璋所具有。
應試策略:比較型選擇題是給出幾個事件、人物等,讓考生從備選項中選出各項的相同點或不同點,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比較、歸納能力。答題時最好采取排除法,學生只要掌握基礎知識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周全的綜合判斷,就能保證答案的正確性。
五、推理型選擇題
例5.(2017年重慶A卷·歷史·11)透過現象看本質是認識和評價歷史現象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屬于揭示歷史現象本質的是
A.隨著魏、蜀、吳的建立,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B.國民革命運動中,北伐軍在戰場上不斷取得勝利
C.1997年和1999年,香港、澳門先后回到了祖國懷抱
D.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是對蘇俄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解題技巧:第一步審題,透過歷史史實能否推出掩蓋在史實后面本質的結論;第二步找出備選項是否符合“現象是事物的表面的特征和外部聯系,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和內部聯系”這一特征,即對應的結論是否一致,選項A是前后因果關系,選項B中的“勝利”是“國民革命”表象;選項C中的時間是后者發生的要素;而選項D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是對蘇俄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體現了透過現象看本質。而選項ABC只是現象,而沒有體現本質。
應試策略:推理型選擇題指以考查推理能力為主的,兼有考查記憶、提取信息、比較等能力的綜合性選擇題,其題干的提問項一般是說明、表明或證明等字眼。這類題型具有較強的考查功能,近年來出現頻繁,依據前提與結論的連接項所表明的關系是否充分,推理型選擇題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充分條件型和非充分條件型。這類題目往往涉及一些規律性及常識性問題,學生通過對歷史規律及常識的掌握來分析并選擇。學生推理時要掌握正確歷史常識、歷史規律、基本原理以及邏輯關系等。學生在平時要多注意歸納規律,這樣在考試中才不會被其它項干擾而選錯。
六、概念名詞型選擇題
例6. (2017年福建·歷史·5) 成語“金榜題名”“獨占鰲頭”“三元及第”所反映的制度是
A.世襲制 B.分封制 C.郡縣制 D.科舉制
解題技巧:第一步審題,找出題干中三個成語的共同點,依據已學知識可知,三個成語形容的是科舉制度。第二步審選項,根據題干中的三個成語共同點是關于考試成功的結果,這樣可推斷出選項D與之相適應,故可排除A、B、C選項。
應試策略:此類選擇題在中考歷史試題中出現的頻率較高,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概念及名詞的準確理解和把握。題干中多提到一個或幾個歷史概念,要求學生首先能準確的把握其內涵,其次還能客觀理解其外延,備選項大多立足于對歷史概念內在規律和本質的把握。學生解答此類題目,一定要對此歷史概念進行定量、定性分析,在平時的學習中也要加強對歷史概念的理解,這樣在應試時才能準確把握,不會失分。
七、否定型選擇題
例7. (2017年貴州畢節·歷史·11) 20世紀上半期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文明帶來了空前的浩劫,深刻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以下關于兩次世界大戰共同點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都在客觀上促進了科技的發展
B.都是帝國主義性質的戰爭
C.都在戰后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
D.都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解題技巧:本題是一個否定型選擇題,學生首先要注意到應選擇與題干要求不相符的選項。第一步認真審題干,第二步依據影響與選項進行配對、對應去選擇答案。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兩次大戰促進新式武器的出現,也由此帶動了科技的發展;一戰后形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新格局,而二戰則形成了兩極格局;兩次大戰都給世界人民帶來災難,由此選項A、C、D都是共同點。而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是非正義的;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反法西斯的戰爭,是正義的戰爭,兩次世界大戰的性質有根本的不同,因此選項B符合題意。
應試策略:否定型選擇題是一種以表述錯誤的選項為正確選項的選擇題,題干中常出現“錯誤”、“無關”、“不符合”、“不是”、“無”、“沒有”、“不正確”等詞語作限制語,主要考查考生逆向思維的能力。考生解答此類題要注意順向思維和逆向思維相結合,找出與題目要求相符的三項,剩下的備選項就是答案,也可用排除法或順向思維。
八、排序型選擇題
例8. (2017年貴州安順·歷史·3) 臺灣舞劇《薪傳》曾在大陸演出,引起轟動,它反映了祖國大陸和臺灣同胞一脈相承的親情關系。下列關于海峽兩岸關系發展的重大事件,按其發生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汪辜會談”的舉行 ②“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對臺基本方針的形成 ③江澤民“八項主張”的提出 ④臺灣當局“三不”政策的調整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③④ D.④②①③
解題技巧:首先找出關鍵詞“排序”,然后根據備選項內容逐一分析判斷。①第一次“汪辜會談”舉行于1993年4月27日至29日,在新加坡;②“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對臺基本方針是鄧小平在1978年提出,1981年正式形成; ③1995年1月,江澤民總書記提出江澤民“八項主張”;④1987年底,臺灣當局調整“不接觸、不妥協、不談判”的“三不”政策。因此選項B是正確的。
應試策略:排序型題要求學生能準確地把歷史事實或歷史現象按一定的順序排列,如時間先后等,學生如果能準確掌握各備選項的時間那是最好不過了,如果不能全部掌握,用一些技巧也同樣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結果。采用首尾結合法,首先找出最早的歷史事件,再找出最晚的事件,選擇備選項符合順序排列的那一個。若存在相同的備選項,其余事件同樣可采用首尾結合法。
總之,考生平時必須踏實、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學基礎知識,同時要注意培養概括、分析、評價等能力,提高學科核心素養,再輔之以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就一定能在中考歷史考試中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