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15”前后 ,公眾的目光都會高度聚焦在“打假”上面。然而,今年“3·15”,一家名叫藍色光標的知名公關營銷服務公司卻“亂入搶戲”,爭奪了不少眼球和關注度。
事情起因是在3月14日,一位署名“小員工”的藍色光標員工在微信公眾號“有點自我”上發布文章《藍色光標,所謂亞洲最大公關公司,如此坑害老員工,良心真的不會痛嗎?》,稱遭遇公司強行辭退,并控訴藍色光標坑害員工。經過網絡上的輿情發酵,到了3月15日,此事已經在網絡上引發沸沸揚揚的討論,成為“喧賓奪主”的熱點新聞。藍色光標高層則公開回應,稱此事僅僅只是個案,目前公司正在與這位員工溝通。
如果只是一起單純的勞資糾紛,那么是非曲直并不難判斷,也很難引發這么大的輿情。哪怕打起口水仗的雙方各執一詞,最后還是可以找仲裁和司法等部門主持公道。眼下這起事件之所以引發這么大的關注,衍生出這么多話題,就因為它并不是一起單純的勞資糾紛。它更大的看點,或者說在傳播環境里引爆輿情的“爆點”,在于藍色光標公司“公關營銷”的業務性質。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公關和營銷當然是商業公司開展經營和競爭的重要手段。商業公司維護自身形象和聲譽必不可少,身陷輿情風波之際開展危機公關也無可厚非。運用好這些市場手段,也有助于商業公司和整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但是,不少公司卻把公關和營銷用錯了方向。在當下的市場環境里,公關公司的含義,在相當程度上意味著“拿人錢財,替人消災”。商業公司一旦因為產品質量、商業信譽等問題引發輿情,出現信任危機,公關公司就會拍馬出陣,緊急救火,息事寧人。
公關公司備受詬病之處,在于他們的著力點不在于直面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商業公司的產品質量和服務提升,而是通過各種手段,調動各種資源進行勾兌擺平,最大訴求就是把輿情壓下去、捂過去。公關業務的興盛和高效,使公關成為商業公司開展市場經營競爭的“潛規則”。它不但無助于商業公司改善產品質量、提升服務水平,還有可能因為公關行為回避問題、避重就輕甚至文過飾非,在市場上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不良效應。
因為這樣的行業定位,所以每年“3·15”前后都是公關行業最忙碌的時候。他們要使出渾身解數,為客戶公司評估風險、預防曝光、防范輿情,對于已經被曝光的商品質量和服務質量問題四處救火。公關行業內部有句戲言,“‘3·15晚會是公關人的春晚”。當然,這可不是皆大歡喜、其樂融融的春晚,而是如履薄冰、兢兢業業的“春晚”,是一年一度最難捱過的“年關”。這樣的行業定位和業務性質,使公關行業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了不佳的口碑和印象。這不,每逢“3·15”都要開足馬力救火滅火的公關公司,今年自己燒起來一把大火。旁觀者當然看熱鬧不嫌事大,要看看他們如何給自己救火滅火。
一些秉持“陰謀論”的人則更進一步,堅信藍色光標這把火是自己故意燒起來的。目的就是在公眾高度聚焦“打假”的“3·15”當天制造熱點話題,吸引公眾關注,把公眾目光和輿論炮火從客戶公司身上引開,減少客戶公司的輿論壓力和商譽損失。還有人指出這種策略叫“自爆式公關”,通過引爆自身的丑聞,犧牲自己來掩護客戶。
當然,“陰謀論”者的誅心之論很難站得住腳。藍色光標作為一家已經上市的“亞洲最大公關公司”,其當前市值已經超過了170億元。自爆丑聞、自砸招牌不但可能導致股份波動和市值蒸發,還會影響公司的長遠發展。無論從當前收益還是長遠收益來看,都不是一件劃算的買賣。然而,這種明顯不太可能屬實的說法,在市場上、在輿論場上卻被很多人相信。這也許從一個側面說明,公關行業長期以來種種灰色的、突破底線甚至不擇手段的公關策略,已經嚴重侵蝕了社會的信任環境,以至于消費者和社會公眾“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測公關公司的動機和行為。
如果商業公司在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出現問題而深陷輿論危機的時候,主流的應對方法就是祭出勾兌擺平、文過飾非的公關行為,而不是改善產品質量、提升服務水平,那么消費者的權益就很難得到切實保障,整個市場的經營環境也很難持續優化。如果“擺平思維”的公關成為市場上通行的“潛規則”,它客觀上就有可能成為假冒偽劣商品、坑蒙拐騙行為的保護傘。看來,要切實維護市場秩序、維護消費者權益,除了打假之外,還要規范魚龍混雜的市場公關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