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家有二寶這個話題,說實話我真沒什么發言權。女兒曾無比郁悶地對她的貓感嘆說:“你看看,我的同學都有弟弟妹妹,我只有你。不過有你也挺好。”我覺得愧疚和遺憾的同時,也挺欣賞她的自我心理調適能力。但畢竟在育兒圈這么多年,還是有不少聽來的經驗可以和大家分享。
第一次聽到家有二寶怎么養育這個話題,差不多得是十多年前了,那時候家有兩個孩子的還不多。這是位自己做公司的董事長父親,和妻子兩個人完全獨立把倆娃帶大,沒有依靠老人,也沒請保姆。當時他分享了一個重要觀點:在兩個孩子的相處中,不應該存在老大讓著老二這么一個邏輯。所以他們在對待家里的兩個男生的“戰爭”上,向來一視同仁,只分對錯,不分年齡。我覺得這可能是一個不錯的建議。或者我覺得即使無法擺脫“大讓小”的傳統思維,那也應該搭配上“小尊大”的傳統模式,才能讓孩子之間的關系更加平衡和匹配。
第二次聽到關于養育二孩經驗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一位高學歷的公司高層爸爸,他家是哥哥+妹妹的組合。作為事業超級忙碌的父親,他其實還是挺頭疼怎么把僅有的時間平分給兩個孩子這事的,因為他發現只要周末帶倆娃一起出去玩,就存在“爭寵”的現象。后來他找到了一個奇葩做法,就是自己利用上班時能靈活掌握的時間,分別組織倆娃曠課,帶他們去不同的地方玩耍。比如他曾帶老大單獨去爬長城,父子倆一邊挑戰一座座烽火臺,一邊以男人的方式相處、談心;他帶女兒去游樂場,用寵溺的方式陪伴女兒一下午。結果就是倆孩子跟他的關系都非常親密,都覺得自己獨占了父親的愛。家有倆娃,一定要留出分別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讓每個孩子感受到獨享了爸爸/媽媽的愛,這是個很重要而且有用的經驗。孫儷和鄧超其實也會這樣帶孩子,雖然他們基本上是一家四口在一起玩,但有時候也會看到,等等歸爸爸帶,小花跟著媽媽。
第三次感受比較深的關于二孩的話題,已經是和“80后”父母經常在一起聊天了。有位在北大、清華讀完碩士、博士的學霸爸爸和我認識時還只有一個娃,我問他要不要再生一個時,他拼命搖頭,說小時候看了太多身邊街坊鄰里上一輩人的兄弟姐妹間因房產、財產相互傾軋、反目成仇的樣子,覺得孩子多了非但沒起到父母期待的相互照應、陪伴至老的目的,反而相互成為了“禍害”。前一陣,我看他曬出了二寶出生時胖乎乎的小手照片,問他怎么改主意了,他說突然想明白了,上一輩人生活的時候資源匱乏,孩子之間必定是你爭我奪的,而現在條件這么好,他相信倆娃之間的相處模式不會再像從前那樣了,是可以淚愛相敬相互陪伴的。這也算是一個啟發吧,當我們在適當的年齡,感覺自己的生活條件完全能負擔得起養育兩個甚至更多孩子的時候,確實應該考慮生二寶了。畢竟這世界上多一個親人,就會少很多孤單。
吳穎
和我聊天:fmbdkitchen@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