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我與友人同赴美濃做民俗采訪。美濃坐落于中央山脈南端盡頭的平原,處處青翠水田,椰林間半隱著老舊煙廠。由于當地客家人樸素、保守的個性,此地還保留了不少傳統的風俗。
我在美濃愉快地采訪了一天之后,友人談起:“當地居民在晚間常聚集在廟里唱歌取樂。”傳統客家山歌又叫“采茶”,素有九腔十八調的美稱,是我久聞名而從未聆聽過的。于是,吃罷晚飯,我們便興致勃勃,披著夜色,前去尋訪客家歌謠了。
記得那是一個夏日的夜晚,燈燭飄搖,煙篆裊繞,龕座上的神像仿佛陷入陰影中沉思。安靜極了,我們坐在空蕩蕩的經堂朽敗不穩的藤椅中,只聽見蚊蚋嗡嗡穿飛。廟里的蚊子真兇,才等一下子工夫,周身都被蚊子叮紅了。我癢得坐不住,心里懷疑起來:生活在這電視時代,此刻又是連續劇和綜藝節目的晚間電視黃金時段,美濃居民會有雅興到廟里喂蚊子、唱山歌嗎?
正這么胡亂想,我看到幾個婦人,一邊笑語一邊走近廟宇。她們魚貫入廟,忽然都緘默下來,換了干凈的拖鞋,先到神龕前獻上鮮果,虔敬膜拜,然后才結伴走進經堂,繼續之前的笑語家常。過一會兒,又有人帶樂器來了,然而大伙都悠閑坐等,許久也沒有要唱歌的意思。
“來了,他來了。”一位婦人笑著說:“我們可以開始咧!”我忙向門口望去,想看究竟來的是哪位重要人物。
從夜色中走進來的不是什么斯文的音樂家,而是一位宛如金剛羅漢般的黧黑男子。他粗厚的手腳像剛從山間工作歸來,還沒拭盡泥水。搖晃著高大的身體,他面無表情,也不多話,坐下來,順手撈起一把椰殼胡琴,就咿咿呀呀地調起弦來。
那一雙長滿粗繭的手正仔細調弄纖細的胡琴,真是令人驚異的事。然而不多時,優美的琴聲自他手中揚起,改變了房間里沉郁的氣氛。人們紛紛拾取樂器,跟隨和音。也有人合起雙目,用手腳輕擊節拍,陶然地哼唱起客家歌謠。明亮、多采的音律仿佛驅除了夏夜里擾人的蚊蚋。廟宇樸素的經堂中,一時充滿了絲竹人聲混合的軒昂和喜悅。我看見這位農夫琴師,黝黑的眉目間忽然顯出難以形容的溫柔和專注神情。他是全心全意融進音樂和歌曲之中了。
我赴美濃采訪歌謠,已經是幾年前的事了。但愿美濃的那一小群鄉民仍經常在廟里練習他們的歌謠,也希望更多的現代人從庸俗化和模式化了的休閑娛樂中掙脫出來,從事多樣的思維和創造活動,使我們民族的精神園地重現多姿多彩的生機。
(摘自《姆媽,看這片繁花!》上海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