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國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領域傾斜,加強霧霾治理、癌癥等重大疾病防治攻關,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
讓創新成果為民生服務,提升人民的生活福祉,這是“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內在要求,也是中國創新的持久生命力和價值所在。
萬鋼表示,“科技惠民、改善民生”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宗旨。“十三五”以來,民生領域中的新藥創制、傳染病防治、水污染等重大科技專項成果顯著,同時又與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有效接續。
他介紹,目前建立了重污染天氣應對技術體系,服務于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在應對突發傳染病方面,中國從被動防御逐步向主動防御轉變,為埃博拉、寨卡等防治貢獻中國力量。新藥創制重大專項支持的54個新藥進入醫保,推動緩解“看病貴”問題。
萬鋼說,科技也為扶貧發揮作用,以智力扶貧幫助貧困農民長效解決問題。例如在偏遠山區,農村科技特派員用“以豆換豆”的方法,幫助改善土豆品種,產量增加了4倍。
萬鋼表示,下一步要深入開展可持續發展創新示范區建設;加強重大科技項目的統籌引領,利用人工智能、數字化技術加強社會安全防范,為打贏污染攻堅戰、促進人民健康提供更多科技投入和支撐;還要發揮綠色技術,壯大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產業。另外,要繼續深入科技扶貧脫貧攻堅,開展創業式扶貧。
談到癌癥等重大疾病防治時,萬鋼說,在特發高發的“癌種”方面,要提高早診率、降低發病率、提高生存率,實現科技突破。